6月25日晚,马来西亚传统艺术文化节文化盛会--《风雷传承》音乐会,呈现了精湛的节目,成功在吉隆坡旅游咨询中心东姑阿都拉曼演奏厅完成了任务,完美的乐器,优美的旋律,带给大家美好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感谢全体艺术表演者的参与,就像文协总会长陈志雄说的:让我们携手走向国际,以团队精神为支撑,用艺术的力量让世界更加美好!
文协领导层特别感恩,能得到国家文化部的大力支持,在JKKN 文化艺术旅遊部国家文化艺术的全体同仁合集最大力量给力文协支持致力于推广和传承华族传统文化,给了我们有合作的空间,日后文协将继续努力,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的演出和活动。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见证华族传统艺术的辉煌!
出席嘉宾:
1.Puan Rohaniza Abdullah - Timbalan Pengarah, Dasar dan Penyelidikan, Jabatan Kebudayaan dan Kesenian Negara
2.Puan Marina Abu Bakar-Timbalan Pengarah Dasar dan Penyelidikan (Dasar) Jabatan Kebudayaan dan Kesenian Negara
3.Puan Zubariah Abdullah - Pengarah Dokumentasi dan Penerbitan, Jabatan Kebudayaan dan Kesenian Negara;
4.Prof. Madya Ts. Dr. Khairul Azril bin Ismail - Timbalan Rektor Hal Ehwal Akademik ASWARA
文协总会长陈志雄特别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文化参赞张振先生及文化处秘书陈闯应邀出席成为座上宾,谨献上诚挚的谢意。
今晚荣幸的邀请到马华公会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医生的莅临并在大会上致辞。
其演词如下:
首先,恭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联合国家文化旅游部,成功主办了"华人传统文化节风雷传承音乐会"。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多元文化,是马来西亚独特的风景线,也是马来西亚珍贵的资产。
华人文化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不但传承了华人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多元的环境中,与其他种族的文化进行了交融,开创了属于马来西亚的本土华人文化特色。
比如,通过中国水墨画的技巧,描绘出马来西亚热带风情的画画。通过中国书法,书写马来文及爪夷文字。
而今晚的音乐会,虽然以华人传统文化节为主题,却也同时融合了其他民族的音乐特色。通过华人传统乐器,演奏其他种族的音乐内容,展现马来西亚式的音乐模式。
种族的和谐及融合,不能只靠政策的制定及建立轨道。其实,民间团体,民间社群,个体与个体的交流互动,才是建立国民团结种族融合及互信的基础。
马来西亚人民都是热爱生活,热爱同胞,热爱国家的。只要社团组织多做交流,搭建互动的平台,没有任何人可以分裂国民的团结。多元不但是我国的特色,更是我国的资产!
让我们再次对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及协办单位为主办这次的音乐会所投入的努力,表示感谢及赞许。让大家得以享受一个愉快的音乐饷宴。
一场精彩绝伦,带来好潮如评的马来西亚传统艺术文化节文化盛会
----《风雷传承》音乐会,已于2023年6月24日及25日一连两天晚上成功在吉隆坡旅游咨询中心东姑阿都拉曼演奏厅举行,全程节目约2小时完成。
"马来西亚传统艺术文化节"的文化项目,是文协获得国家文化部委任,由本会与专艺民族乐团携手合作,演出节目以多元文化层面的艺术表达形式展现,旨在配合政府推动的多元种族的传统文化精髓所在,促进各族之间的互相欣赏和了解。
观众的出席,表达对文化艺术的支持,足足为我们提供了展示多元文化之美的机会。感恩有您们!
以下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陈志雄当晚演词:
尊敬的:
Puan Rohaniza Abdullah - Timbalan Pengarah, Dasar dan Penyelidikan, Jabatan Kebudayaan dan Kesenian Negara ,
各友好华团领导及代表、文协理事同仁、各赞助单位代表、
全体演艺人员、各报记者先生们还有前来观赏的观众们,
大家晚上好!
我谨代表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及合作的单位组织好友,非常荣幸地欢迎大家莅临本次艺术呈现活动。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不仅要一同领略艺术的魅力,更要重视团队的合作精神的力量,同心协力把今晚的传承呈现节目推向国际舞台。
我感到无比荣幸站在这里,作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的总会长,向大家表达这个简短的欢迎致辞。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我们有马来族、华族、印度族、东马沙巴和沙捞越的民族文化,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而正是这种多元的文化融合,使得我们的国家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马来西亚传统艺术文化节就是为了推广和传承这种多元文化,让不同族群之间互相欣赏和了解。
艺术呈现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沟通。它能够超越语言、文化和地域的界限,让我们共同感受到美的力量。今天,我们齐聚在这里,共同见证艺术的奇迹,一同探索多元文化的交汇点。
然而,成功的艺术呈现不仅仅是个人的光芒,更需要团队的精诚合作。正如一支优秀的交响乐团,每位乐手都发挥着自己的才华,但只有在和谐的合奏中,才能创造出动人的乐章。我们的团队精神就像一面闪亮的旗帜,鼓舞着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让我们共同追求卓越。
团队精神的力量将不仅仅局限于此地。我们的目标是走向国际舞台,将我们的艺术成果展示给世界。正如世界是多彩多样的,我们也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文化,汲取灵感,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表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与世界接轨,站在国际舞台的风口浪尖。
在这个重要的时刻,我要向所有参与这次演出的艺术家和演出团队表示最衷心的感谢。今晚正是你们的辛勤付出和精湛才华卓越表现,使这次艺术呈现活动成为可能,使得这次演出能够如此精彩绝伦。你们的演出以华乐为基础,呈现传统、现代和本土作品,展示多元表演形式,让我们感受到华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当然更要也要感谢所有的观众和支持者,正是有了你们的鼓励与支持,我们才有动力不断前行。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将一直致力于推广和传承华族传统文化。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的演出和活动。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见证华族传统艺术的辉煌!
最后,我衷心希望本次艺术呈现活动能够带给大家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让我们携手走向国际,以团队精神为支撑,用艺术的力量让世界更加美好。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4 月17日出访中国报作礼貌拜会及交流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陈志雄于4月17日下午2时携同副总会长马燕图、副总会长曾剑青、总秘书祝金梅、总财政陈美宏、理事拿督温金城、理事李静婷及执行秘书黄素珍女士一行8人出访中国报作礼貌拜会及交流,由副执行总编辑甄子权接待,记者蔡景丽作记录报道。
交流会上总会长陈志雄指出文协总会今年的重点系列活动,包括推出“文协青少年文史体验营”、进行文史编务工作,以及举办由本会副总会长曾剑青策划的团队分工进行,由马来西亚文化部主催,极富风雷精神的《风雷传承》音乐会。两场的演出在6月24和25日在吉隆坡安邦路马来西亚旅游咨询中心MaTiC文化表演厅隆重引爆。这是一场文协联同专艺民族乐团,受旅游、艺术及文化部委任的华族传统文化舞台表演项目,届时将引起国内外音乐艺术界的关注与参与。
总会长陈志雄表达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今年策划了一系列重点活动, 其中关注和培养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传承,尤其是让他们了解马来西亚华人先辈到来后所作出的贡献,现时代很多都因科技网络发达,与大自然生态,与传统文化,与地方性历史发展等渐走渐远,这种现象会影响年青一代对未来对华族开发史迹的认知,所以,文协有意在这方面启动青少年文史体验生活,让本土华族新生代,邀请国内外学者专家专题分享,分为户外室内活泼内容模式,进行知识性,文史性,正能量激励,生命的启发等,以期让参与者掌握自身民族的优质文化资源,同时融合国际文化以及各族文化的了解,延续世世代代和平,包容,融合的大马多元化社会生活。
他强调《村志》以华人村、乡村、重组村或渔村为主,叙述原乡一段成长的事迹,原乡的身世、景观、古迹、人物以及 恳亲,还有一代代如何一步一脚印走来的意义,书写成《村志》。每本《村志》可以是一位作者,也可以是多位作者合写(不超过3位,作者可来自原村或其他村,只要求对所书写的村有着浓厚感情。这是长远的文化工程,本会按短期目标推行,紧接下来将继续筹备全国至少50本《村志》的义写。有兴趣者,可以电邮至本会秘书处mccs2162@hotmail.com 或联系热线 03- 21619709 垂询。
总秘书祝金梅表示,去年办了一场马来西亚乡村国际文化论坛后,文协准备再次推展以上论坛或交流会,主旨乃是往乡村文化历史开发来引申更大更多更强的创意、创新和创造想法, 届时将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乡村的文化创意、经济开发、乡土人文、乡村企业、农业科技、智能乡村等课题以各方面个角度提供知识性引导和启发,也同时推动全国村誌计划动笔礼,朝着宏愿全国上百本村誌迈开第一步。
在交流中,中国报副执行总编辑甄子权赞赏及支持本会出版《村志》,他说文协通过作家的义写,是一项极丰富意义的及不简单创举,他相信所牵涉的出版经费也是庞大的,他表达说由于这部作品属于华人村历史性资料,中国报将给予最大的支持。
本会为一个非营利及独立性全国性文化团体,走过48年长征路,其中路途中虽充满艰辛及挑战,然,文化乃千秋大业,必须持续努力。
《村节》系列活动计划分短程和长程推进,不仅是我国在地文化艺术的向外推广,更是表达我国文化的维护及保存的最佳展现。本会希望能得到企业界或友好团体的关注,给予赞助与支持,使本会接下来的推动活动的执行力更棒更给力及达到成功。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4 月17日出访星洲日报作礼貌拜会及交流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陈志雄于4 月17日早上11时携同副总会长马燕图、副总会长曾剑青、总秘书祝金梅、副总秘书梁锡发、总财政陈美宏、理事拿督温金城、理事李静婷及执行秘书黄素珍女士一行9人出访星洲日报作礼貌拜会及交流,由星洲集团执行董事兼星洲日报首席执行员许春、企业公关及业务促进总经理陈金泉及经理陆耀荣接待。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文协)总会长陈志雄在交流会上指出,文协今年将举办多项活动,如来临的6月24及25日吉隆坡安邦路马来西亚旅游咨询中心MaTiC表演厅隆重呈现《风雷传承》音乐会,执行工作由文协副总会曾剑青的团队分工进行。这是一场文协联同专艺民族乐团受旅游、艺术及文化部委任的华族传统文化舞台表演项目。
副总会长曾剑青汇报说,当晚的表演者曲目将展现《传承》的精神意义,文化联同专艺民族乐团、虹菲艺术团、加影育华舞 蹈团(著名舞蹈家黄结游带领)、国际口琴演奏家张雅诰、板胡 演奏家唐育胜、指挥家曾剑青、林殷南、柯清龙及里祖安 等,以华乐为基本来呈现传统、现代与本土作品。上述演出将呈献多元表演形式,包括合奏、伴舞伴唱,同时也将展现新改良乐器高柏琴的新作品《风雷传承》音乐会。
他说,此次演出邀请到友族指挥家同来交流,演员从 最年长75岁至最年幼5岁,皆贯彻了传承观念;除了《白 蛇传》音乐演出,尚有由中国专家、马来友族和华裔共同双语演唱的马中建交45周年纪念的主题曲《左肩》。
交流会上,总会长指出,本会也会在今年内筹备和出版至少30本华人村《村誌》专书、而推动《文协青少年文史体验营》也在筹办当中,本会借助文协青少年文史体验营,以教育下一代有关华人原本的文化生活。另,文协的系列活动还包括副总会长刘崇汉的文史编务,他将编写《百年建业一吉隆坡华人历史1857至1957年》,年底即将出版。
总秘书祝金梅汇报,全马有613个华人村;包括华人新村,乡村,重组村及渔村,每一座村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每个村都有独有特色和忧势,本会同仁在这个传承文化的态度上,将华族传统文化同时深耕后的多元化开展为意义非凡的文化工程。文协将全力投入号召全国乡村义写村誌,以不同文体风格呈现和流传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马来西亚华人村及本土乡村的文化历史,先贤建村的贡献,文教开发的努力等重要文献。
在交流中,星洲媒体集团执行董事兼星洲日报首席执行员许春高度赞赏及支持本会出版《村志》,他说文协通过作家的义写,是一项极丰富意义的创举,他表达说由于这部作品属于华人村历史性资料,可公开展示让更多人知道,不要只放在自家里,他建议文协可与其他华团配合,列如将村志的作品展示到大马华人博物馆。总会长陈志雄赞同许春先生的观点,他表示一旦出版足够的系列作品则将考虑如何有效地展示,企业公关及业务促进总经理陈金泉也表达乐意安排为《村志》的出版工作作专题的报道或专访。
总秘书分享:截自今日已征求义写作者编写约15本华人村村志,放眼来年的目标为约50本,未来计划整理成电子版。《村志》的出版对我国华人社会,发挥着寻根求本的溯源意义。第1本村志出自于著名作家戴舒娟老师,名为《瓜拉吉地新村流年映—围乡篱落一窗月》,乃来自吉打州中部的瓜拉吉地新村 (Kampung Baru Kuala Ketil)。
交流会顺利完成,会后大家齐合影留念。
本会已于2023年2月26日(星期日)早上11时至下午2时在吉隆坡安邦路马华大厦阁楼会议室1(Mezzanine Floor, Meeting Room 1, Wisma MCA, 163, Jalan Ampang, 50450 Kuala Lumpur)举办文协2023年友好联谊餐会及第16届新届理事就职礼。
特邀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博士担任监誓嘉宾。
魏家祥:新村等文獻待發掘‧大馬華社做得不够
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认为,对于发扬中华文化,大马华社做的远远不足,还 有很多工作等待展开,尤其发掘新 村、华校的文献、故事等。
他强调,新村、华校的历史文献至关重 要,也得以让华社继续保留这些具历史价 值的文化遗产。
他举例,隶属其亚依淡国会选区的永平,是国内少数以华语命名的地区,且马来文翻译也同样用华语直译,这都有赖于历史文献解释了“永平”的由来,让大马各族都能清楚知道这个地方的历史。
他说,大马境内有613以华人为主的新村,但目前仅保留了450个传统新村,各 个新村都有自己的故事,等待文化工作者一一挖掘。 新情的每天傳承中華文化,所蚡 另外,他补充,华社需要依靠更多年轻人传承中华文化,并让中华文化的精髓根 深到社会各个阶层。
“今天,我们不能只是靠年长一辈在发扬中华文化。在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时, 华社需要让各阶层人士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这才是最重要的。
魏家祥也提及,华文教育对于华社而言,不只是透过华语为媒介语,也让华社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
“华社为何对华文教育那么坚持,因为对于一个民族而言,保住姓氏族谱是首要任务,其次则是学习华文的管道。
“教育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最主要管道。 国内有1302所华小、60多所独中,许多大 学也设有中文系,这也造就大马成为中、港、台以外,中华文化最完整的国家,靠 的就是延续下来的华教体系。
他补充,97%华裔都接受华文教育,并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如今随著中华圈崛起后,也间接增加了大马的竞争力。
陈志雄:村企崛起带动经济
总会长陈志雄致辞时欢迎尊敬的监誓嘉宾马华公会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博士、各界艺术、文教华团主要领导及嘉宾们、文协永久荣誉主席团 、文协顾问团、文协各州分会主席、理事团队们,华文媒体主要高层代表及网絡媒体朋友,记者先生们的到来。
以下为文协总会长陈志雄致辞全文。
热烈欢迎大家出席〈文协2023年友好联谊会暨第16届理事就职宣誓礼〉。在回顾与展望的路上,经过三年疫情煎熬,文协一步步走出来。
今天也是我第一次以文协总会长的身份与大家分享文协走过的路,相信大多数的人对我不是十分熟悉,但您们都愿意前来,给我加分满满,让我有更大的信心去完成任期内要完成的事,我会聆听各方方面面所给予的建议及指导,感谢大家,谢谢理事团队的团结、努力与推动,让交流会成功举行!
2023年,是我们第16届新领导启动的第一年,我们的团队有老中青,有艺术,绘画,音乐,文学,文化旅游,活动策划等各领域人才。以下简约和大家分享,文协接下来的活动。
2023年,文协重点推出,文协青少年文史体验营,公开给13岁到17岁青少年参加,一年举办一两场,一场人数约一千名学员,分部约五个据点,以静态和动态进行,包括有以生动活泼方式讲述文史,体验先辈们的开垦工作,务农生活,比如割胶,插秧,采集水果等。文协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专业文史教学,活动策划单位组成核心队伍,共同推进新一代文化种子的培训工作营。此项目,由文协理事温朝麟负责协调,温朝麟毕业自大专,热爱文化艺术,尤其热爱口琴音乐、团队中也包括大专院校学生,专业青年朋友包括有马法华,李忠和,蔡进发,董俊伟,都年轻有为,愿意加入文协,为培养青年这一方块各予协助。这里也介绍一下,文协青少年体验营参与策划也是讲师之一的李娟老师,李娟老师是儿童成长及生命心灵老师,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曾周游世界约73个国家,是一位集生活与学习的体验家。当然,文史体验营目前还在筹备中,会继续增加各领域青年才俊参与策划和带动。
第二 ,文协文史编务工作,本会副总会长刘崇汉先生已着手编写《百年建业一一吉隆坡华人历史1857一1957》其中书的内容介绍吉隆坡三个华人新村增江、热水湖、沙叻秀新村的史绩,此书即将编制出版。另外,文协理事刘儒侠也筹备出版 《马来西亚邮票上的华人文化》等书籍,我们拭目以待。
第三、2023年文化艺术音乐会,由本协会副总会长曾剑青策划,马来西亚文化部主催,一场延续风雷精神的《风雷传承》文化艺术音乐会也在筹备中,届时将引起国内外音乐艺术界的关注与参与。
第四、延续去年推动的文协文化之约 《村节》项目,这是长远的文化工程,我们按短期目标推行。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筹备全国至少60本《村誌》。 第1本《瓜拉吉地新村流年映》戴舒娟著,已于2022年出版。接着下来有 陆陆续续进行中。文协呼吁有兴趣于写作或创作的文艺界朋友,响应本会推出的全国《村誌》义写,为自己曾经居住的村或者有着深厚情感的村书誌,内容范围涵盖新村文史、人物贡献、古屋老街,特色景点,传统美食等,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体风格,例如散文格式、历史小说、报导新闻、访谈、诗歌、甚至话剧文学的格式来书写。欢迎联系本协会秘书处或浏览面子书,以了解更多详情。
第五、马来西亚华人村从古至今流传独一无二的丰富文史事迹,这些厚重的文史资讯,是我们创意的泉源,是带动经济的火车头,文化带路,经济融通,就从我们本地的华人村开始。我们希望更多商家商团投入乡村企业的开发,乡村的特色比如产品制造业,度假村,观光点,咖啡馆,饮食业,手工艺行业等等,都是有待发掘的企业,村企,相信《村企崛起》将是掀起刺激本地经济效益的重大势头。
今年中国开始对外进出开放,逐渐恢复商贸文化实体互动,来临的2024年也是马中建交50周年庆典,相信疫情后的文化交融,在各地各国掀开新篇章,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弘扬优质中华传统文化,深化两国文化交流,以文化联通,促进民心相通,巩固马中传统文化交流友谊。
最后,感谢大家的支持以及对我的信任,我相信,在文化建设路上,我们都是一起,一条心,无论那个社团团体,朝着为华人文化,为马来西亚文化和谐的建设,感谢大家的陪伴同行,在此祝福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谢谢。
理事及州主席成员如下:
总会长 :陈志雄
署理总会长 :陈幸坚博士
副总会长 :马燕图、刘崇汉、曾剑青、 张廷辉。
总秘书 :祝金梅
副总秘书 :梁锡发
总财政 :陈美宏
副总财政 :拿督曾水香
理事 :拿督温金城、林运彬、刘儒侠、 温朝麟、陈金成、王维宗、 黄茗业、 张桂娃、祝英杰、 胡娇英、李静婷。
受委理事 :古天发、锺瑜博士
柔佛州分会主席 :贺婉蜜
彭亨州分会主席 :拿督李勇伟
霹雳州分会主席 :吴锦文
槟城州分会主席 :拿督郭家骅
雪兰莪州分会主席 :巫雪英
森美兰州分会主席 :姚道义
马六甲州分会主席 :郑成倖
登嘉楼州分会主席 :林玉通
吉打州分会主席 :李恺维
玻璃市州分会主席 :林咏奇
吉隆坡直辖区分会主席 :梁锡发
吉兰丹州分会主席 :蔡福光
《文昌塔上的睿智》
陈幸坚博士新著
中外第一本
中国以外的第一本关于文昌塔探索的著作,12月10日隆重推出,新书发布会于吉隆坡马华大厦M楼会议室举行,来自文化艺术教育界的同道集聚一堂,分享这场文化盛宴。推介会上作者亲笔签书,与会者获赠一本。本会副总会长陈美宏为工委会主席,欢迎与会者的出席聆听。
书由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及宇信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版,作者为陈幸坚博士。
作者在分享会上说,为了近距离考察文昌塔、掌握新知识、开启新智慧、体验文昌塔能量,作者与“塔迷”决定展开一场中国文昌塔探索之旅。
作者率队去到“没有比脚更远的路,也没有比脚更高的山”,如中国大江南北的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湖南、安徽、陕西等省、市、城、镇、村,一睹文昌塔实景风采近30座左右,并进行文昌塔能量测量,行脚耗时十余年。
“从文昌塔之行,我们得出一个现象,凡有伟人辈出的地方,肯定有文昌塔或文昌庙。换句话说,建有文昌塔的地方必定人才辈出,文昌塔能改变一个地方的学习风气,磁场互相影响,激励鼓舞彼此往上升的方向迈进。”
陈幸坚博士向多位对中国文史有深厚认识的学者与专家请教时,认同文昌塔振兴文风之说有道理依据。
除了中国多文昌塔,在马来西亚有许多塔或者层层叠起的塔型设计,例如吉打亚罗士打吉礁德教会济阳阁文昌塔、云顶半山清水岩、诗巫永安亭大伯公庙观音塔,都能看见文昌塔形状的建筑设计,这些建筑都收录在书内。
“人类伟大遗产有古老教堂、皇宫、城堡、寺庙、拱门、古塔。古塔底蕴丰厚,神韵独具,种类齐全,异彩纷呈,不但为城乡增添了一道风景线,同时更为我们人类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塔群可抵达,可进入,可登上,可眺望。”
本书是陈幸坚多年考察、探索、实录的结集,让读者全方位及多侧面地对文昌塔有一个深入浅出的了解,从中获取丰富的历史、地理、建筑艺术知识与阅读乐趣。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张雅诰受邀为推介嘉宾。他说,作者探索文昌塔行脚多年,足迹印在中国多个省份的塔楼,在马来西亚是第一人,也是唯一者。他把硏究心得结集成书,并寻找有识之士在本地建盖塔型建筑,以利惠众生。“文昌塔古老文化必须推广,故而由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出版此书,以吸引更多人投入硏究,不让现代横七竖八的建筑设计破坏气场,危害身心健康。”
作者非常专注的硏究文昌塔气场所散发的能量,如何使人思路清晰,智慧打开,并列举古时杭州特别多才子状元,原因是那里文昌塔林立,起了作用。
“陈博士以科学的视角把文昌塔的知识呈现在字里行间,文中有感怀、有叮咛、有召唤,情意真挚。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已于10月29日在吉隆坡马华大厦M楼会议室举办一项文协文化之约华人新村《村节》系列活动计划之一的国际乡村文化论坛。
在推动文协文化之约的大前提下,文协拟定《村节》为工作方向,系列活动涵盖动静态,深度及接地气多方面开展,10月29日我们成功的推动华人新村——“村节”这项具重大任务的论坛系列项目使命。
文化协会总秘书兼《村节》总策划祝金梅在作总结致辞时指出,推动《村节》的使命任务,它涵盖了传承,聆听,思考、行动、展望,创新及创意 ,推动华人新村“村节”这项具重大任务的系列活动,我们将带着文字、人文艺术、文史专案和微视频,带领大家走透我国613个华人新村,认识大大小小乡镇。因为我们珍惜过去,缅怀过去,因此就有了历史,同时也創造了文化 , 希望文协的团队的这一份执着,能引领年轻的一代,透过各种方式、勾画及记录先贤的丰功伟绩,更为华人新村留下故事,再作一次有深度、高度及温度的文化之约华人新村《村节》之旅 ,共創美好未来。
是项论坛由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主办,马来西亚国际八方文旅协会、文化理想企业、近打锡矿(砂泵)博物馆协办,支持媒体SpiCes Media及企业家。
大会盛请邀4名学者专家担任主讲嘉宾,各讲演题目为:
黄文斌博士 -《我的村,人文与创新并进》
何启才博士 -《新时代下马来西亚华人新村的发展概况》
周承隆先生 - 《为最多华人村的霹雳州把脉:后锡时代的村之路》
郭潍祯先生- 《数码创新时代下,大弟回村不是梦》
文协文化之约华人新村《村节》新闻发布会
为了传承华人中华传统文化,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即日起, 在全国启动2022年文协文化之约华人新村《村节》系列活动,并预计于年底进行隆重推介。
文协文化之约华人村《村节》活动是文协今年承载重大使命感主题的文化项目。其活动内容包括乡土文化国际论坛、《村天》文史特写、全国《村天的故事》短视频比赛、《村尚品味》博览会、洲际《村天好声音》歌唱比赛等。
活动期间,文协还将编辑出版电子版《新村节~~村天》专刊以资纪念,广传新一代阅读。
张盛闻:乡村故事藏潜力
文协诚邀大众到时一起再走一回去新村嘉年华,共创亮点。
马华总秘书暨巴生港务局主席拿督张盛闻说,后疫情人类生活新形态,保健养生是一个全球大趋势。
“人们崇尚具有深度的文化旅游和健康生态生活。因此,乡村文化的深度开发产品,例如美食、蔬果、手作品等经过设计包装和有计划性的行势必起着一定的市场效应。”
他今日在2022年文协文化之约华人新村《村节》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文化历史故事是乡村文化发展的基调。
“如果能把自家门口乡村的故事讲好,尤其是具有深度、少为人知、埋藏已久的古早人事物,将会是一股巨大的潜力。
张雅诰:为新村留新故事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张雅浩表示,文化之约中的“约”代表着文化的约会,也代表着文化的一种契约。
“因为我们珍惜过去、缅怀过去,因此就有了历史,也创造了文化。希望文协团队的这一份执着,能引领年轻的一代,为华人新村留下新的故事,再作一次有深度、高度及温度的文化之约,共创美好未来。
祝金梅:盼创历史经济价值
文协总秘书兼文化之约工委会主席暨总策划祝金梅指出,本次活动有四大宗旨,首先是向亚洲及世界宣扬大马华人新村文史、美景、人物、美食及故事。
“本次活动能通过观摩,促进了解,带动学习,从而碰撞出兼有历史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火花。”
欲知更多详情,可联系03-21619709,或电邮至mccs2162@hotmail.com或浏览文化协会官方脸书。
另一方面,张盛闻颁发委任状予5名文史顾问团成员,即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中文系副教授兼副院长黄文 斌、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中文系副教 授兼院长张晓威、文协署理总会长罗秋雁、文协副总会长刘崇汉和社会工作者柯淑华。
第九届文协《文化奖》-《扎根素质.文化薪传》线上颁奖礼
三年一届的文协《文化奖》今年迎来第九届。此奖项意义非凡,乃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的重轴文化活动之一,设立的目的,是给予在文化做出卓越贡献的前辈贤能及资深投入者一个高度肯定,赞赏和崇高的敬礼,是该会作为回馈社会;持续支持文化发展,让我们的文化果实一代代取得丰盛的收成与延续。
因为考量疫情严重,原定2020年举行的文化奖活动惟有展延至今年11月13日掀开帷幕,工委会改变颁奖方式,决定将所有与文化奖相关系列的活动,均採用线上进行。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于1974年成立至今走过了47个年头,作为一个肩负重任的全国性非营利的最高文化组织团体,该会秉承饮水思源精髓,活水源头来时路的润泽,今后,在未来的无论国内外发扬文化的路程上,將秉承此崇高理念薪火相传,不忘初心的守护和扶持这片土地上美丽芬芳的华族文化。
今届大会主题 <扎根素质.文化薪传>,是延伸第8届文化生生不息,一脉相承绵延至今而来的概念,显得意义非凡。文协努力配合华社群体的力量,致力于推广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精髓,以和谐友好及圆融,期盼绽放出精彩无比的文化之花。
三年一度的“文化奖”,通过ZOOM平台举行线上颁奖礼,恭请交通部长兼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博士,及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特命全权大使欧阳玉靖为主礼贵宾并致词 。
出席线上颁奖礼的国内外嘉宾十分踊跃。颁奖礼也同步在文协的面子书直播。
11位得奖者如下:
奖项 |
得奖人 |
音乐贡献奖 |
呂书成(90岁,吉打州资深音乐家) |
教育贡献奖 |
拿督斯里郑奕南(86岁,大山脚日新独中董事长) |
历史研究贡献奖 |
李业霖(86岁,资深历史学家) |
音乐贡献奖 |
周扬平(80岁,资深音乐家 ) |
社会贡献奖 |
拿督萧光麟(78岁,医学博士) |
文化贡献大奖 |
拿督曾玉英(曾沛,75岁,资深文化工作推动者/马华作家) |
艺术贡献奖 |
柯继雄(75岁,著名国际画家) |
艺术贡献奖 |
谢锡明(74岁,南洋风情著名画家) |
文学贡献奖 |
陈政欣(73岁,资深文学家) |
青年才艺创作贡献奖 |
王涵奕(47岁,著名戏剧执导) |
青年表演艺术贡献奖 |
李劲松(41岁,马来西亚十大杰出青年) |
【*】张雅诰:延续传统创新风
文协总会长在颁奖礼上致词时说,今届文化奖主题“素质扎根.文化薪传”,无论是以素质扎根或扎根素质来解读,则带出不同的意义。 素质是一种美德和品质,但是,扎根是一种行动,深一层的说是行动上的讲究,不是将就,放在对学习的态度上,把扎根置于素质之前的诠释,富含追求学问的自我的要求,尤其是精神素质与或人格修养,以无比坚定的心,时时刻刻警惕自己无论是办学、求学和修学,必遵循扎根为深入学问及专研精辟而奋发进取。
他说,若是把扎根于素质之后,可解读为求学有成,当为民族,社会和国家做出担当与贡献,不恃才自傲,明白”满招损,谦受益”的好学之道,以不忘初心为理想而继续奋斗,坚持素质、品质和灵魂的高贵。放大在一个长远源流,溯源自祖籍国中国中华文化精神的海外传播、传承和传颂的文化长征之旅 ,无论是素质扎根或者扎根素质,都殊关重要。 偏离了中华文化的精粹,大马华人文化传承将失去其精神意义与本质, 甚至不具备代表性和实质意义,在这个基础上,我国华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大马的国度上,与多元种族文化共融,升华为我国华人多姿多彩的土质文化,同时也不乖离原汁原味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风貌。”
【*】魏家祥:人文素养乃灵魂
魏家祥致词时指出,我国目前迈向工业化及现代化目标前进,但纵观全球,一个成功的国家或超级大国,除了具备先进的硬体设备与建设,软实力及人文素养同样应该受到重视,否则这个国家只有强硬的“身躯”,但却没了“灵魂”。
他说,人文素养涵盖历史、文化、文学及哲学等,它将内化为一个人的人格与价值观,态度与行为等,进而影响社会。文化领域从来都不是,也不应该是守缺抱残或墨守成规,古人与先贤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与瑰宝意义非凡,而我们必须将这些无价之宝传播与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接触与认 识它们。
【*】欧阳玉靖:文明活力在于交流
欧阳玉靖致词时说,马来西亚作为海外中华文化保留最完整、传承最好的国家,华人文化艺术界可谓卧虎藏龙、人才辈出。一代又一代广大华人艺术家、文学家、教育家等不仅继承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传统,更进一步把它发扬光大、创新发展,使其成为今天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说,文协成立数十年来始终秉承“研究与提倡华族文化,推动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发展,促进各民族沟通与了解”宗旨,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交融和了解。
他认为,“文明的活力在于交往交流交融”。并感谢文协在发挥中马民间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让我们共同努力,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让中马文化交流更加紧密、更加多姿多彩,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罗秋雁:代代相传永不息
文协署理总会长罗秋雁致词时说,虽然因为冠病疫情而改为在线上举行,但这并不影响到这个属于文协最具品牌的文化奖的初心和用心,那就是给予在文化领域有卓越贡献的前辈及资深者,一个高度的肯定和崇高的敬意的平台。
他说,人们对文化的基本概念,就是讲究传承,一传一承,代代相传,永久不息。本届大会主题“素质扎根.文化薪传”就强调了这一点;但是,时代洪流唯一的不变就是改变。因此,民族文化需要传承的同时,也必须去芜存菁,不可墨守成规、一篇书读到老,一成不变. 这是他的心里话。
【*】祝金梅:继往开来扬文化
文协总秘书兼总策划祝金梅在致谢词时说,鲜明的目标旗帜在感召着一代代马来西亚华人文化教育和传播者,在先贤留下的传统中华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坚持薪火相传的创新创造,期许积累一朵朵丰硕盛开具备华族文化特征的文化产业,融合成为如彩虹斑斓色彩的大马一家的文化体系 。
文协领导层成立以新任总秘书祝金梅女士为首的工委会,本会总会长张雅诰,署理总会长羅秋雁,副总会长朱紹瑛,刘崇汉,曾剑青,陈美宏及文协各州分会主席为活动顾问。
线上3场专题讲座乃为配合文化协会3年一度举行的文协《文化奖》品牌系列项目,文化奖主办迄今已进入第九届,颁奖礼将于11月13日线上举行。
文化奖工委会特别邀请我国著名学者及资深文化专才为主讲人,因为疫情肆虐,以别开生面的方式,通过ZOOM视频开唛,按文化奖《素质扎根.文化薪传》主题,与广大民众及学生在交流平台上分享大会特定设计的专题。
文协总秘书祝金梅指出,为传承,传播或传颂先贤祖辈落地生根流传下来的中华文化 ,随着时代变迁而演进,根深蒂固的守着之余同时也就这基础上延续开创前进,这是文协推动会务的任务也是方向。她说:参加者除可获得文协出版的专著 , 同时也将受邀出席11月13日的文化奖线上颁奖礼观礼嘉宾 。
三场讲座会主持人李娟女士,乃我国著名文化活动主播;中国陕西汉唐文化艺术社成员,热爱文化旅游也是生活旅行家,活跃于主持教育培训等活动。
第3讲于10月16日 ( 星期六)下午2時至3時举行,邀请天人文化學院院長也是南方大學學院原校長祝家华博士主讲,讲题:《 回归思想建设: 马华文化与华文教育的双重发展之路》, 内容扼要概括 回归思想建设: 马华文化与华文教育的双重发展之路 。祝家华博士将带领听众走入大马政经结构下的马华文教双重发展之路、华文教育(华教)二百年历程与马华文化的濫觞等话题与大家分享。
线上3场专题讲座乃为配合文化协会3年一度举行的文协《文化奖》品牌系列项目,文化奖主办迄今已进入第九届,颁奖礼将于11月13日线上举行。
文化奖工委会特别邀请我国著名学者及资深文化专才为主讲人,因为疫情肆虐,以别开生面的方式,通过ZOOM视频开唛,按文化奖《素质扎根.文化薪传》主题,与广大民众及学生在交流平台上分享大会特定设计的专题。
文协总秘书祝金梅指出,为传承,传播或传颂先贤祖辈落地生根流传下来的中华文化 ,随着时代变迁而演进,根深蒂固的守着之余同时也就这基础上延续开创前进,这是文协推动会务的任务也是方向。她说:参加者除可获得文协出版的专著 , 同时也将受邀出席11月13日的文化奖线上颁奖礼观礼嘉宾 。
三场讲座会主持人李娟女士,乃我国著名文化活动主播;中国陕西汉唐文化艺术社成员,热爱文化旅游也是生活旅行家,活跃于主持教育培训等活动。
第2场讲座订10月 2日(星期六) 早上10時30分至中午12 時举行,邀请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副院长黃文斌副敎授主讲,讲题: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回顧与展望 》。黄文斌博士任职中华研究中心主任 ,其学术研究专长于儒道佛思想的在地化发展与影响、钱穆及近现代思想人物的思想研究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及社会研究 。 黄文斌博士为新一代资深华文教育及学术研究学者代表之一, 热爱中华文化, 尤其是在地华人文化产业个案的发掘、研究及著书立文,并热衷于推动文化活动,为时下新一代社会宣扬和宣导华人文化产业的研究成果和传承 。
线上3场专题讲座乃为配合文化协会3年一度举行的文协《文化奖》品牌系列项目,文化奖主办迄今已进入第九届,颁奖礼将于11月13日线上举行。
文化奖工委会特别邀请我国著名学者及资深文化专才为主讲人,因为疫情肆虐,以别开生面的方式,通过ZOOM视频开唛,按文化奖《素质扎根.文化薪传》主题,与广大民众及学生在交流平台上分享大会特定设计的专题。
文协总秘书祝金梅指出,为传承,传播或传颂先贤祖辈落地生根流传下来的中华文化 ,随着时代变迁而演进,根深蒂固的守着之余同时也就这基础上延续开创前进,这是文协推动会务的任务也是方向。她说:参加者除可获得文协出版的专著 , 同时也将受邀出席11月13日的文化奖线上颁奖礼观礼嘉宾 。
三场讲座会主持人李娟女士,乃我国著名文化活动主播;中国陕西汉唐文化艺术社成员,热爱文化旅游也是生活旅行家,活跃于主持教育培训等活动。
首场讲座会订于9月18日(星期六) 上午11时至中午 12时30分 举行 ,由文化协会总会长张雅诰主讲,讲题:《文协文化奖的精神与意义 》,线上分享文协《文化奖》设立的意义与精神内涵 ,也倾谈文协的心路历程以及文化艺术界前辈对华人文化产业的塑造、贡献及深远影响等等话题。
日期:2021年6月10日(星期四)
时间:上午10时
地点:ZOOM 会议室
马來西亞华文化协会于6月10日(星期四)上午10时,首次以线上方式和中国驻马大使馆文化参赞张振及其负责文化事务的二等秘书冯军先生和三等秘书王爽女士同在视频上进行了約50分钟的交流時段,线上互动顺畅,圆满完成交流的目的及论及未來的合作方向。
文协总会长张雅诰在致辞时说疫情严重,线上交流是新常态,善用科技,以平台交流,借此对雙方的工作方向有了深入的理解及合作的空间,感谢中国驻马大使馆对本会的重视和信任。
他披露,未来文协将随着时代而开展局部的文化产业活动,善用电子管理化功能,包括文化活動,管理程序,文化产品形态,以及传播渠道等转为网络科技数据的模式 。
交流会上雙方就马中文化课题互相交换意见,主题涵盖探讨两国合作与开发的重点如;网路远程书画班;老中青中华文化体验营;姓氏族谱延续计划等等。
中国驻马大使馆文化参赞张振先生力赞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在维护和发扬中华文化工作上的坚持和努力,47年來走过不同的环境背景,仍然保持与时并进的态度,与使馆合作很多的具高水平和高质量的种种活动,可圈可点。
他提及着重培养青少年以及年轻的人才是未来的一个重要项目,希望文化协会能够朝向這個方向,关注举办优质的中华文化活动以吸引和培养年輕的新生一代 。
张参赞认为我国华人的中华文化层次在国际上堪称非常有高度,官方在引进或推荐的海外中华文化活动必定是具有高水平;高质量,有代表性的,是精品的,是经典的,如此的中国中华文化精品項目带进我国民间,才会留下经典之美 。他重申在未来与马来西亚文化协会將作进一步的合作,会给与大力支持和协调。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秘书祝金梅为首次在视屏文化交流会主持時提呈文協过去5年的活动汇報,也提及今后要着手策划的項目:
· 筹备2021年第九届文协<文化奖>线上表扬大会及颁奖礼;
· 2022年主办为期一个月的《文化月》,其中重点节目将为我国400多个华人新村举办<新村节>博览会,届时展现文协近年书刊成果、书画、歌舞、文艺、文创作品、文旅小镇等,借此特邀外国文人学者切题开讲,宣导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 马来西亚华裔族谱网
· 与华团/青年组织视频交流
· 与政府官方部门视频交流
· 出版文化历史丛书
1《华人文化古迹小镇历史资料专辑》;
2《平等的回忆》;
3《华人路名>专辑》;
· 启动网络科技国际文化交流和学习,促进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协总会长张雅诰作出总結,該会将尽速提交完整性備忘錄予中使館,文化道路走来不易,感谢理事們的无私的奉献,友好团体密切的合作关系,给于该会最大的信任及支持, 我们肩並肩,甘苦与共,风雨同路,传承中华文化。
参与交流的文協常務理事,包括总会长张雅诰、署理总会长羅秋雁、副總会长曾剑青、刘崇汉,陈美宏及朱绍瑛,副总财政马燕图及总秘书祝金梅。
《武汉,我们与您同在》厚达368面,分为序文、特稿、新诗、古诗、散文、微型小说等类。
由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及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联合主催,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槟吉坡联委会及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吉打分会联合主办,收录了国内百名写作人的结晶,编印成书,给武汉送温暖。
百名写作人以不同方式呈献了对疫情初发时面临封城的武汉,无限关怀与鼓励,超过120篇的作品,一字一句,一行一页,越过国界送暖。
贵为总编辑的罗秋雁在前言强调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特别欣赏他将这句话形容是一种良知。
作协总会长潘碧华博士让人动容的内容大意是:文学没实际疗效,却能潜移默化。
文协总会长张雅诰形容这本书的过程并不容易,工委咬紧牙根的精神。
荣誉赞助人林锐洝引述了星云法师的“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摘录以上这些人,目的只有一个,因为有他们,这本书才有机会面世。
书的原意、收录与出版是为武汉,给武汉送温暖。然而,翻阅此书时,因文字而感动的心,当下需迴向给全球。是的,此时此刻,全世界都需要祝福。
祝愿全球加油,战疫成功!也祝愿大家健康平安。
大马华人也在分享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喜悦
专访:《武汉,我们与您同在》
总编辑罗秋雁(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署理总会长)
2019年末,一场新冠疫情席卷了武汉,当武汉封城的消息传到马来西亚的时候,在哪里,有一群华人写作人同样痛心疾首,他们奔走相告,要用文字筑起一座连接马来西亚与武汉的桥梁,为武汉和中国加油打气。21天,两百多篇文章纷纷寄来,他们将这些文字汇集成册,取名《武汉·我们与您同在》,让这个特别的“寒冬”充满了暖意,温暖了无数“中华人”。忆起当时的心情,总编辑罗秋雁表示,在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春节到来之际,我们惊闻中国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而封城,广大大马华裔同胞感同身受,我们都想为武汉做点什么,也就萌发了要用文字给武汉加油打气的念头。他说,在公布征文消息短短的14天之内,我们就收到近百篇作品,每一篇都是大马写作人对武汉和中国同胞的关心和祝愿,21天后的截止日期,来稿已超过200篇,由于本书篇幅有限,我们只筛选了其中的130篇刊登于书中。他说,在武汉抗疫期间,不少仁人志士的义举也让海外华人敬仰不已,因此这次的征文活动参与者非常踊跃,正如其中一位作者引用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后半节诗说的那样,“南海通波悉武汉,闻疫痛心有忧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也表达了所有参与出版此书的马来西亚写作人的心声。罗秋雁说,对于大马华人来说,武汉人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众志成城、无坚不摧的坚定力量和信念,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一种全民战疫的悲壮,因此武汉和全中国奋战在一线的人士都值得被称赞和铭记,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感动了包括马来西亚华人在内的所有人。
他说,我们做的这次征文活动只是一个互动平台,虽然人在大马,却一样可以对生命的尊严与价值进行深入的思考,并通过文学所发挥出来的正能量,为武汉和中国打气。
罗秋雁说,今天,武汉和中国的疫情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武汉解除封城,人们的生活逐步回归常态,作为海外华人的我们深感欣慰和自豪,我们也一同分享着中国人民的战胜疫情的喜悦。他说,当然,中国的战疫经验也为马来西亚和全球很多国家提供了宝贵的抗疫财富。我也很欣赏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合作,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分享信息的做法,它展现了中国在抗疫方面的真诚与合作精神。他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疫情稍微好转后,就积极地为其他国家提供帮助,包括物质援助、派出医疗队等。然而,面对中国伸出的援手,很多人却出来泼冷水,将抗疫政治化、复杂化,这实在是一种悲哀。面对这些负面的声音,中国选择了忍辱负重,抗疫救人为先,展现出了一种大国情怀和大爱精神。对于中国上上下下对马来西亚的医疗援助,罗秋雁说,我们很感恩。马中两国虽隔着千山万水,却是患难与共的好朋友。从抗日战争到兴建祖国,陈嘉庚、李光前、郭鹤年等人都全力支持祖籍国的发展,也成为了马来西亚华人同胞的典范。他说,当马来西亚的疫情严峻时,中国政府、企业和个人也都积极回馈,并派医疗队前来大马指导抗疫,分享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对马来西亚战胜疫情十分重要。我相信,马中两国携手合作,一定能早日战胜疫情。最后,他特别感谢了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和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等单位对于本次征文活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
欢迎台北驻马来西亚经济文化办事处侨委会组长林渭德先生复任
联系情谊‧分享资源‧共享午餐
文协总会长张雅诰在餐会上对台北驻马来西亚经济文化办事处侨委会组长林渭德先生复任侨委会组长表示欢迎,感恩林组长过去在任期间和文化协会保持良好的友谊, 彼此之间分享资源。今午,文协理事同仁设简餐欢迎林组长到任,再续情谊,大家共享午餐,同时也资源共享,交流愉快。
文协副总秘书祝金梅说,台湾的文创产业发展有一定的绩效,大家有目共睹,旅客到台湾旅游,逛文创园区為景点之一。
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僑務組組長林渭德指出說台灣各縣市都有文創、特色的景點,例如客家文化、社區營造等等,以台中彩虹眷村為例,原为荣民眷村的台中干城六村,因老荣民黄永阜在房屋牆上涂鸦创作,充满五颜六色的丰富色彩,而被称作彩虹眷村。
他说:原本充满童趣的老眷村原是要走上拆除的命运,但经过民众与许多文化团体请命,台中市政府确认保留彩虹眷村,更将彩虹眷村命名为「台中彩虹艺术公园」,让这充满老回忆及多彩多姿的美的眷村保留了下來,他说如果有机会,欢迎大家组队前往,一定要好好享受此地源源不绝的人文气息!
文协理事陈志雄也认为,儘管我国的文创工作,起步较晚了,但只要我们能踏出第一步,借鑒台湾的文创创意,希望我们的工作团队,从策划、产业聚集、运营模式等方面都可展现自己的优势,打造成马来西亚自己的本土特色,他欢迎林组长到我国的吉打州看看,那里具历史文化遗产的景观也很多。
今年为马来西亚旅游年,我们也可推荐大马深度旅游的魅力,静下来看看,马来西亚的新村经济体,凭借一村一品或极品,不断展现其潜能,从北马稻城之美的布央谷,槟城海岛榴莲,霹雳安顺大钟楼,劳务大山猫山王等等,這都是我國的精品,随着全球健康意识的提升,绿色产品是刚需,绿色文化是趋势之一,切入中华文化之根以倡导真善美为主体,推进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之承先启后,发掘先贤扎根大马的文化精粹,文協是时候整装共起,一起努力加油!
文协副总会长陈美宏说,文化艺术无国界,为打造许多艺文空间、展览、表演、特色商品与餐厅的园区文創设计,让人随意在浓浓的文创气息中,文协可以结合社会资源,协助推动艺文产业相关业务,以建立艺文结合生活的环境、培养民众对美好事物的直觉与感受,为大众提供创意生活的交流平台,推广艺文活动并深耕艺文生活风格,是文协努力的方向。
其他出席者:理事刘儒侠、黄茗业;执行秘书黄素珍。
召开第15届理事会第2次会议及新届理事就职宣誓礼
于2020年1月19日(星期日)早上11时正在吉隆坡大素无方餐厅(Da Soo Vegetarian Cusine, 1-G-3, Kompleks Kantomen Prima, 698, Batu 4, Jalan Ipoh, 51200 Kuala Lumpur. 召开第15届理事会第2次会议。会后举行新届理事就职宣誓礼。
灵鼠呈瑞--庚子年挥春比赛
由马耒西亜华人文化协会主催,雪州华人文化协会主办的“灵鼠呈瑞--庚子年挥春比赛”,赛场在Sunway Putra Mall日前已圆满举行,此次活动愈220人参与其盛,参赛者在亲人的陪同下场面热鬧,现坊公佈题目允许自选各体参赛,马耒西亜华人文协会会长张雅诰主词开幕致词称,书法是华人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这项活动除了可推展书法学习风气,也藉此提昇书法艺术水平,增添新春气息,他也不忘给大家拜个早年。
主办单位雪州华人文化协会主席巫雪英致致词称,赞赏父母、老师们、公公和婆婆帶孩子、孫子和学生们参与这项有民族精神的传统书法艺术活动,並鼓励大家继续努力学习。此次评审由知名书画家余斯福老师、吳文正老师和陳健诚老师担任,兹将比赛成绩列下:
小学低年组:
特优奖:黄靖煥
优秀奖:刘峻宇、洪嘉楷、洪嘉恩。
佳作奖:林奕杏、梁瑜淇、余秋敏、黄嘉宁、黄智丰、
叶怡廷、郑亦绚、许乐吟。
小学高年组:
特优奖:苏文熙
优秀奖:沈采璇、萧辉旺、郑靖慧。
佳作奖:林芷柔、孙乐程、陈映彤、范竣萌、李沛恬、
李筱宁、吕艾容、陈瑜恩。
中学组:
特优奖:郑敬仁
优秀奖:林政华、马海或、刘俊延。
佳作奖:周哲如、林欣柔、曾宇暄、曾靖萱、李建亨、
林芯妤、许文馨、吕培弘
成人组:
特优奖:姚楚馨
优秀奖:彭素仪、蔡庆豪、张净彥
佳作奖:刘景仪、叶玉佩、叶镇瑜、张彥鸿、陈业宇、
叶宝雁、廖庭以、陳舒函
風雷引馬中音樂交流會
千人共赴音樂饗宴
本会主办的“风雷引 2019马中音乐交流演奏会”顺利在坤成中学视厅室举行,吸引近千名观众出席观赏,反应热烈。
这项马中音乐交流演奏会由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支持,也是配合2019年马 中建交45周年,作为全年活动的压轴节目。
协办单位为口琴世界有限公司,并获得富贵集团、大阳光圆梦基金、东保企业及天仙液赞助。
在约两小时的演奏会中, 呈献单位包括有60人团员的专艺民族乐团、世界口琴家兼本会总会长张雅诰、国家文化宫大马民族乐团及音乐总监雅吉,音乐总监曾剑青、国际口琴海明威重奏团、台湾手风琴家蔡伟靖、口风琴手风琴演奏家张灵知、笛子演奏家魏鹏辉、指挥家谢培根、中国歌唱家吴虹菲及全体呈献纪念中马建交45周年主题曲《左肩》。
出席嘉宾有中国驻马大使馆代冯军、马中文化艺术中心财政黄金水、华社研究中心主席赵榮儒先生、大阳光圆梦基金代表黄金城、叶爱丽及宇信绿苑国际有限公司总裁陈幸坚等。
本会出席理事有:署理总会长罗秋雁、副总会长朱绍瑛、陈美宏、总秘书陈健发、副总秘书祝金梅、总财政张廷辉、理事刘儒侠、雪州分会主席巫雪英、吉打州分会主席李恺维。
《一带一路•思路之旅》
作品辑推介礼暨全国华文文学征文赛成绩揭晓及颁奖礼
由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文化基金会主办及文协吉玻州分会承办的《一带一路•思路之旅》全国华文文学征文赛成绩揭晓及举行颁奖礼,于2019年10月13日(星期日)上午10时在吉隆坡国家语文出版局演艺厅(Auditorium Dewan Bahasa dan Pustaka)举行。公开组冠军由黄诗经的作品〈情归〉赢得,中学组则由傅咏欣的〈岛屿的颜色〉胜出。
由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协办,中国大使馆支持,并获得丹斯里林玉唐、富贵集团、高峰集团及阳光机构赞助。邀请中国驻马大使白天担任颁奖主宾(他未克出席,由公使衔参赞陈辰代表),国家语文出版局总监拿督沙烈胡丁也出席观礼。
戴小华:感谢中大使馆支持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文化基金会主席戴小华致词时说,“一带一路”不只关注经济发展,拓广文化人的视野和创作空间,关注人类共同命运价值,也是身为文化人的一种使命。
她要特别感谢中国驻马大使馆给予这项活动全力支持并赞助出版《一带一路‧思路之旅》得奖作品辑,并将该书赠予国内有关单位、学术机构及图书馆、全国华文独中及国民型中学作为珍藏,借此庆祝马中建交45周年的贺礼。
张雅诰:文协已出版28书籍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张雅诰说,文协创会至今已出版28本书籍,为马华文坛注入一分力量,同时分别主办、协办、合办及支持了上千项文化活动,值得一提的是每3年办一届文化奖颁奖典礼,已办了8届,明年进入第9届。
他说,该会也将在12月21日在举办庆祝马中建交45周年两国艺人的音乐会,加大力度推广双边文化、艺术和音乐交流。
陈辰:文化是重要交流媒介
中国驻马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陈辰说,文学和文化是重要的交流媒介和工具,可以促进彼此更深入了解。
他感谢主办单位、协办单位及国家语文出版局对文化作出许多贡献,大使馆也将继往开来给予大马文化和教育全力支持。
张廷辉:见证创作努力成果
文协吉玻州分会主席张廷辉说,借此盛会,见证创作的努力成果,同时分享以“友谊、合作、发展、共赢”为主题的得奖专辑 。
这次全国征文比赛评审,公开组是陈政欣、李忆莙及伍燕翎,中学组则是冰谷、苏清强及方路。
出席嘉宾尚有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署理总会长暨基金会秘书长拿督罗秋雁、中国东盟商务协会总会总会长丹斯里林玉唐、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主席拿督吴恒灿、富贵集团代表陈建发、华总署理总会长拿督翁清玉、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会长潘碧华博士及华社研究中心主席赵燊儒等。
公开组优胜者:
冠军:黄诗经〈情归〉
亚军:苏润云〈飘扬过海的那一双手〉
季军:邓月璇〈千里亲情一线牵〉
优秀奖(10名):
李蕙卉〈不曾“旺”记的除夕夜〉
戴舒娟〈老婶婶的大薯长了思念的须〉
王秀桃〈阿嫲的弓弯足〉
陆健文〈花样年华〉
何伟之〈丝路苍茫几万里〉
区秀屏〈从这头到那头〉
潘婧双〈执着〉
黄维玉〈闽南行点点滴滴〉
吕辉业〈一带土地一路足迹〉
沈忠量〈你只是飘洋过来的孩子〉
入选奖(10名):
王姿颖〈啀系客家人〉
李奕进〈和自己的对话〉
吴欣慧〈柬埔寨吴哥窟之旅〉
王湘晴〈弃置荒城〉
杨松明〈飞越千山总是情〉
陈矜孜〈逛了地坛〉
刘淑娟〈代妈妈回家乡〉
罗胤瑛〈龙的传人、情牵中国紫市〉
陈芷馨〈记忆回流〉
彭瑞芳〈记一次出走的回忆〉
中学组优胜者:
冠军:傅咏欣〈岛屿的颜色〉
亚军:白湘怡〈一篇有关书法的杂记〉
季军:郑欣美〈一路同行〉
优秀奖(10名):
孙瑜庭〈十六笔画的心愿〉
杜思恩〈漫谈山灵〉
温子瑶〈影子〉
朱洺衡〈叶落知多少〉
叶嘉瑄〈星图•印记〉
江薏铭〈旅行〉
陈道锋〈佛山行之惊鸿一瞥〉
罗湘颐〈一趟探索文化之美的旅程〉
陈煜澔〈落叶归根〉
刘维庆〈一行字,一世情〉
入选奖(10名):
李婕熙〈中国情〉
黄伟康〈感情,脚步的带领〉
黄柯衔〈丝带情〉
王麒雯〈古典与现代之交汇〉
杨沛铨〈林则徐纪念馆的沉思〉
林紫洳〈家有一枝蜡烛〉
叶家颖〈走进曾经的繁华之市〉
郑芷芸〈岛游札记〉
李沁潓〈故地重游忆中己〉
陈文宇〈返乡•莆田〉
一带一路.口琴音乐艺术交流会
为庆祝马中建交45周年,积极响应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重要国策,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秉承促进马中文化艺术交流,推广文化艺术表演,将订于6月26日(星期三)晚上7时30分在武吉丁宜华文小学礼堂(Sekolah Kebangsaan Jenis (Cina ) Bukit Tinggi, Kampung Bukit Tinggi, 28750, Bentong, Pahang Tel: 09-2330430)举行別开生面的<一带一路.口琴音乐艺术交流会>。
大会感谢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的信任及支持,成为是项活动的合作单位。
是项活动由本会主办,由武吉丁宜华文小学及大阳光圆梦基金联合协办, 届时来自中国香港闻声音乐研习中心及香港中华传道会许大同学校口琴古筝合唱团一行26人前来我国作盛大演出,逹致马中口琴艺术的互相合作交流,是马中建交45载的一件美事,见証马中两国关系,一路前行,文化相融更上一层楼。
大会十分欢迎热爱口琴音乐爱好者届时前往观赏,当天演出节目精湛, 除了武吉丁宜华小24节令鼓及铜乐队,大会也邀请文协总会长,也是我国世界口琴冠军表演艺术家张雅诰先生呈献串烧吹奏,海明威口琴重奏团,中国香港闻声音乐研习中心指导张家诚老师也将呈献口琴独奏,同时他也带领闻声合唱团及大同阳光合唱团成员同台表演古筝及琵琶演奏曲目,现场载歌载舞,必使盛会更蓬荜生辉。
《世华文学的新棋局》
--欢迎加华作家访问交流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文化基金会联合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于12月6日(星期四)晚上7时至9时半在吉隆坡马华大厦阁楼会议室3欢迎由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会长陈浩泉率领的20人作家访问团并主办《世华文学的新棋局》作家交流会。
本会永久荣誉总会长暨文协文化基金会主席戴小华指出,现今文学作家面对的最大挑战是阅读方式的改变,许多年轻读者习惯从网络平台阅读,而不是传统的书籍。
她说,根据中国进行的调查,该国有4亿名网络文学读者,而网络文学作家也有1300万人,这是新趋势,因为平面或传统的书籍文学作品,并不能满足这些读者。
因此,她促请大马和世界各地的华文文学作家,开拓网络平台,开发更大的空间。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会长曾沛指出,马华文学作为中国文学海外流传的一脉,历经几代大马华人作家的努力,马华文学已有了本土性,大马也成为世界华文文学的重镇之一。
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会长陈浩泉指出,在世界华文文学格局中,东南亚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其他值得研究的区块有港台、北美和欧洲。
他说,大马华人人口有700多万,是不小的数目,与香港人口差不多,而大马和新加坡向来都有很多好的华文文学作品。
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
访问团成员
团 长:陈浩泉(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会长)
副 团 长:青 洋(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副会长)
任京生(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副会长)
特邀嘉宾:李灿明(加拿大卑诗省省议会前副议长、省议员)
汤月明(加拿大古琴演奏家)
秘 书:曹小莉(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秘书长、理事)
陈华英(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
财 务:陈丽芬(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理事)
团 员:韩 牧(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理事)
施淑仪(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理事)
黎玉萍(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理事)
廖中坚(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前理事、会员)
黄冬冬(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会员)
劳美玉(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会员)
李爱英(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会员)
苏阿冠(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会员)
曹小平(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会员)
韩长福(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会员)
卢美娟(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会员)
冯 玉(加拿大华裔作家)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
1. 戴小华(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永久荣誉总会长、文协文化基金会主席、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会务顾问)
2. 罗秋雁(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署理总会长)
3. 柯金德(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副总会长、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
4. 曾剑青(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副总会长)
5. 朱笙鑫(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财政)
6. 陈美宏(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副总财政)
7. 祝金梅(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理事)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
1. 曾沛(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会长、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顾问)
2. 沈钧庭(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秘书长)
3. 周锦聪(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财政)
4. 柏一(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5. 林玉蓉(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理事)
6. 刘镒英(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理事)
7. 胡清朝(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理事)
8. 吕育陶(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理事)
9. 刘育龙(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理事)
10.陈政欣(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理事)
11.舒颖(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理事)
12.冰谷(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北马联委会主席)
13.陈秋山(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北马联委会理事)
14.叶蕾(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北马联委会理事)
特邀嘉宾:
1. 林幸谦(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旅港马华作家)
2. 秦林(新加坡作家)
接待昆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团
11月29日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永久荣誉总会长/会务执行顾问及文协文化基金会主席戴小华、总会长张雅诰、副总会长朱绍瑛、副总会长曾剑青、总财政朱笙鑫、副总财政陈美宏及理事王维宗在文协办公室亲切接待昆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团一行11人。
昆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团成员:
马成云(昆明市文联秘书长)
王仁显(昆明市财政局副调研员)
陈 蓉(昆明市文联组联部主任)
包朝阳(昆明美术家协会主席)
包 倬(《滇池》编辑部副主编)
刘冬莹(昆明文学艺术研究院翻译)
张庆国(昆明作家协会主席)
存文学(昆明电视电影家协会主席)
王仲德
陆江涛(昆明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杨 金(昆明模特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口琴养生秘诀 ~吹奏与玩樂28/10/2018 课程川利举行。
感谢第二批41名学员的参与,传播口琴养生正能量, 大家继续支持发扬!
谢谢主讲人张雅诰口琴家, 感恩有您默默推动.。
我们会后有期. 期待下次再见!
用口琴谱出生命乐章
《张雅诰的口琴世界》新书推介及口琴串烧音乐交流会
2018年10月6日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署理总会长兼工委会主席罗秋雁在文告中表示,由大阳光圆梦基金会赞助出版《张雅诰的口琴世界》新书,将订于2018年10月6日(星期六)在吉隆坡举行推介,当天书赠文化友好团体及大专院校口琴学会,以作珍藏,推介后同时举行一场难得的口琴串烧音乐交流会,重量级口琴演奏家现场表演半小时的演奏,让口琴爱好者有砌磋交流的机会,年轻的口琴团队如海明威口琴重奏团(The Hummingway Harmonica Ensemble)及善播客实验乐团将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口琴盛宴。
《张雅诰的口琴世界》新书推介由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作为支持单位,大阳光圆梦基金会主催,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主办。大会邀请马华公会总会长拿督斯里廖中莱、文协永久荣誉总会长暨会务执行顾问戴小华主持推介。
《张雅诰的口琴世界》一书,是马来西亚著名口琴大师张雅诰先生的第一本传略。书中除了对张雅诰与家属的访问资料之外,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剪报,力求让读者见到不同时代的张雅诰,如何自学成才、历经淬炼,最终张雅诰口琴大师创造了其艺术成就,被受肯定。
台湾著名作家戴晨志在其著作《让你成功的100个信念》中,曾有这么一段话:“张雅诰偷拿堂哥的口琴,暗自学吹;一天,被堂哥发现,堂哥气得把口琴摔坏…;为了对口琴的热爱,年幼的张雅诰不断存钱,最后才买到一支属于自己的口琴。” 正是如此,张雅诰对口琴音乐有着执着的追求,凭着自己的摸索、研究,并不断与海外口琴前辈讨教、钻研.终于踏出自己演绎的路子。如今,张雅诰国际口琴大师更是研发五声音阶口琴,把口琴演奏推上另一个高峰。
工委会主席罗秋雁指出,口琴不仅是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大众化乐器,还能成为促进世界大同的媒介,尽管大家语言不通,但只要拿起口琴,他们就能奏出和谐的曲调,口琴成了人们的共同语言。
张雅诰是文协总会长,也是马来西亚口琴爱好者协会会长,他对口琴事业的发展及推动工作,感激广大琴友给于最大的支持,其中包括离不开在背后默默付出,提供支持的口琴生产企业。他怀着一份社会责任感,始终致力于口琴艺术的普及和推广工作,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因“口琴梦”大阳光圆梦基金会赞助出版《张雅诰的口琴世界》新书,肯定了张雅诰口琴大师艺术的成就,大阳光圆梦基金会也将为其他在文化艺术,社会工作,事业人生上的追梦人圆梦,他们提供舞台,实现梦想,并期盼大家在圆梦之余,也回馈社会,扶助来者,让更多人受惠,让世界更美好。
作为一个数十年如一日的演奏并推动口琴敎学的张雅诰倡导口琴与六音气治病法,他指出口琴不仅是乐器,也是维持身心健康的工具。1999年,他着手组织“口琴保健班”,通过口琴独特的“吹吸”演奏方式,增强肺活力,强化呼吸系统,达到养生保健、又能自娱娱人的功效。
马华公会总会长拿督斯里廖中莱
致词稿
马来西亚文化协会总会长、著名口琴演奏家 张雅诰先生
文协永久荣誉总会长及会务执行顾问 戴小华女士
各位口琴爱好者、各位嘉宾。
大家下午好。
1. 我很高兴能出席今天的推介礼,张雅诰先生是闻名国内、外的口琴演奏家,得奖无数。难得的是他从小就跟口琴结了缘,从此走上了口琴演奏之路。
2. 张雅诰先生学习口琴之路可说毅力惊人,除了专心致志的研究,也同时学习于专家,终于走出自己独特的演奏事业。
3. 今天雅诰推出这本新书,取名为《口琴世界》,大有游遍口琴的世界,站在一个高度浏览这个声韵世界的气势。我相信这是雅诰演奏口琴的心得的一个总结,肯定能启迪更多人进入口琴世界。在此我要热烈祝贺雅诰,同时也谢谢所有参与编辑和出版的各造,感谢你们为大家带来一本很有价值的书。
4. 书的出版很难得,更难得的是张雅诰先生这种努力不懈、精益求精的精神,我希望所有有志于口琴演奏的人士,可以向他看齐,学习这份热爱。
5. 最后,让我祝贺今晚的演出“声动全场,余音绕梁”。谢谢大家。
<孙子兵法>讲座会由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主办, 马来西亚孙子兵法策略哲理协会主催,艾芬黃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贊助。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成立工委会特订7月15日(日)晚上7时至9 时30分在吉隆坡安邦路马华大厦Mezzanine M Floor邀请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黄朴民敎授针对《孙子兵法》现代竞争管理与组织领导课题在吉隆坡马华大厦进行开讲及交流。大会邀请我国著名大学讲师辛金顺博士担任主持人, 会场将以讲演及交流环节进行。
黄朴民敎授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也是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撰写出版许多【孙子兵法】书籍 及中国历史国学【论语】书籍。
《孙子兵法》文化价值获全球学者肯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其思想内涵超越了军事范畴,最有价值的文化是其哲理智慧,其精彩绝伦的文化价值,跨越时空影响全世界。
马来西亚人文化协总会长张雅诰在文告中表示,领导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一个组织在众多领导组织中,它的成功与否,皆取决于领导的品质,群体越大,盖因人多嘴杂,意见分歧,事务纷繁,问题丛生,这时就必须要有合理的组织、分工、配置、协调等措施,这就要透过领导方法的运用来使个人与团体结合为一。
正因为《孙子兵法》有别于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透视出独具特色的哲理,成为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名垂后世,张雅诰也说:《孙子兵法》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深厚人文意识丰富内涵,且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既可当作军事、哲学书来研读,也可以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来欣赏 可说是一举数得。
工委會主席为祝金梅,工委會秘書陳美宏。
2018年第18届小状元经典教育评鉴会
第18届小状元经典典教育评鉴会在隆雪华堂盛大举办,210名报考生中,共有人190名考生金榜题名,即18名博士状元,39名硕士状元以及133名小状元。
这场活动,是由隆雪中华大会堂和崇德文教研习会联合举办,本会为主催单位,是一项全国性的常年活动。
文协43周年会庆千人宴暨第8届〈文化奖〉颁奖成功举行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43周年会庆千人宴订2017年12月10日(星期日)晚上在吉隆坡马华大厦二楼三春礼堂筵开百席。由马华公会总会长兼交通部长拿督斯里廖中莱及中國駐馬特命全權大使白天閣下出席主持开幕及颁奖,文協總會長張雅誥代表全体理事同仁对當晚出席的所有嘉宾,全國文化團体主要領導或代表, 各新聞媒体的出席共襄盛举表示衷心感谢。感恩有大家的支持, 千人宴順利完成。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于1974年成立至今走过了43个年头,作为一个肩负重任的全国性非营利的最高文化组织团体,该会秉承饮水思源精髓,感恩创办人丹斯里李三春及前三任总会长,他们同为这块文化乐土注入生命,今后,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在未来的路程上,將秉承着这个理念继续在从事守护、扶持与发扬光大这块土地上的华族文化。是故大会主题 <继往开来 一脉相承>,表征着文化生生不息,一脉相承绵延至今。该会努力配合华社群体的力量,致力于推广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精髓,以和谐友好,圆融带来更精彩的文化之花的工作作出最好的努力。
三年一届的文化奖颁奖礼,是文化协会的核心活动之一,1992年该会颁发第一届〈文化奖〉,今年已进入第八届。〈文化奖〉的设立,是给予为文化做出卓越贡献的前辈们一个高度肯定和赞赏,接受后人崇高的敬礼,这是该会所做的一种向社会回馈的表现。
文协总秘书兼工委会主席陈健发恭贺拿督温文京(音乐)、碧澄(黎煜才)(翻译)、余斯褔(书艺)、苏清强(文学)、拿督王超群(敎育)及小曼(陈再藩)(文化)等6 位受表扬者, 他们在过去数十年,在各自所属的领域及岗位上,分别作出了无限的贡献,像他们这群忠于音乐、翻译、敎育、书艺、文学、及文化的文化工作者,他们怀着信心,坚持不懈通过创新,沟通,合作,展示, 体验及学习,落力投入文化艺术的激情和生命张力的真实场景,才是最动人心弦,最值得我们称颂的生命之歌,后辈学习的表率。
文协〈文化奖〉奖座,出自中国国宝级雕塑大师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敎授之手,其创作灵感源自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理念,采用简约、概括的现代手法,将奖座设计为一位身姿柔美的女神立象,是智慧与善良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象征。女神左手微微上扬,托起未来与希望,同时也对那些在马来西亚各个领域默默耕耘、建设和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有助于传播文化、对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给予肯定。奖杯表面金色如流水般线性的处理方式代表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与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坚持任重而道远的文化使命写实,相互呼应,溶为一体。
作为文协总会长,我要感谢文化协会全体理事对我的信任,给我机会和大家共同学习。其实,文化道路走来不易,对于他们无私的奉献,密切合作,甘苦与共,充分发挥爱护华人文化的精神。同时我们也要感谢馬華公會所有的領導同仁, 政府各部門單位,商界楚翘,各华团领袖和文化团体,多年来给我们的支持。没有他们,文协是不会有今日的成就。
我謹以此獻上最美好的祝褔, 因為您們的忘我投入以及满腔热情支持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的真實情景,才是最動人心弦,最值得称颂的文化藝術之歌。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接待中国福利会对外交流与合作部
一行5 人代表团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于10月27 日在文协办公室接待中国福利会对外交流与合作部一行5 人代表团,访问互换交流信息,团长中国福利会党组副书记季红星先生说此次到访,主旨在多了解马来西亚华文阅读的需求,与华文教育、出版等相关政策体系。
文协总会长张雅诰对访问团表示欢迎,经团长季红星汇报后,了解中国中福会出版社有限公司是1950年4月由宋庆龄主席创办,其前身为儿童时代杂志社。2002年11月,中国福利会出版社成立,2007年8月两社合并组建成集书、报、刊于一体的综合性出版社。出版社下辖图书编辑部,儿童时代社、哈哈画报社、少先队活动编辑部、学生计算机世界报、上海国际儿童进修学校、儿童时代倍乐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机构,自成立以来,共编辑出版图书800余种,涉及学前教育、儿童文学、科学知识、宋庆龄研究和校外教育研究等内容。其中,有多种图书获得冰心儿童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和中国最美的书称号。
中国福利会设在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坚持高标准、力争高质量,走强会之路,事业板块不断拓展,涵盖妇幼保健、学前教育、校外教育、儿童文化、老年福利。
当天出席交流会的文协理事成员:
总会长张雅诰;永久荣誉总会长戴小华;荣誉顾问拿督曾玉英;副总会长曾剑青;副总会长柯金德;副总财政陈美宏及执行秘书黄素珍。
访问团团员为:
季红星(团长): 中国福利会党组副书记
韩先梅 : 中国福利会事业发展与研究部部长
余 岚 : 中国中福会出版社有限公司社长
郑小芳 : 中国中福会出版社有限公司图书编辑部主任
黄 茜 : 中国中福会出版社有限公司项目主任
交流顺利完成,会上相互赠送纪念品及出版刊物以资纪念。
《风雷结义》慈善音乐会
奏响民乐华章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与专艺民乐机构再一次联手策划的《风雷结义》慈善音乐会成功举行,得到热烈的回响!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应与参与, 是最大的支持, 表演团体及个人通过艺术的多姿多彩,发挥多元特色奏响民乐华章。
当晚开幕嘉宾马来西亚华社文化艺术谘询委员会主席兼2017年华穗艺术节筹委会拿汀巴杜卡周美芬主席在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会务执行顾问兼文化协会基金会主席戴小华,特别嘉宾中国驻马大使馆化处主任张杰鑫先生 ,文协署理总会长罗秋雁,文协荣誉顾问林锐洝, 总秘书陈健发及《风雷结义》总指挥曾剑青陪同见证下吟诗开锣, 让艺术的热潮继续。
《风雷结义》慈善音乐会汇集15个中外民乐团体、指挥、作曲,演奏和剧场约二百多位艺术工作者齐来献艺,共襄盛举。难得的是除了与多位中外优秀歌唱家如杜君宁,吴虹霏,陈颖豪,陈志轩及雪隆琼联剧社合唱团重温“风雷三结义”歌乐交辉的时光,也邀得国家民族乐团音乐总监雅兹指挥结合传统和创新的乐器和作品:马来高柏琴与文琴联奏,作世界首演。
5位指挥才俊包括曾剑青,吴淑亮,梁汉奎,林国荣,黄志伟也联袂创译不同面貌和风情的音乐作品。同台演出的乐团更是聚合马中大专及青少年约二百位乐员交汇竞艺,中国山东临沂市沂蒙青少年民乐团演奏曾荣获山东省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中国蒙.校园情”一等奖的原创作品<沂蒙山水好风光> ,带来精彩的音乐飨宴,掌声连连, 最后在吴淑亮指挥以大合奏<火车拖卡塔>结束这一场盛会。
文协接待广西中华文化学院文化交流参访团
8月2日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张雅诰, 副总会长曾剑青, 副总秘书刘崇汉及副总财政陈美宏在文协办公室亲切接待广西中华文化学院文化交流参访团一行6人, 团员为: 团长广西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邓路遥,广西中华文化学院副教授刘菊香,柳州市行政学院校务委员周梅芳,南宁市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施日全,防城港市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黄明诚及来宾市行政学院副院长曾明君。
交流会上总会长张雅诰对访问团表示热烈欢迎.他简要的介绍本会成立的发展历程作了概括介紹报告. 邓路遥副院长也介绍了广西中华文化学院的基本情况并特别强调了此次参访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侨务优势,扩大广西与马来西亚华人华侨团体的交流与联系,深入了解马来西亚的民族本土文化專程前來我國而特訪我會。
从交流中,代表团員实地了解我会的历史背景、发展概况,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情况, 以及商谈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如定期举办互访、文化展览等交流活动等等安排,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逹致共识。
在热情友好的气氛中, 大家互赠记念品及合影。
“一带一路.旅居文化”国际论坛
我国及7个国家及地区的学者专家21人提呈论文
配合推动马中文化交流艺术年的展开,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文化基金会联合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及香港<明报>月刊已于6 月1 日(星期四)早上9时至下午5 时30分在吉隆坡马华大厦Mezzanine M Floor主办“一带一路旅居文化”国际论坛。当天来自我国及7个国家及地区的学者专家21人提呈论文。
世界华文文学联会;中国东盟商务协会;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及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作为此项活动的协办单位。
我国交通部长暨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廖中莱在主持开幕致词時提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带一路涵盖65个沿线国家,有足够的石头,可以用来雕琢更多的玉石成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今天的论坛是一个具有深度的交流平台,我殷切期待大家从多元文化、民族与宗教信仰的大熔炉中,提炼出人文的精华,让真善美成为一带一路永恒的资产。条条大路通罗马,一带一路连天下,也祝愿旅居文化国际论坛圆满成功。
大会同時邀请中国驻马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马珈致词 ,她是代表中国驻马大使黃惠康博士出席开幕礼,致词时她說: 各国與中国之間“一带一路”的合作,跨越中西方文明, 把宗敎, 敎育和文化联系一起, 最終受惠的还是人民。“马来西亚是最早响應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 也是目前在這倡议中收獲最為丰硕的国家之一。”
马来西亚贸工部第二部长拿督斯里黄家泉在主旨讲演中表示:一带一路商机无限, “一带一路”不但会促进贸易与经济的交流,也会促进学术与文化的融合, 这也将会为未來世界趋向全球化及融合的积极方向。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文化基金会主席戴小华表示只有民心相通, 两国间的友谊才能长久, 因为只有互相了解当地人民的文化风俗,思想感情和风俗民情, 才不会在合作交流中触犯彼此之间的禁忌。
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会长兼《明报月刊》总编辑潘耀明指出今年第六屆的「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将配合一帶一路的国策,主题是「丝路之旅」,与今天的论坛主题互为呼应。
“12年來,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为海內外旅游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海內外搭起一条绚烂的旅游文化长廊。”
最后他説: 让我但共同努力,把「纸上遨游」的旅游文学,办得更「充滿生命的活力」,更风华澹美!
提呈论文学者/作家
第一场
主持人:林春美博士(博特拉大学中文专业副教授)
参议人:祝家华博士(南方大学学院校长)
主讲人:
◆胡逸山博士
讲题:旅居与多元——东南亚的独特风韵
胡逸山,太平绅士,马来西亚沙巴马中联谊协会会长、马来西亚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顾问,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理事,现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学院兼任高级研究学者。胡逸山曾是现任马来西亚总理的政治秘书、联合国紧急通信工作组科学与法律顾问、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处政务官。他是美国加里福尼亞大学法学博士、商管硕士、航天与机械工学硕士及学士、德国文学学士,也曾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马来西亚多间大學任客座教授、博导。胡逸山常受邀在如新华社、中新社、英国广播公司、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香港凤凰卫视、深圳卫视等作评论,也在如中国《人民日报》、《环球时报》、新加坡《新明晚报》等撰写文章。
◆陆士清教授
讲题:浅谈「一带一路」与「旅居」文化
江苏张家港市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复旦大学台湾香港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和复旦大学老教授协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副会长、香港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副监事长、香港《文综》杂志编委,上海华语文学网顾问。
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三巻本),主编出版了《台湾小说选讲》、《台湾小说选讲新编》、《白先勇小说选》、《王祯和小说选》、《新视野,新开拓》(论文集)、《情动江海、心托明月》(评论集)。
出版《台湾文学新论》、《三毛传》(合作)、《曾敏之评传》、《探索文学星空》、《笔韵》等专著。
◆尤今
讲题:丝绸之路的蟳埔风情
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理事。
迄2017年为止,尤今已在新加坡、中国内地、香港、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等地出版小说、散文、小品、游记等180部。2009年,荣获新加坡文化艺术界最高荣誉奖项“新加坡文化奖”。目前为中国上海《新民晚报》、广州《家庭》杂志、新加坡《联合早报》及文化杂志《源》撰写专栏。
◆杨际岚
讲题:东海玉麒麟––海丝路上平潭岛的前世今生
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理事。
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台湾香港澳门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世界华文文学联盟副秘书长;长期主持《台港文学选刊》工作,编审;并任福建省耕读书院副院长,《两岸视点》编辑总监,《海峡道教》编辑总监。
◆沈揆昊教授
讲题:丝绸之路的色彩
现任韩国济州国际大学教授,曾任该校的校长。现在兼任韩国中国文学理论学会会长、世界汉学会韩国研究会学术副会长等职务。
曾把莫言的《蛙》、韩少功的《日夜书》、老舍的《骆驼祥子》、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葛兆光的 《中国思想史》、易中天的 《读城记》、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等60部书介绍到韩国。也是散文家,已经出版了一部散文集 《浮云斋》。
◆喻大翔教授
讲题:相遇海上––中马两千年文化与文学的交流
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副理事长。
湖北黄陂人,笔名荒野、布可吟等。文学博士,同济大学教授,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文学理论与批评方面,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和世界华文散文与诗歌;文学创作方面,则兼擅散文、新诗和格律诗;近十年亦涉足中国古典文化,尤对《周易》、旅游哲学和格律诗学有所心得。先后二十余次应邀赴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讲学、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作主题演讲或专题发言。在海内外报刊发表诗作500余首;散文200余篇;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诗集2部,散文集1部,学术著作4部,其它编著及辞典6部。
◆尹浩镠
讲题:丝绸之路的塞上江南、宁夏的古老文明
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副理事长。
中国中山医科大学及台湾大学医学院毕业;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医学院附属皇家维多利亚医院(McGill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住院医生及博士后研究、美国核子医学及放射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内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世界医学名人会名誉会员。
曾任美国多所大学医院核子医学主任、中山医科大学客座教授。 现任北美华人作家协会拉斯维加斯分会会长。
出版物:长篇小说:《医生情路》(又名《情牵半生》、《我生命中的三个女人》、《月光下的拉斯维加斯》。散文集:《医生手劄》、《飞翔的百灵》。诗集:《诗情画意》。
第二场
主持人:伍燕翎博士(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主任)
参议人:许文荣博士(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副教授)
主讲人:
◆甘以雯
讲题:丝路之旅情未了
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副理事长。
资深文学编辑,二级编审,第四届、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委。担任《散文海外版》执行主编20年;策划、编辑大量优秀图书;发表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及文学评论作品30余万字。
自2004年起,参与组织“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文散文大赛,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还组织了多项文学活动。
◆荒井茂夫教授
讲题:一带一路﹒海上丝路空间的比较文学材料
日本出生。国立筑波大学研究院毕业,现为国立三重大学名誉教授执教。专攻海外华人文学和历史社会,多年从事东南亚地区田野调查,著有多篇中文论文,如《马华社会语言生活和人同结构》、《马华文学“马华化”的心路》等。
◆李昂
讲题:套菜:一「套」一路
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副理事长。
台湾鹿港镇人。美国奥勒冈大学戏剧硕士。曾任教文化大学多年。
李昂的小说中描述性主题及与之相关的道德问题。更进一步链接至政治国族的面向,广被讨论。出版探讨性別与性、权力、政治的《北港香炉人人插》、《路边甘蔗众人啃》等。
书写了堪称华文小说第一部以饮食写成的长篇《鸳鸯春膳》,最新作品《睡美男》。在国际间受到好评,曾由《纽约时报》等等评介。小说《杀夫》、《迷园》有十几国版本。《鸳鸯春膳》在巴黎改编为舞台剧演出。
《北港香炉人人插》由德国国家剧院改编成舞剧。
2004年获法国文化部颁赠最高等级「艺术文学骑士勋章」。
◆郭培明
讲题:追寻风景之外的深刻––以海上丝路起点泉州为例看旅游写作和摄影的人文价值
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理事。
泉州晚报社副总编辑、泉州商报总编辑、泉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泉州市政协常委、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主持创办东南早报等多份报刊,作品获得众多全国性新闻及散文奖项,福建省新闻十佳、中国晚报杰出贡献总编辑获得者。
◆华纯
讲题:关于俳句、汉俳的传播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联想
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理事。
日本华文文学笔会名誉会长、广州暨南大学客座研究员。1986年离开上海赴日留学,先后在日本环保机构、国会议员事务所和建筑公司供职。现定居东京。
著有小说诗歌散文和报刊专栏等,多次获得文学奖项。
◆林家骊教授
讲题: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敦煌曲子词
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副理事长。
文学博士,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喜文学,尤爱《楚辞》。主要从事中国周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古典文献学、地域文化研究。旅游文学方面有著作《钱塘江游记》等。
◆刘利祥
讲题:《丝路上的京津冀——古城文化导赏与法律保护思考》
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理事。
网名欢乐使者,祖籍四川的天津人。
天津市历史学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地方文史、相声戏曲、旅游、方言及民俗,著有《天津地名故事》。律师,城市文化与法治时评专栏作者,天津广播电视台《法治纵横•祥子说网事》编辑主播,新闻评论员,“响亮新媒体”策划人,受聘政府智库。
发表散文因视角独特笔触幽默小获讚誉,作品《澳门之外的澳门》、《横琴丽音》、《熏风南来明霞开》等曾摘奖。自勉“探索无休止,跨界无极限”。
第三场
主持人:潘碧华博士(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主任)
参议人:辛金顺博士
主讲人:
◆杨剑龙教授
讲题:丝绸之路先驱义净高僧诗中的行旅意识
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理事。
上海市人,博士、博导、二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当代上海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美国纽约大学访问教授、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世博会主题论坛策划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著有作品20余部,主编或合着20余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多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奖、上海市模范教师等。
◆朴宰雨教授
讲题:韩国新罗和尚、文人的海上丝绸之旅与作品
––以慧超的印度之旅与崔致远的中国之旅为中心
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副理事长。
韩国汉学家、散文家。现任韩国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部教授,兼任国际鲁迅研究会会长、韩国中国语言文化研究会会长、韩国台港海外华文研究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季刊《当代韩国》韩方主编等。
韩国国立首尔大学中文系毕业,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博士。曾任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韩国中语中文学会会长等职,著作有《史记汉书比较研究》等20多种,论文有《中国现代旅韩游记的发展脉络与主要作品论》等60多篇,译书有《香港散文选》(彥火等)等20多种。
◆张双庆教授
讲题:谈陈正祥的《中国游记选注》第一集
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常务副会长。
1970年毕业於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并进入研究院进修。其后留校任教,至2011年夏退休。学术兴趣主要为中国方言学和中国古典小说。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资深书院导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及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访问教授。
社会服务方面,任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副理事长、福建中学校董。
◆王敏教授
讲题:日本人的丝路情节––宫泽贤治的丝路追梦
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副理事长。
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人文科学博士。现任日本法政大学教授。从事比较文化学、东亚文化关系学、国际日本学、宫泽贤治研究。现任主要兼职:日本未来亚洲委员会委员、新国立美术馆评议员、治水神禹王研究会顾问以及中日韩三国的研究机搆的客座教授。
各种著述170余册,其中部分连年入选日本大学与大学院的入学试题。改编古典名作有《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等。2014年发行的中文专著《汉魂与和魂》被誉为中国日本研究的第四本名著。
1990年获中国优秀翻译奖、1992年获“山崎奖”、1996年以相关专著为题材之一的专题特集《宫泽贤治的丝路梦》获第六届亚洲影视奖、1997年获“岩手日报文学奖贤治奖”、2007年获日本文化厅长官表彰、2016年获日本社会文化贡献奖。
◆廖冰凌博士
讲题:南来学者许云樵的旅居书写
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博士,现为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研究领域为华文文学,印刷文化等。
◆王乐教授
讲题:丝绸之路上的独行者:张承志
2002年毕业於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2005年至2015年在韩国外国语大学攻读硕博学位。现就职於韩国檀国大学中文系任助理教授。另兼任韩国教育广播电台、首尔市交通台主持人。
学术活动包括:世界汉学韩国研究会理事、韩国世界华文文学协会理事。
◆吴敏教授
讲题:郑和形象的丝路旅迹及其现实回响
文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东亚文化研究所所长。获国家出版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及日本“one Asia”基金会专案资助。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专著及各类著作11部。
主持人
◆林春美博士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任博特拉大学中文专业副教授。著有散文集《给古人写信》、论文集《性别与本土:在地的马华文学论述》;编有《钟情11》、《周一与周四的散文课》、《青春宛在》、《辣味马华文学:90年代马华文学争议性课题选》、《我的文学路》、《与岛漂流:马华当代散文选(2000-2012)》等书。
◆伍燕翎博士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毕业,马来亚大学东亚系硕士,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现代语文暨大众传播学院外文系文学博士。编著论文集《未完的阐释-马华文学评论集》(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2010年)、《西方图像:马来西亚英殖民时期文史论述》(2011年),散文合集《如雨覆地》,著作有散文集《移动的光》(大将书行,2007年)。2011年获海鸥散文优秀奖。现为新纪元大学学院中文系主任,讲授马华文学和中国古典小说。
◆潘碧华博士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毕业,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现为马来亚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副教授,马来西亚作家协会副会长。著有散文集《传火人》、《我会在长城上想起你》、《在北大看中国》等。专著有《马华文学的时代记忆》。
参议人
◆祝家华博士
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曾先后任职星洲日报记者、亚洲周刊特派员及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目前出任南方大学学院校长。著有《熙攘在人间》、《寻找凤凰城》、《解构政治神话》、《炉火中的沉思》等书。
◆许文荣博士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荣誉文学士与文学硕士,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曾任马来西亚南方学院与拉曼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已出版四部学术专著,并发表了一百多篇学术论文。曾受聘为中国复旦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台湾成功大学人社中心访问研究员及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现任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副教授,大陆核心期刊《华文文学》学术编委等。
◆辛金顺博士
台湾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国立中正大学和马来西亚拉曼大学。
曾获:新加坡方修文学奖新诗和散文首奖、马来西亚海鸥文学奖新诗首奖和散文特优奖、时报文学奖新诗首奖、台北文学奖新诗首奖和散文优选奖、台中市文学新诗首奖、府城文学奖新诗首奖、中央日报文学奖新诗特优奖、梁实秋文学奖散文特优奖、侨联总会世界华文著述奖新诗和散文首奖、台湾省古典诗和古典词首奖等。
著有诗集及散文集共15部;论著﹕《秘响交音:华语语系文学论文集》、《存在、荒谬、知识份子--钱钟书小说主题思想研究》、《中国现代小说的国族书写--以身体隐喻为观察核心》等。
总结
◆张双庆教授
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常务副会长。
1970年毕业於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并进入研究院进修。其后留校任教,至2011年夏退休。学术兴趣主要为中国方言学和中国古典小说。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资深书院导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及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访问教授。
社会服务方面,任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副理事长、福建中学校董。
由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联合马来西亚美术家协会(总会)华总—全國華團文化咨詢委員會及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褔利委員會联合主办的<2017挥春、年画比赛>,下午2時30分至6時正,在沙登华总大厦7楼龙华美术馆(7th Floor, Wisma Huazong, Lot 15285,07 km, Lebuhraya Sungai Besi 43300 Seri Kembangan Selangor ) 举行。是項活動得到龙华美术馆大力支持及給于贊助, 提供埸地及贊助比賽獎金。
比赛項目分书法和绘画,每个項目设有小学组(7-12岁)、中学组(13-17岁)与残障组(不分年龄)。各组奖項:冠军6名,亚军12名,季军12名与30份佳作奖,总奖金高达RM17,000。得奖者获得现金、奖品与证书。
比赛字范与绘画题材将于现场公布。所有得奖者作品将在隆雪华堂大礼堂午宴现场展出。挥春纸张及绘画纸由主办当局提供。唯参赛者需自备:毛笔, 墨汁, 绘画颜料及调色盘。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張雅誥在发布会上表示;揮春、年畫是华人的优良传统文化, 也有它的科學逻輯,因為信念可以創造實相, 通過揮春,年畫的吉祥字樣和畫作, 把心願表迖出來, 尤其在佳節正能量充滿期間,聚合众多人發放吉祥的祝褔,可以趋吉避凶, 因此古人的智慧必须傳承下去。
发布会上,龙华美术馆馆长徐思众教授赞扬海外华人对艺文的发扬和贡献有目共睹。来自北京的徐教授于23年前把《珠心算》传播到马来西亚,也把他的“心意”留在马来西亚。
联办單位之一的华总中委兼全国华团文化咨询委员会主席拿督斯里李锦贤在會上也呼吁父母及学校老师屆時鼓勵學童踊跃報名參加, 与民同樂共慶佳節。
當天賽會順利進行,與會的300名參賽者來自各中小學的學生及 4 位残障學生,
經評審團成員吴宝光,陈惜耀,余赋文,叶褔源,郭明丰及何家隽評審后, 入圍名單出炉, 所有入圍者將受邀出席于2 月26日在隆雪华堂大礼堂隆由福利委员会举办的第五届“福利慈善午宴”上舉行的领奖礼, 得獎名次將于現場颁奖礼時公布, 當天午宴會埸上各得獎作品将會展出。各入圍者親自上台領獎。
马来西亚美术家协会(总会)总会长兼比賽工委會總策划朱紹瑛在致詞時赞扬海外华人对艺文的发扬和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她希望類似的揮春及年畫比賽能年年主辦, 因為參賽者可以通過比賽更了解和熱愛中華文化。
由本会出版的《历史与传说──郑和在马来西亚》专著推介礼,于2016年11月26日下午1时至5時正在吉隆坡马华大厦底层举行,该书赠送予出席嘉宾、文化团体、全国大专院校、独中、国中图书馆及华文媒体资料室供珍藏。
推介礼后,举办一场以“一带一路•文化相通”为主题的讲座会,邀请我国学者作专题主讲,讲者将从儒家文化及穆斯林文化相通性作专题讲演,让华社与会者了解文化的共通性,借助一带一路思潮开拓文化建设视野,共襄丰厚的文化商机,加强交流合作收益。三名主讲人:李业霖、胡逸山博士及高級拿督李堯庆博士。
当天,我国贸工部第二部长拿督斯里黄家泉担任主礼嘉宾主持开幕,黄家泉赞赏活动非常有意义,并认为大马有很多中华文化都有记载和传承的意义,希望华人大力地推动,让这些文化更完整,更有生命力。
另外,本会执行顾问暨文化基金会主席戴小华致词时表示,郑和远航对马中两国来说不只是一段历史,郑和的精神所包含的文化价值意涵更是今日马中紧密关系的文化资源与现实基调。
总会长张雅诰说,出版《历史与传说──郑和在马来西亚》,是关注郑和研究之延续性工作,1997年,曾主办郑和巡回展,2004年联办郑和600纪念展及汉丽宝歌舞剧,2005年则联办郑和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及郑和纪念展;文协雪兰莪州分会亦曾于2006年及2010年分别在万津及仁嘉隆等联办郑和下西洋图片展、讲座及郑和历史绘画比赛,推广郑和文化,不遗余力。如今获得文协文化基金贊助部份經費,出版《历史与传说──郑和在马来西亚》专书,可说再接再励,亦切合21世纪海上丝路之新理念与新契机。
《历史与传说──郑和在马来西亚》专著,由文史工作者刘崇汉先生编著,该书在探究马来西亚和中国,马来西亚与郑和的历史记录的同时,旨在从文化遗产之视角介绍马来西亚各地有关郑和的文化传承据点或场所。为此,全书以图文并茂方式介绍郑和在马六甲、吉隆坡、巴生、登嘉楼、槟城、吉打、彭亨、浮罗交怡及砂拉越之相关文化遗产,希望从历史及文化遗产双视角引起大家对郑和在马来西亚之文化遗产的关注,并探究历史渊源及学习郑和精神的现代意义。
胡逸山博士讲题:从东南亚的视角浅谈丝绸之路的现代意义
“一带一路”要打动东南亚的心,要从提高更完整的安全保障,以及拓展广大商机做起,若东西方各强国能把心思放在迎合东南亚的“口味”,那世界和平和区域繁荣或就会事半功倍。
大马不但拥有多元文化社会,也更为熟悉穆斯林与南亚文化,所以作为“一带一路”的“超级中转站”,协调与牵成中国与这些“一路”的更远地区的妥善经济及其他方面交往,是再适合不过。
拿督李尧庆博士讲题: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与“一带一路”的建设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建设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掘各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发挥达化交流作用。
“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协国家是海外华人聚集区,大马华人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成熟的生产营销网络、广泛的商界与政界人脉,以及沟通中外的独特优势,是连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桥梁和纽带”。
“一带一路”的三大支柱为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和华文媒体,官方应全力合作,发挥华商力量并善用互联网。
研究员李业霖讲题:郑和与马六甲王朝
郑和从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间,统领当时世界最大的船队7次出使西洋,并宣扬明王朝的国威富强,传播中华文化,发展海外交通和贸易,扩大与海外诸国的邦交。
马六甲王朝前3位君主运用老练的外交手腕和开明商业政策,获得明朝中国30年援助和保护,在和平安定环境中努力治国,把新兴国家建立起,打下好的国基。接下来几位苏丹向印度和伊斯兰国家招来一批批舶商,让马六甲成为东西洋著名的贸易中心,成为马来亚史上在南方崛起的强国。
為配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將於二零一七年初在香港文化博物館成立永久的金庸展廳,籌委會不單舉行徵文比賽,還舉辦了交流講座。於頒獎禮結束後,翌日即開展「我與金庸——全球華文散文徵文獎」交流講座。講座由《明報月刊》總編輯兼總經理潘耀明先生和著名專欄作家陶傑先生一同主持,並分為兩個主題於不同時段進行。講座吸引大批金庸迷入場,演講廳內座無虛席。
第一節講座「從世界閱讀金庸」邀得新加坡《新明日報》總編輯潘正鐳先生、台灣《聯合報》副刊組主任宇文正女士、法國謝閣蘭文化基金會主任王健育先生、美國羅格斯大學亞洲語言文化系副教授宋偉傑教授、華裔荷蘭作家丘彥明女士及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教授擔任演講嘉賓。福建《泉州晚報》副總編輯兼《泉州商報》總編輯郭培明先生和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分別擔任回應嘉賓和總結嘉賓。
潘正鐳道出了金庸小說在新加坡受到華人的廣泛青睞。金庸和一名商人於一九六七年在新加坡合辦了《新明日報》,同年開寫《神雕俠侶》。潘正鐳形容,在那個年代,報紙是華人社會的主要糧食,武俠小說對他們來說更是一杯每天都要喝的南洋咖啡。陶傑點評時打趣道「金庸小說是新加坡華人的肉骨茶」,指出金庸小說極受華人歡迎。
法國翻譯家王建育指出,自己翻譯時常常設身處地想象自己是法國讀者,希望他們能同樣感受到中國讀者的快樂。但由於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他在翻譯金庸小說時常常遇到困難。王建育舉出了一些例子,例如「武俠小說」一詞中,法國人沒有「俠」的概念,他便以法國中古貴族騎士「paladin」作替代,讓法國讀者感受到「俠」的文化;又如「江湖」,王建育表示無法直譯,須創造新的名詞翻譯。王建育曾用簡化的翻譯手法把《射雕英雄傳》譯作法文版,更決定其後完整地翻譯《鹿鼎記》,讓法國讀者感受箇中奧妙。
總結嘉賓陳平原憶述了金庸小說走向世界的過程。九十年代初,北京大學授予金庸名譽教授的名銜,北京大學嚴家炎教授便撰寫了〈一場靜悄悄的文學革命〉一文,引起軒然大波。二十多年來,金庸小說面對了不少挑戰,終走向世界。陳平原更向大會提議,將來的金庸小說徵文獎,不要局限於以散文及華文書寫。他認為這樣更能顧及國外的學者、翻譯家的工作,讓金庸真正走向世界。
第二節講座「金庸與散文創作」邀得台灣藝文作家協會會長陳若曦女士、《上海文學》社長趙麗宏先生、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文化基金會主席戴小華女士、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副會長陳浩泉先生、河南《散文選刊》主編葛一敏女士、澳門大學訪問學者黃維樑先生擔任演講嘉賓。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資深編審甘以雯女士和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曾毓林先生擔任回應嘉賓。上海同濟大學中文系喻大翔教授則擔任總結嘉賓。
嘉賓圍繞金庸散文作討論,認為他的散文寫得極為優秀,但金庸小說名氣太大,掩蓋了散文。趙麗宏憶述金庸曾對他說,相比起創作小說,其實自己更喜歡寫散文。總結嘉賓喻大翔形容金庸「散文中有小說,小說中有散文」,道出了金庸作品的風格。
「我與金庸——全球華文散文徵文獎」頒獎禮於本月二十三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女士、藝術發展局主席王英偉博士、世界華文媒體有限公司執行主席丹斯里拿督張曉卿爵士,以及活動組織者、《明報月刊》總編輯兼總經理潘耀明先生等一眾海內外各界知名人士出席了是次頒獎禮。
許曉暉副局長表示,為配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將於二零一七年初在香港文化博物館成立永久的金庸展廳,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藝術發展局、香港世界華文文藝研究學會主辦,《明報月刊》、《明報》、香港作家聯會、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合辦,「我與金庸——全球華文散文徵文獎」於去年九月在世界各地徵稿,引起華人文壇廣泛迴響。從金庸愛好者的熱烈反應可見,金庸小說是跨年代、跨地域的。
王英偉主席指出,他和吳志華副署長十分支持籌辦徵文獎,直言金庸是國際文壇泰斗,更形容金庸小說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潘耀明會長開始籌辦徵文獎時,原本只設有公開組,後來藝術發展局教育組主席梁崇任先生極力支持加設學生組,因而設立。王英偉主席亦表揚學生組作品水平相當高,直道新一代金庸「粉絲」後繼有人。
丹斯里拿督張曉卿爵士讚揚及感謝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設立永久的金庸展廳工作,認為這是對文化、文學奇跡的尊重和記載,亦是舉辦徵文獎的理由。對於徵文獎收獲世界各地共近萬份投稿,他形容這在華文徵文史上盛況空前,並感到十分欣喜。
參賽作品近萬份 三十九人突圍而出
活動總召集人潘耀明在致辭時向眾人詳述了徵文獎的籌備和評選過程。徵文獎」於去年九月在世界各地徵稿。投稿地區十分廣泛,包括:香港、澳門、中國內地、台灣、美國、英國、澳洲、新加坡、加拿大、意大利、荷蘭、法國、日本、印尼、馬來西亞等。徵文獎於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截稿,收獲參賽作品近萬份,並以不記名的方式交由初審評委評閱。
公開組初審評委及終審評委由海內外知名作家、學者及資深編輯組成。學生組則由香港作家和學者組成初審評委,選出入圍作品,由秘書處轉交獨立評審團作出評選。
「徵文獎」公開組初審,由於涵蓋地區十分廣泛,所以大會採取分區徵集稿件和分區推廣。如內地的《散文選刊》負責徵集中國內地的稿件,進行初選,得到內地傳媒如北京《文藝報》、《上海文學》、廣東《羊城晚報》、福建《泉州日報》、《四川日報》等報刊推廣宣傳;如馬來西亞則由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徵集稿件和進行初選工作,獲得大馬主流傳媒《星洲日報》、《南洋商報》、《中國日報》等宣傳推廣,以此類推。
初審評委於本年二月二十九日把作品公開組四十篇、學生組二十五篇交回秘書處。秘書處繼而把初選入圍的作品郵寄給十九位終審評委,交由各終審評委根據內容50%、表達能力30%、創意20%的評選準則,並以最高分(一百分)評選出公開組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優異獎、入圍獎,共十九個獎項;香港學生組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優異獎、入圍獎,共二十個獎項(因學生組入圍獎有兩篇作品同分,因而加設一名入圍獎),終於頒獎禮當日揭曉。
徵文獎籌備過程極為嚴謹,在頒獎禮揭幕前,包括評委及得獎者,無人知悉獲獎名次。司儀由入圍獎至一等獎逐一宣佈,會場氣氛一度緊張。
公開組獲獎名次如下:
一等獎:李堯。二等獎:溫培銳。三等獎:王英、王健育。優異獎:周福源、丘彥明、宋偉傑、周瀚、黎曜銘。入圍獎:王惠蓮、張銳、袁瑞昌、林祁、趙永豪、彭瑞芳、李洋洋、陳國良、楊宇、靜慧燕。
三十九篇得獎作品由香港世界華文文藝研究學會編集成書,於頒獎禮完結後在會場免費派發,讓一眾金庸迷大飽眼福。
盲人教師李堯奪冠 憶述父親讀誦金庸
來自台灣高雄的雙目失明人士李堯,以〈撼動心靈的完美藝術——金庸筆下的生離死別〉為題,勇奪徵文獎一等獎。李堯在文中憶述自幼患有眼疾,到醫院等待檢查時,父親為自己讀誦《倚天屠龍記》,自己便漸漸迷上金庸小說,更不惜傷眼,以放大鏡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完第一集。在頒獎禮上,李堯直言「如果父親的過世,是促成文章的一個重要環節,要我選擇,我寧願寫不出這篇文章,讓他能好好活著,陪在我的身邊。」
作品直道金庸小說中的生離死別,在你我周遭不斷上演,且不只局限於男女的愛情。李堯的父親是一名登山攝影師,曾登上世界多座著名高峰,卻在三年前成功攀登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後,在返程途中力竭而困於營中,兩天後與世長辭,遺體留在該處。憶述至此,李堯有感「我的眼前再度浮現小昭那對怔怔凝視的眼眸,不知何時已變作自己的雙眼,凝望著某個模糊的方向。」
「因為明白幸福,所以努力讓有需要的人一起幸福。」受到父親捨身成仁的精神影響,李堯盼望以自己的生命成就別人的幸福。他從金庸小說中亦領悟到這種精神,便希望能繼續文學創作,把金庸小說轉化為正能量,幫助更多人得到幸福。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藝術發展局及香港世界華文文藝研究學會聯合主辦的「我與金庸——全球華文散文徵文獎」已於
公開組獎項 |
得獎者 |
得獎作品 |
一等獎 |
李堯(台灣) |
撼動心靈的完美藝術——金庸筆下的生離死別 |
二等獎 |
溫培銳(香港) |
我與金庸——武俠與中醫 |
三等獎 |
王健育(法國) |
改變一生的相遇 |
王英(中國) |
此生,我只願如花似你——致黃蓉 |
|
優異獎 |
黎曜銘(香港) |
父親、書櫃、金庸 |
周瀚(香港) |
一生看盡金庸書 |
|
宋偉傑(美國) |
閱讀體驗,學術研究,移位定位 |
|
丘彥明(荷蘭) |
喜讀愛談金庸武俠 |
|
于而凡(印度尼西亞) |
與武俠一起成長 |
|
入圍獎 |
趙永豪(台灣) |
讀「天下第一大才子書」法 |
林祁(中國) |
神遇金庸 |
|
袁瑞昌(香港) |
我與金庸和《碧血劍》 |
|
張銳(中國) |
劍道說 |
|
王惠蓮(美國) |
天上有的曲子——看 |
|
靜慧燕(美國) |
美西大漠讀金庸 |
|
楊宇(意大利) |
修補初衷 |
|
陳國良(馬來西亞) |
我與金庸 |
|
李洋洋(中國) |
語盡 |
|
彭瑞芳(馬來西亞) |
人在旅途,路在腳下,只能往前走 |
华穗艺术节《风雷际会》慈善音乐会619成功演出
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为发扬我国多元民族文化和音乐交流,再次与专艺文化艺术機構联合主辦《风雷际会》慈善音乐会,該會邀請專藝民族樂團,跨种族的A.P.U.乐团,安新华乐团,加影育华华乐团,莅库丝竹乐团,怡保忆乐团和新加坡武吉巴督华乐等7个马新民乐团于2016年6月19日晚上8点在马华大厦三春礼堂聯合呈献, 为“文协文化基金”及“国际癌病康复协会筹募活动基金。
《风雷际会》慈善音乐会受馬來西亞華社文化藝術咨詢委員會的邀请參與首届华穗艺术节文化表演重點活動項目之一。當晚參與的表演藝術工者汇集了指挥、作曲,演奏、歌唱和剧场各专家联同新生代人才等70多位艺术家齐来献艺,屆時熱烈歡迎音樂藝術愛好者踊跃购票出席耹听,共襄盛举。
這一場約2小时的本土多元歌乐节目,共结合传统和创新的乐器和作品,以剧场形式展现,让观众能得到立体的感受。并由专艺民族乐团常任指挥周经豪和艺术总监曾剑青联合执棒。其中,世界口琴冠军兼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总会长张雅诰将以其独创的五声音阶口琴为“琴。笙-口琴协奏曲”作大馬首演,叧文正球医师在本土创制的文琴也向世界发表第一首协奏曲“马来西亚狂想”,并由本国青年演奏家伍素颐创造历史。
大会同时亦邀请到本国著名的跨种族音乐团体,阿细安拉击乐团A.P.U.与民族管弦乐队碰撞第一次火花。
当晚鸣锣仪式由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上议员联同文协总会长张雅诰、文协文化基金会主席暨永久荣誉总会长戴小华、总秘书陈建发拉开序幕。
出席理事有署理总会长余斯福、吉玻州分会主席罗秋雁及理事朱笙鑫。
《文艺丝路》—马中42年友好名家书画展
首创20马中画家完成30米书画作品,全马唯一一场展出
为了配合2016马来西亚华穗艺术节,由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联合中国辽宁省名人文化研究会365书画院主办,世界华人工商联合会,沈阳师范大学美术及设计学院和沈阳金太阳养老产业集团协办,号召了共20名马中的画家,完成了两幅长达30米长的书画长卷艺术作品的首创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定于6月16日至18日,一连三天,在马华大厦底楼Banking Hall展区展出的《文艺丝路--马中42年友好名家书画展》,同时也是唯一一场在我国展出的地点。
2016马来西亚华穗艺术节大会主席拿汀巴杜卡周美芬今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这也是华穗艺术节其中一项压轴节目,马华公会提供场地供参展,而文协则作为协调,以文化养老,艺术养生丝路宣导为主旨的大方向,汇集了马中各10人的画家携手完成,两幅长达30米长的书画长卷艺术作品,创下两国名家书画巨作的记录,才令这幅画得以完成。
“这两幅汇集马中两国的画家作品尽显文艺精粹,象征了马中文化艺术交流,渊远流长,友好情谊邦交,万古长青,让华穗艺术节更加意义非凡。”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署理总会长兼我国著名书画家余斯褔对于以马来西亚华社文化艺术咨询委员会主席拿汀巴都卡周美芬副部长为首的筹委会成员的关心和爱好艺术支持者表示感谢,并进一步表示为促进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及文艺思路更上一层楼,就特别安排仅有的一场为期三天的名家书画展,供文化艺术爱好者学习和交流。
以下是参与画作的名画家,
马来西亚参展书画名家:
· 钟正山(文协永久名誉会长,世界杰出华人,国际艺术大师)
· 余斯福(文协署理总会长)
· 朱绍英(文协总财政/马来西亚美术家协会总会长)
· 符永刚(马来西亚国际现代书画联盟总会长)
· 谢忝宋(草堂门金石书画会会长)
· 陆磊(前文协森州分会主席/森州艺术协会顾问)
· 方宝玉(马来西亚水墨画协会会员及多间学院水墨画导师)
· 黎潮湘(美术老师)
· 杨竹音(草堂门金石书画会员)
· 卢伙生(卢伙生画廊馆长)
中国参展书画名家:
· 李荣光(国家一级美术家,鲁迅美术学院敎授)
· 王敬致 (著名书法家, 鲁迅美术学院敎授)
· 纪青和(国家一级美术师)
· 吕子杨(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 王仁祥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敎授)
· 王乃忠(辽宁美术家协会著名画家)
· 徐克强(辽宁美术家协会著名画家)
· 李德庆(辽宁美术家协会著名画家)
· 吕伟秩(辽宁美术家协会著名画家)
· 佟建国(辽宁美术家协会著名画家
与辽宁美术家协会徐克强现场挥毫交流会
本会于2016年1月20日下午2时在文协办事处接待沈阳老干部大学教授徐克强医师艺术家与本会理事进行拜访交流,现场挥毫砌磋画艺。徐克强先生继承徐渭大写意画风,发扬徐悲鸿画马笔法,造型洗练概括,以解剖明暗比例化作大块浓淡墨色,再现了徐悲鸿画马的奋力拼搏精神。
总会长张雅诰欢迎大家的到来,交流会上本会署理总会长余斯福画家也在会场上提笔作画,达成交流,探讨日后合作计划,互赠墨宝画册。
当天出席者有曾剑青、陈沺福及数位艺术爱好者。
马来文版《西游记》座谈会
由本会、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马来西亚翻译与创作协会联办,国家语文局协办的马来文版《西游记》座谈会,于2015年12月30日早上9时至下午1时假国家语文局成功举行。
这项以马来语为媒介语,介绍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讲座,在马来社会尚属创举,也是近年来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创举。
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主席拿督吴恒灿说,马来文版《西游记》推出后深受马来社会欢迎,包括了解到“猪八戒”是一个人而不是猪,因此并不抗拒书中描述的这个人物。《西游记》作为中国一个古典小说,讲述唐三藏到西方取经的故事,里面虽有“猪八戒”这个人物,但人们都了解他是人而不是猪。
通过这项座谈会也传递讯息,就是马来西亚社会只有在各民族互相尊重彼此文化传统和信仰习惯,就是一个美好及和谐相处的国家。
当天出席者包括:总会长张雅诰、总秘书陈健发、副总会长曾剑青、副总秘书刘崇汉、副总财政陈美宏、理事陈沺福、祝金梅、邓培乐、巫德兴等人。
台北驻马经济文化办事处年终感恩餐会
2015年即将进入尾声,为感谢各界这一年来的支持,台北驻马来西亚经济文化办事处特于12月29日(星期二),在隆市翠恒酒家举办年终感恩餐会,并广邀大马各华团组织和政经文教各界代表出席。
总会长张雅诰、总秘书陈健发及副总财政陈美宏受邀出席。
文协等接待广东省作协‧促进兩地作家交流
本会联合马來西亚客家公会及马來西亚华文作家协会,接待中国广东省作家协会5人访马团,并通过交流以促进马中兩国之间的文化瞭解。
总会長张雅诰在“马中文化学術友好交流会"上表示,这次的交流除了让兩地的作家更了解彼此的文化外,也希望可以借助这平台让本地作家的作品打入中国市场。
他说,大马人算是蛮了解中国;而中国作家近年來也发表一些关於大马历史的作品,如李孝式爵士及南洋技工等书籍,这也意味著他們越來越了解大马。
“我们希望可以将一些大马的作品推介到中国市场,让他但更了解大马的文化,促进彼此的文化交流,让彼此的关系更上一层楼。”
马來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会长拿督曾沛表示,對大马不了解的人认為大马人的中文水平不好,不过看了大马作家的作品后會感到很惊讶,因为大马人的中文水平比他们想像中好。
她说,我们也相当注重文学这一块,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学活动,其中就包括大型的文学颁奖典礼,如星洲日報举办的花踪文学奖、海鸥文学奖及马华文学节等,以培养更多优质的大马中文文学作家,也期盼马来西亚的文学作品能打入中国市场。
中国广东省作家协会訪马团团長周西篱表示,她对马來西亚的印象很深刻,因為马來西亚和中国之間的文化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让第一次來马的她倍感亲切。
“中马之间可说是文化相通,血脈相连,我看到马來西亚的中华文化保存得那么好,让我很感动。”
她希望透过这次的交流,双方可以互相学习,彼此都有收穫。
出席者包括本會总会长张雅诰、副总会长柯金德、副总秘长刘崇汉、总財政朱紹瑛、副总财政陈美宏、文协登嘉楼州分会主席邱丽仙、文协雪州分会代表张春山、马來西亚客家公会总会 长拿督张润安、会务顾问賴观福、作协會长曾沛、副秘书长柏一、理事林玉蓉及中国广东省作家协會访马团成员鮑玉学、吳赤峰、蕭晓英及向梅芳等。
台灣文化遗产保存基金会蒞马
文协接待筹设文化创意产业
台灣文化遗产保存基金會董事長李斌博士親率執行長朗蔚女士蒞馬與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領導層進行訪問交流, 雙方討論未來合作的方向。
會上該會總會長張雅誥針對在推動文化資產保存發展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等國際合作的相關議題也作了深層的討論 。
雙方同時建立共識,論及未來合作機制,把握時機 ,希望不久的將來建立一个平台, 栽培及支援我國的文化藝術團体及藝術工作者, 讓大家共同籌設及分享文創事業經驗, 約定未來簽定雙方友好合作意向書以達致成果。
李斌博士也是前台灣文化局長, 朗蔚女士是台灣少數民族布農族原住民, 在推動台灣少數民族音樂方面貢獻良多, 總會長張雅誥表示,文創工作在馬來西亞發展还在啟動中, 主要是文化藝術團體面对經費來源不足,華團需自力更生, 始能生存發展, 我們期許努力向我國官方機構及私人企業機構征求更多拨款或贊助款項, 讓愛好文化藝術的青年人有機會在傳遞和發揚文化藝術的同時, 借此打造出馬來西亞的文化藝術品牌,迈向國際。
最后大家共同逹致共識努力朝向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文創產業化,促進其商業價值及對於古蹟與世界遺產保存、修復與再利用技術的交流作進一步探討作出最大努力。
尼泊尔地震赈灾书画义展暨马中书画家交流会──书画送温情
是项筹款活动于7月3日至5日在富贵集团总部大厅顺利完成。邀请中国知名花鸟画家杜重兴与本地知名书画家符永刚博士、余斯福等人一起为尼泊尔灾黎筹募义款。
2015年6月29日及7月1日,总会长张雅诰及理事们受中国驻马大使馆邀请前往巴生宝实得邮轮码头迎接及参观由“临沂“号导弹护卫舰的到访,与中国驻马大使黄惠康与中国北海舰队参谋长姜国平少将,共同见证历史上的一刻。这是马中建交史以来,我国首次迎来编队阵容庞大的中国海军,在欢迎仪式结束后,受邀的各华团代表主要领导人登上”临沂“号参访。
尼泊尔地震赈灾书画义展──让我走进你开幕仪式
本会受邀参与主办,由马中两国逾60位画家联合呈献的“让我走进你”尼尔地震赈灾书画义展,开幕礼于6月22日早上10时在士毛月富贵山庄的人文碑林拉开序幕。
参展作品共达100多幅,富贵爱心基金会副董事长兼文协总秘书陈健发指出,虽然目前国内经济不景,但乃希望可以筹募200万令吉,或至少筹得100万令吉,作为购买物资、睡袋和兴建组合屋的费用。他希望大家踊跃团结力量给予最大的支持。
尼泊尔地震赈灾书画义展暨马中书画家交流会新闻发布会
为协助尼泊尔地震灾民渡过难关,尽快重建家园,本会受富贵集团邀请联合马中两国多个文化团体,一起举办两场马中书画联展。筹款目标是200万令吉。
富贵集团创办人兼董事经理拿督邝汉光在新闻发布会指出,首场赈灾义展取名“让我走近你”,由中国文化部属下之民族舞蹈艺术中心负责人雅玫所发起,将邀请中国某些高僧、居士和书画协会专家提供书画作品,与本地书画家同时展出并作交流。日期是6月20及21日 ,地点在中华人文碑林。届时将有中国民族舞蹈、音乐、相声和文化讲座的呈献。
第二场赈灾义展取名“书画送温情—尼泊尔地震赈灾书画义展暨马中书画家交流会”,日期是7月3日至5日,地点在富贵集团总部大厅。此活动邀请中国知名花鸟画家杜重庆,与本地知名书画家郑浩千博士、符永刚博士、余斯福、陈健诚及其余尚未联系上的书画家等人共襄盛举,一起为尼国灾黎筹募义款。
富贵爱心基金会副董事长陈健发表示感谢汇集了大家的力量,收集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展出义卖,希望可以筹集200万令吉协助尼泊尔灾黎,同时也希望能借此呼吁更多社会人士参与赈灾行动,大家一起身体力行关心尼泊尔。
本会副总财政陈美宏代表出席新闻发布会。
免费“插花艺术及礼品艺术培训”两日营
插花艺术及礼品艺术培训两日营于4月25日及26日在雪华堂楼上会议室成功举行。
是项活动由本会视觉艺术发展委员会联同马来西亚美术家协会、隆雪华堂福利委员会及华总全国华团文化咨询委员会联办,在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副部长拿汀巴都卡周美芬的协助下,获得有关部门拨款,营会导师为经验丰富及获得国内外无数奖项的花艺名家 Carol Lee亲自教导。
为配合北京中医药大学一行4人前来我国与本会交流的同时,本会已于4月13日专程拜会南洋商报及星洲日报负人,分享有关中医养生概念。
出席者包括该大学院长唐民科教授、国际学院远程教育学院教学部主任郭宪、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系主任王天芳、招生科教师温蕾;本会总会长张雅诰及副总秘书刘崇汉陪同。
“东海岸阳光之行--孩子是未来和希望”感恩之夜
为丹州重灾区华小送暖,本会联合元生基金会及马来西亚彩虹联谊会于3月2日在王岳海礼堂主办“东海岸阳光之行政—孩子是未来和希望”感恩之夜,共筹获14万7千零31令吉充作“阳光文化大巴”生命教育活动经费,为吉兰丹水灾重灾区4所华小共1千396名学生送暖,展开灾后生命教育活动。
总会长张雅诰指出,对华小学生进行灾后的心理援助不容忽视,而“阳光文化大巴”亦是长远计划,延续永远的文化和温暖。
感恩之夜节目表演精彩,当晚,手集团、中国云南海协艺术团及本地音乐人张盛德均在“东海岸阳光之行政—孩子是未来和希望”感恩之夜上演出。
手集团带来开幕击鼓演出“肆”,而中国云南海协艺术团则呈献高超技巧的各类新杂技与民乐表演,本地音乐人张盛德也献唱自创的活动主题曲《Hope希望》及《是谁让你闲不下来》。
出席者包括本会署理总会长余斯福、马来西亚彩虹联谊会秘书蓝记华、会长巫振发、元生基金会会长林春发、感恩之夜活动总协调叶爱丽、中国云南海协艺术团带队团长王润梅和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主任陈楠。
中国油画家李全凤“自然心象”个人义展
为协助水灾灾民重建家园,本会受富贵爱心基金会邀请成为支持单位,通过举办中国油画家李全凤“自然心象”个人义展,筹获50万令吉。
富贵爱心基金会副董事长陈健发在开幕礼上致词时表示,该基金会希望结合更多善心人士来做有意义的工作,创造契机让各界人士一起做善事。
他认为从灾难中证明马来西亚是一个好的国家,他希望助赈灾来发挥马来西亚人的精神,合作协助有需要的人士。
此次画展共65幅不同的油画,画家李全凤致词时说,能够协助灾民重建家园,为灾民送暖,他要感谢主办、协办和支持的各界人士。开幕当天约50幅画作已售出。
李全凤的个人义展是由富贵爱心基金会主办,崇德文教基金会、丹江弟子规教学中心协办,富贵集团、拉曼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协会、慧德书院、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金枫艺术画廊、当代东方画会、Tinggi Press 私人有限公司支持。
文协联合州分会力量赈灾黎
2014年12月梢,东海岸水灾严重,总会长张雅诰即时发动济灾支援活动,获得全体理事及各州分会齐心启动响应支持,所筹集的善款全数交由彭亨文协州分会主席拿督斯里李锦贤亲领带动下的赈灾队伍,购买干粮、饮用水及其他物品,分头将济品送到林明、关丹华人新村、关丹宾乐监狱礼堂及其他的灾黎中心,感谢大家联手赈灾响应协助。
2014年第一届《三国演义》演讲比赛
由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直辖区分会、雪隆刘关张赵古城会青年团、以及青运口才圈主办,青运文化推广局协办的2014年第一届《三国演义》演讲比赛于2014年12月21日在马华大厦12楼会议室顺利举行,12岁学生以一段《忠义两全常山龙》勇夺特优奖。
参赛者共18名,除了一名参赛者因病无法出赛外,其余17位都准时到场。大会邀请马来西亚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副部长周美芬亦为此演讲比赛开幕并致开幕词,工委主席张礼土与本会总会长张雅诰也个别给予致词。当天的评审团由三人组成,分别是两位来自青运中央口才训练局三星级讲师陈伟量老师及官健发老师,负责审评内容与演讲技巧,审评语音则由汉语语音兼口才训练班导师李成国老师担任。
工委邓文龙向参赛者讲解比赛细则与评分标准后,比赛正式开始。两个小时的比赛,看到所有参赛者都使出浑身解数,有的说故事、有的演讲时加插唱歌、有的还与英雄对话等等,认真精彩。比赛完毕后,三位评审离席讨论计分赛果。大家一边等待成绩一边享用大会准备的茶点,同时观赏会场播放本地电视台TV2早前的访问录影,讲述青运文化推广局的汉服与汉代的文化推广活动。
成绩出炉。评审团给予参赛者的评语,总括得出的结论是大家都以不同的风格表演,可能紧张的缘故,大部分参赛者都带有懒音、前鼻音或后鼻音甚至乡音、停顿处不恰当等毛病。以五分钟能呈现主题鲜明的内容,语调、语音、身体语言控制恰当之外,还要感染到每一位观众,获冠的张乐瑶以上述的优点战胜了其他对手,特优奖获得奖座一个及奖金一千令吉;李学彬、余永康及廖伟利则个别获得优秀奖和奖金五百令吉。所有出席的参赛者都获得证书。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6-12-2014在吉隆坡马华大厦三春礼堂举行週年会庆千人宴暨第7届文协《文化奖》颁奖礼,共表扬6名文化工作者。当晚场面隆重,筵开百席,获得社会各界热烈支持,颁奖礼主题为“承先启后•再创新机”。
6名获得表扬的文化界前辈包括已故作家何乃健(文学)、陆景华(书艺)、马润兰(音乐)、张发(教育)、柯腾芳(社会)及戴小华(文化杰出贡献)。
文协〈文化奖〉自1992年设立以来,已有22年的歷史。该奖项是表扬对文化艺术界有卓越贡献,並对中华文化的维护与保存具有关键性地位的人士皆可获遴选表扬。
交通部长拿督斯里廖中莱是晚宴开幕人及颁奖人。其他出席者包括中国驻马大使黄惠康代表中国大使馆公使参赞马珈、领事参赞龚春森、文协永久名誉总会长钟正山、丹斯里许子根、华总永久名誉会长丹斯里林玉唐、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等。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文化奖的奖座设计,特別邀请中国国宝级雕塑大师吴为山教授进行雕塑。奖座的灵感来自于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理念,使文化奖的意义更加深远。
廖中莱致词时指出,文学对大马华文的贡献可说是功不可没,文化人的贡献更是不能忘记。对此在追求事业发展的同时,大家也不能忽略文化的发展。
他希望大家持续地推动大马华文文化的发展,必须在民间推广及散播,从文化事业,艺术作品中推动文化活动,发掘人文价值,以提升大马文化艺术水平。
总会长张雅诰在致词时希望本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致三大目标,即打造文化品牌,经营文化产业,充份利用高科技,电子化,弘扬华人文化及广招会员。
大会邀请文化杰出贡献奖得主戴小华代表受表扬者致谢词,除外,大会也在会场上赞扬秘书处两位职员黄素珍(执行秘书)及陈曼丽(助理秘书)长期服务文协,特别颁发长期服务奖荣誉证书,感谢她们对本会服务29年及33年的忠诚态度,全力付出及奉献精神,特颁此证以表肯定,总会长表示对职员的努力特别颁发礼金以资鼓励。
马中建交40周年征文赛得奖作品集推介礼
由文协文化基金会主催,文协吉玻州分会主办及沙巴马中联谊协会协办的马中建交40周年全国华文文学征文赛得奖作品推介礼在吉隆坡Maya酒店下午2时30分举行,邀请交通部长暨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廖中莱及中国驻马特命全权大使黄惠康博士主持推介。
本会基金会主席戴小华说,这次的征文赛作品,将成为纪念马中友谊源远流长的历史画卷中,深具强眼的亮点。
吉玻州分会主席罗秋雁提及,从参赛作品中,可以看到大马对中国的热爱,也反映出两国之间的莫逆之交。
此次参赛作品共251篇,即公开组88篇,学生组163篇,反应堪称热烈,优秀作品甚多,令人鼓舞。公开组主评胡逸山博士表示,由于公开组的得奖作品其中第三名奖项出现两篇水准不相上下的作品,评审决定把两篇文章列入第三名。
为提高更多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也决定增设17个中学组佳作入围奖。大会将得奖作品编印成册,在吉隆坡及中国分别举行推介仪式。当天在推介仪式上书赠国内外有关单位及学术机构、图书馆、大专院校,我国61所华文独中及国民型中学及报馆资料室珍藏,让海内外更多人阅览此本深具意义的书籍,以助宣扬40载马中情谊,当天荣誉赞助人丹斯里许子根博士受邀出席及主持颁奖(公开组)。
本分会衷诚感谢中国驻马大使馆大力支持及协助,也感谢我国首相拿督斯里纳吉,交通部长拿督斯里廖中莱,中国国务侨办主任裘援平博士,马来西亚首相对华特使丹斯里黄家定,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黄惠康博士,前首相署部长丹斯里许子根博士为本书题字献词,使本书增添许光彩,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专辑。
此书除在吉隆坡推介外,也于11月19日在中国暨南大学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上分赠,文协文化基金会主席戴小华及理事朱笙鑫出席共襄盛举。
为配合马中建交40周年,由本会主催、文协柔佛州分会主办及 南方大学学院协办的“文协讲堂明星赛”,订8月10日举行初赛及8月17日淘汰赛,9月16日举行精英决赛,首奖将获1万令吉。 这项别开生面的比赛,宗旨是要提升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古典名着和当代文学经典的认识,并希望塑造有舞台风的讲演人形象。
大会拟出18本指定比赛的读本,参赛者不限年龄及学历,限定以2分钟时间,以讲读的方式诠释着作文本精华。 这项活动充满挑战,但也充满意义,让广大民众有机会接触文学名着和精华,对推动文化文学会带来很大帮助。
配合马中建40周年纪念,15名来自中国云南西双版纳捷安特自行车车友会成员来到我国,从吉隆坡出发,展开9日的骑脚踏车行程,最后到哥打巴鲁进行交流活动及学习论语。
这项活动由本会联办,大马丹江弟子规教学中心和泰国清莱中华文化教育协会主办。 本会总会长张雅诰在主持交流会及挥旗礼时表示,希望其队伍除研究论语与文化外,也能体验马来西亚不一样的秀丽景色及美食。
本会邀请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副部长也是马华副总会长拿汀巴杜卡周美芬、中国驻马大使馆文化处主任高炜主持联合挥旗仪式
拿汀巴杜卡周美芬说,这种交流方式有助于车队队员以另一种视角,了解大马华裔在经过马来人与印裔在经过马来人与印度文化后所展现出的独有化,以更了解大马这片国土。 她披露,西双版纳自行车车友从吉隆坡至文冬、文德甲与马兰,将途经记载大马独立前后及华裔聚集的华人新村地,有机会感受华裔在大马落地生根和452个新村面貌。
她认为,使用骑自行车庆祝马中建交40周年的交流方式,突破了一般两国文化演出与双边领导及经贸团的交流方式,是新鲜有趣的举动。
中国马大使馆一等秘书高炜说,为庆祝马中建交40周年友好关系,马中双方举办了一系列活动,虽然发生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中过程中产生不愉快,但他相信两国人民能理智面对,马中关系不受影响。他也希望通过举办此次马中自行车交流,马中友好关系继续保持下去,中国车友队也能亲身体验大马风光景点。 最后总会长张雅诰表示,我国共有140名口琴爱好者从8月1日起,陆续飞往中国,参与即将在8月2日至4日举行的出席第10届 杭州亚太口琴节,然后于6日在浙江玉环市演奏。现场邀请拿汀巴杜卡周美芬副部长主持授旗仪式。
受马华公会邀请,总会长张雅诰出席马华与近50个华团于7月12日在阳城酒家举行的“2015财政预算案”研讨会及交流晚宴。当晚收集各华团提呈的财政预算建议,加以讨论后,作出一份全面性的新预算案,提呈给我国首相。
此次研讨会将分两个部分,即经济与人文教育,让各造能专注讨论及研究,掌握足够资料,让马华公会往后在财政预算案等决策上,带来很大的帮助。
为傳揚武术敎育,本会訂6月28日至7月7日邀請來自台灣的季昭華武术敎授前來我國巡迴作數場的武术講座交流,此外將在現場作武术示範活动。
是項活動指導單位為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台灣僑務委員會贊助部份活動經費,本会文化论坛委员会及吉隆坡雪兰莪中华大会堂福利委员会聯合主办。
总会长張雅誥表示,武術可說是智仁勇的體認與表現,中華民族自古即非常重視武術的教育,尤其是文武合一的教育,所以孔子随身佩劍以防身,主張以六藝教育學生,其中射御兩項就是武術的教育, 基此, 本会邀請季敎授莅馬和大家分享發掘不完的武术敎育寶藏。
季昭华教授台灣出生,祖籍河北省滄洲縣。季老師除自家八極拳外,也是台灣八極拳大師劉雲樵先生門下,為其關門弟子,劉師曾任台灣總統府待衛室拳術總教官,如同清皇朝大內禁軍總教頭之地位,季敎授盡得兩大名系所傳。一生熱愛武術,平時就以發揚中華傳統武術為己任,除曾任教警察專科學校武術教授,並在台灣大等大學社團教授武術,季敎授目前為中華武道研究發展協會理事長,曾多次被邀請參加國內外武術名人表演賽及講演。深获武術受好者好評.季敎授也精研各門武術包括八極拳、劈掛拳、太極拳、形意拳、八卦 掌、各類兵器(刀、劍、棍、槍) 。
季昭華敎授此行莅臨我国巡迴數場演讲,由文协副總財政陳美宏全程陪同,南上北下包括馬六甲,森美蘭,巴生,吉隆坡及槟城作巡迴讲演。吉隆坡場于7月5日(星期六)下午2时至4时30分在吉隆坡隆雪中华大会堂楼上讲堂舉行,入場免费。
本会署理总会长余斯福70大寿,本会与马来西亚创价学会联办“新的跨越—余斯福金石书画回顾展”,于7月5日至13日于SGM综合文化中心创价展览厅举行。 此次回顾展展出超过百幅作品,是他走过半个世纪的艺术心路的表征,也是他赠予大马民众最真诚的献礼。
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總會長張雅誥及理事一行5 人于4月23日前往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办事处進行拜會及交流,該办事处為本會首次面对面進行交流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台,羅由中代表十分歡迎本會日后組團赴台北作文化重點考察, 尤其是检送僑委會海外敎學辅導計劃申請文化老师需求的安排,將給予最大的協助。
總會長在致詞時表示本會极重視今日的交流會, 希望把握住溝通這一契机,加強双方聯繫,促進文化交流活動的深入開展。他說: 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 通過真誠的合作, 提供更多的文化合作項目,建立彼此的友誼。
季昭华教授6月巡回讲座
本會為推動及傳揚武术敎育,通過駐馬台北經濟文化办事处侨务组的協助,特定6月28日至7月7日邀請台灣季昭華武术敎授前來我國巡迴吉隆坡,槟城,馬六甲,森美蘭及巴生進行數場的武术講座交流示範敎學活動。
武術可說是智仁勇的體認與表現,中華民族自古即非常重視武術教育,尤其是文武合一的教育,所以孔子随身佩劍以防身,主張以六藝教育學生,其中射御兩項就是武術的教育。屆時季敎授將會和大家分享發掘不完的武术敎育寶藏。
交流会过后,羅由中代表,高泉金公使,侨务組組長林渭德,文化組組長桂業勤及秘書林素珠與大家共享午餐,雙方互贈出版物以资紀念。 文化協會當天出席成員有總會長張雅誥、副總會長曾剑青、副總財政陳美宏、理事邓培樂及执行秘書黃素珍。
屋业顾问拿督斯里郑水兴,于4月20日在马华大厦举行一场讲座会,主题为“MH370事件对大马旅游业及房地产的影响”,他希望通过这次的讲座,成立“MH370基金”小组,将当天收入悉数充作基金,尽棉力奉献关爱。本会受邀成为讲座会支持单位之一。
郑水兴在M101创办人兼执行董事拿督叶廷浩、马中总商会副会长拿督林恒毅、本会总秘书陈健发及大马房产杂志市场总监钱兴隆陪同下,在4月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有关活动。 郑水兴说,MH370事件对马中两国带来多层次影响,包括旅游、房地产及文化,因此,必须采取更积极的做法进行修补。他说,这事件在初期没有估计到影响的层面,但后来的发展,不得不正视其冲击力。
配合马中建交40周年,由中国、台湾、新加坡及我国优秀相声演员参与的“2014年国际相声艺术交流大汇演”,已在2014年4月12日及13日,分别在吉隆坡及马六甲举行。
是项活动由马来西亚儒商协会主催、剧艺研究会主办,本会、华总全国华团文化咨询委员会、留台联总、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亚太清华总裁工商联合会及大马多元文教交流会联办。 其他协办单位尚有北京嘻哈包袱铺相声表演团、台北曲艺团、新加坡新凤相声学会、大马飞蒲文化艺术中心及“说学院”相声艺术中心。
为响应华总发起的思想兴革运动,大汇演省略一切仪式,让演员专注演出。 当晚的演员,包括中国国家一级相声表演艺术家刘伟、相声世家赵伟洲、迟永志、刘金霏;台湾的叶怡均、刘越逖;新加坡黄家强、秦占宝、钱翰豪及大马姚智祥、何佳文、苏维胜及纪庆荣。 吉隆坡区演出于4月12日晚上8点在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大礼堂准时开演,出席的贵宾、老师、学生、与社会人士,人数高达一千两百人以上,全场爆满,反应非常热烈。马六甲区的演出则在4月13日下午1点半,在马六甲培风中学大礼堂演出。当天出席人数高达两千左右,反应不逊吉隆坡区。 国际相声大汇的节目分为7 个环节,12位相声演员轮流上阵,表情生动有趣,利用自己独有的特色与幽默逗乐所有的观众。
演出当天有不少贵宾出席,包括中国驻马大使黄惠康等,使到大汇演增添光色彩,演出在观众的笑声与各单位的协助下划下完美的句点。
本会署理总秘书刘崇汉代表出席于4月3日在吉隆坡广东义山南侨技工纪念碑前举行的“马来西亚华人各界公祭抗日先烈”活动。
华总总会长丹斯里方天兴、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廖中莱、中国驻马大使黄惠康分别致词后,由主祭方天兴为逝者献上花圈。共有100余位代表出席仪式,集体静默一分钟,众华团领袖放生了38只和平鸽,象征马新沦陷三年零八个月的日子,大会选择在清明时分缅怀先烈和弘扬他们伟大的抗战精神,也深深的表达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心声。
台灣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主辦的“2014第四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已向全世界發聲,邀請文學愛好者寄出歷史小說、報導文學和人間佛教散文,以期使文學之美善能有效發揮其淨化社會人心之功能。
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評委委員會主委、台灣文學館館長李瑞騰于3月30日特別到吉隆坡來主持“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創作文學交流會”,希望把這項徵文消息帶到大馬文壇,廣邀大馬寫作者參與。
在邵氏廣場紫籐茶藝館舉行的文學交流會上,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資深副校長兼中文系教授 王潤華、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永久榮譽總會長戴小華、馬華作家永樂多斯和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曾毓林皆受邀為嘉宾,分別以“我看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 “談報導文學”、“談人間佛教散文”和“談文學獎的時代意義”參與討論。講座由馬來西亞佛光文化總編輯沈明信主持。
戴小華指出,報導文學有五個特性,即新聞、時代、真實、文學與思想。運用純樸的文學方式,把具有時代意義,符合真實原則的社會新聞進行記載與議論工作,啟示讀者的心靈。這是具有歷史與文學參考的價值作品。
共享空间专业舞团与喜乐小儿麻痹关怀协会极限轮椅舞团在3月24日在彰化县政府举行《搁叫一声阿嬷》记者会,并在该县副县长柯呈枋的见证下,签订盟约成为“国际伙伴”,一起携手、同心合力,矢志为两国的艺术文化发展,共同创造生命尊贵价值。 舞剧《搁叫一声阿嬷》由编舞家马金泉特别创作,将由两团联合演出,以台湾二林喜乐保育院创办人“美国阿嬷”玛喜乐无私带大小儿麻痹患者的真实故事为脚本,感念她一生在台湾照顾小儿麻痹患者,藉以诠释身心障碍者对生命的热诚与积极不服输的态度。
该舞剧将于3月29日及4月3日晚上,分别在彰化演艺厅及员林演艺厅演出。共享空间还特别演出马金泉与叶忠文著名的作品《黑白变》、以书法家及教育家沈慕羽为编舞题材的《石在火不灭》及联合台湾世界轮椅冠军林秀霞合作的《携手》。台湾极限轮椅舞团也呈献经典作品《心电感应》及《四舞亨通》。
另外,多家电视新闻及网络媒体还特别报导了缔盟记者会,见证“台湾彰化走出去,马来西亚走进来”的一刻。舞团总监马金泉及艺术总监叶忠文对这一次缔结“国际伙伴”感到非常荣幸,希望通过这一次的伙伴缔结,能够为两国带来更多人文关怀、文化及艺术的交流与合作。
为欢迎新任中国驻马大使黄惠康博士走马上任,7华团于2014年1月22日设宴款待,华团领袖及商界巨擘踊跃出席,场面热闹。
联办宴会团体包括本会及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华总)、大马中华总商会、马中总商会、大马七大乡团协调委员会、大马华人姓氏总会联合会及八大华青。
黄惠康大使在致词时指出,中马两国贸易增加,投资就会增加,并相信中国对马来来西亚的投资少于马来西亚对中国投资的状况很快就会改变。
黄惠康伉俪莅临现场时,亲切地与华团领导代表握手寒喧,互相问好,并在进餐时,在中国大使馆领事参赞林动的陪同下,到各桌向嘉宾敬酒。
出席嘉宾包括七大乡团协调委员会主席缪进新、马来西亚华人姓氏总会联合会会长陈锦龙、本会会务执行顾问戴小华、总会长张雅诰、八大华青总协调方嘉雄、企业家丹斯里杨忠礼、丹斯里李深静、丹斯里吴德芳、丹斯里钟廷森、丹斯里古润金、丹斯里林玉唐及丹斯里蔡马友等。 当晚与会理事:槟州分会署理主席准拿督郑荣兴、副总会长拿督斯里李锦贤、总会长张雅诰、永久荣誉总会长暨会务执行顾问戴小华、总秘书陈健发、总财政朱绍瑛、副总财政陈美宏及理事邓培乐。
马华新领导层为拉近与华团的距离,于2014年1月19日晚上举办新春交流晚宴,马华元老及主要华团领导人应邀与会,本会总会长张雅诰亦出席。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廖中莱致词时说:马华与华团关系密切,有赖各领导人提供意见给予鼓励及支持,因为只有结合集体力量,才能发挥更大的力量。
为协助我国华社企业家和社团组织,在传承文化上扮演重要角色,本会配合华社整合资源制度化推动文化工作,在社区主办并传承文化教育。 本会受巴生永安彗德书院社区文教推广中心的邀请成为主催单位,参与社区文教活动计划,主要提供儒学、儿童读经、艺术、花艺、书画、营养学茶道、声乐等课程。推介礼于2014年1月4日举行,本会总会长张雅诰在致词时说,当今社会病态愈发严重,单靠学校教育体系是不足以改善社会问题,故须推动社区文教活动,以文化儒学来打造美好社会。 慧德书院将以社会大学的模式,不管男女老幼都可以参与学习课程。 慧德书院社区文教推广中心主席也是本会总秘书 陈健发表示,这项社区计划的终极目标是提倡终身学习,通过宣扬儒家的文化礼教,把巴生永安镇打造成一个理想和安宁的文化社区。 当天出席者包括该院学术顾问符永刚、本会署理总会长余斯福、陈健诚及明吉法师。
总会长张雅诰于2013年12月29日受邀出席了驻马来西亚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的年终感恩餐会。马台政经文教界代表济济一堂,通过餐会加强交流及增强合作关系。餐会是在森州汝来隆盛佛跳墙大酒家举行。 晚驻马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代表罗由中呼吁我国积极考虑与台湾签署经济合作协议,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会联合华总、中华总商会、马中经贸总商会、七大乡团、华人姓氏总会、八大华青等主要华团,于2013年12月29日在吉隆坡Ritz Carlton酒店设宴欢送任满荣休的中国驻马特命全权大使拿督柴玺及拿汀张茹芬。 他在致词时说:马中两国领导人建立起非常亲密的关系,是两国人民的福音,这同时也是两国关系迅速发展一个重要里程碑。他也不忘感谢在任期3年来给予他帮助和支持的人。 本会总会长张雅诰受邀代表文化团体致词。他说:马来西亚与中国文化领域应有更密切的交往,因为大使在文协主办的一项新书推介礼上曾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大马文化人投入文化事业。他期待日后马中两国的文化人,艺术家有更多的交流和互相学习的机会。文协将会在双边交流的过程中,汲取和借鉴不同文化和艺术的养分,充实自己。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伉俪,一连三天莅临我国进行历史性国事访问,显示着马中两国特殊及渊远流长的联系。
本会总会长戴小华受马中商务理事会及联办华团邀请出席于10月4日中午12时在吉隆坡香格里拉酒店举行的习近平主席与华团代表午宴。
在午宴开始前,主办单位特别安排来自全国华商华团的94名代表,与习近平彭丽媛伉俪合照,留下历史性一刻。
在欢迎午宴上,习近平主席向政商文教界致词,希望华侨华人朋友抓住中国崛起的机遇,为中国和大马共同发展多作出贡献。
习近平称赞马来西亚华人对中马关系发展牵线搭桥,没有大马华人的努力,就没有马中关系今日的局面。 他说,他曾听说,马来西亚歌手梁静茹在中国广为人知,许多中国人还以为她是中国人。 本会总会长同时受邀出席于下午3时在吉隆坡会展中心举行的马中经济峰会。
配合〈文化高峰论坛〉的举行,本会联合马来西亚创价学会于8月27日下午4时30分在创价学会综合文化中心举行一项马中书法交流会。中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全委会会员,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言恭达教授,在现场与我国书法家作挥毫交流。文协陪同出席者为总会长戴小华、副总会长余斯福及朱绍瑛、创价学会代表为理事长许锡辉、公关部同仁崔国姗、陈艳君及谢国平。 我国书法家代表共六人亦受邀出席交流,他们是:王雅(马来西亚书艺协会会长)、廖锦荣(马来西亚书艺协会副会长)、符永刚博士(马来西亚国际现代书画联盟总会长)、陈健诚(中华人文碑林顾问)、谢忝宋博士(马来西亚草堂门金石书画会会长)、拿督吕天来(马来西亚草堂门金石书画会)。本会获言恭达教授赠送墨宝一幅,作为珍藏,会后由创价学会招待晚宴。
The Publication of "Chronicle of MCCS" and Forum on "Cultural Summit"
本会为纪念成立40年,特别编辑出版中英文版本《文协四十年──文化的弘扬与创新》并主办“文化高峰论坛”以资庆祝。邀请来自国内外著名文化学者担任讲演嘉宾,让马来西亚热爱、关心文化的人士有机会分享及学习各学者对于文化观察的成果及经验,并为文化工作者开拓更大的国际视野。此两项活动于8月24日在吉隆坡Corus Hotel酒店宴会厅举行。推介仪式后举行文化高峰论坛,论坛主题为:交流•融汇•跨越。
专题讲演人: 台湾行政院政务委员黄光男
讲题: 国际文化交流远景与策略---文化行政与政策管理
提呈论文学者:
1. 中国广州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列耀敎授
讲题:回眸与前瞻—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述评
2. 中国传媒中国美术院副院长言恭达教授
讲题:全球化语境下的审美转型与多元文化对话
3. 国立台湾文学馆馆长李瑞腾教授
讲题: 砂华文学的价值
4.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吴义勤博士
讲题:文学博物馆--文学价值积累与传承的殿堂(以中国现代文学馆为例)
5. 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副敎授安焕然博士
讲题:中秋园游会与“文化新山”
6. 博特拉大学高级讲师庄华兴博士
讲题:时代嬗变中的“马华文化”
7. 陈漱石博士 讲题:跨文化交融,有容德乃大 8. 时评人孙和声
讲题:马来人思想与价值评述
主持人:杨有为、祝家华
参议人:陈友信、陈亚才、陈锦松、白舒荣
总结:南方大学学院副院长王润华教授
Jointly Host Reception for Delegates from China Overseas Exchange Association
华总联合本会、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马中友好协会、马中经贸总商会、七大乡团协调委员会、马来西亚华人来姓 氏总会联合会及马来西亚儒商协会假城场宴会厅宴请中国海外交流协会访问团,出席者包括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兼海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裘援平、华总永久名誉会长吴德芳、林玉唐、邱财加、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会长林国璋、名誉会长杨忠礼、李深静、署理总会长戴良业、副总会长林锦胜、马中经贸总商会总会长黄汉良、七大乡团协调委员会主席缪进新、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杨天培、马来西亚林氏宗亲总会总会长林家仪、马中友好协会副会长陈炎顺及教总主席王超群。 本会总会长戴小华受邀出席,出席者还有张雅诰、朱绍瑛、邓培乐、陈美宏及黄素珍。
MCCS President Tai Hsiao HuaAttended the Penang State MCCS New Year Dinner
总会长戴小华及总秘书黄振仲受文协槟州分会邀请出席在Flamingo Hotel 举行的2013年度大会及新春联欢晚会,分享喜悦共度新春。
Joint Organizer of Cultural Show, Xinjiang Cultural Troupe
本会受邀参与由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中国驻马大使馆及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主催,华总─全国华团文化咨询委员会主办的〈文化中国•魅力新疆〉艺术团-马中艺术交流汇演,于晚上7 时30 分假吉隆坡陆佑路中国学校大礼堂成功举行。 这次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特别安排由中国新疆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演出, 是希望让海外人士认识与欣赏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其次, 舞蹈员皆是新疆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可与信奉同一宗教的本国巫族同胞进行文化交流,进一步的拓展多元种族之间的认识与交流, 也提升两国的友好关系。 当晚华总会长方天兴及新疆艺术团团长李民先后致词,并由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主持开幕。
MCCS 35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and Night of Musical Brilliance
总会长戴小华在本会于吉隆坡金马皇宫酒店举行庆祝35周年会庆“感恩晚宴”上致词时,对一向协助和支持本会的政商领袖、华团领导、各友好团体、华文媒体以及曾为文协付出心血和努力的前辈,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感谢。
总会长说:我们这次的会庆,不同于以往所举办盛大的千人宴为本会文化活动基金筹款,而是以邀请的方式来答谢大家并表达我们对大家的感恩之情。此外,还呈献了“音乐辉煌之夜”请大家欣赏聆听。这场音乐会相当特殊,表演者有马来小天后茜拉、口琴演奏团队,他们都曾在国际赛事中荣获冠军,成绩辉煌。
同时,还有40人民族乐团,将不同的民族音乐相融合,用音乐表达和谐,体现首相所倡导的“一个马来西亚”的理念。本会特别感谢首相署部长许子根,在他的大力协助下,得到首相纳吉拨出20万令吉,做为本会文化活动基金,令“音乐辉煌之夜”成功举办!
许子根部长在“音乐辉煌之夜”开幕时所说:不轻易放弃,文化传承须自由自发。他赞扬文化工作者存有精益求精、不言放弃的精神,使我国华人文化和教育能有今日的成就,也令首相纳吉对本会多年来的努力而感动,故特别拨款20万令吉作为本会多项文化活动基金,这说明首相对本会推动文化工作的努力是肯定的。主礼嘉宾高等敎育部副部长何国忠应邀出席会庆感恩宴时致词说:我们希望历史可以延续下去,如果没有前人给我们的养料,我们不会有今日的成果,如果没有后来者给华团的支持,也会出现文化断层的现象,因此,有感恩,文化就能世代相传。大马华人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大家都能同悲同忧,没有置身事外,也因为如此,我国华人文化才有今天的成就。
中国驻马大使柴玺受邀出席致词时表示,人的生命有限,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永恒的事业,是社会大众共同的责任,需大家一起努力,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在,文化所具有的蓬勃生命力,使得社会向前发展,族群得以延续。
感恩宴上总会长颁发感谢状给资深文化工作者及《当代马华文存》的主编,由高等教育部副部长何国忠见证颁发仪式。
资深文化工作者:张文欢、陈业良、林斯江、李承历、柯金德、吴省三、萧光麟、余斯福、曾玉英、郭家骅、丘惠中、马润兰及余昭秦。《当代马华文存》主编:张景云、罗正文、陈亚才、蔡维衍及邓日才。当晚出席的嘉宾包括中国驻马來西亞大使柴玺、高教部副部长何国忠、华总永久名誉会长林玉唐、教总主席王超群、董总署理主席邹寿汉、七大乡团主席缪进新。
The 13th“Budding Scholar”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hildren Reading Programme
本会一连十三届受崇德经典教育推广中心邀请成为第十三届吉隆坡小状元及经典教育评鉴暨诵读大会指导单位,活动在吉隆坡蒂蒂旺沙体育馆举行。大会邀请班丹区国会议员翁诗杰主持开幕。
Attends 12th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 Festival
第十二届马华文学节开幕礼在吉隆坡隆雪中华大会堂举行,本会为协办单位之一,总会长戴小华及理事柯金德代表出席。
9th Asia-Pacific Harmonica Festival
本会受邀协办由马来西亚口琴爱好者协会主办的“第九届亚太口琴节,开幕礼于8月3日在吉隆坡时代广场酒店14楼会议厅举行。大会邀请新闻通讯与文化部副部长拿督马林德尼主持开幕仪式,闭幕嘉宾为旅游部长黄燕燕医生。 此项盛会,国内外参与者近2千人,来自马、新、中、港、台、日、韩、澳、纽、法、意、美、德各国代表。 工委会主席也是本会署理总会长张雅诰致词时说:亚太口琴节开幕典礼,总是让人紧张又期待。
两年一次来自各国的口琴爱好者再次团聚,场面温馨和谐热闹。香港口琴作曲家梅广钊,特为大会谱写一首开幕曲“博爱大同”,以大会奏方式呈献,由本地音乐家兼指挥家(和谐大使)李锡耀指挥,参与演奏者来自我国三大民族,乐器更是多姿多彩,充分体现出Harmonica的内涵:和平和谐,也正好诠释了本届口琴节的主题:吹动世界和弦Harmonise the World!为口琴节拉开序幕,是一场美丽的开始。
当天总会长戴小华、总秘书黄振仲出席观礼。除了比赛项目,尚有2场演奏会,是由来自各国好手表演的“大师演奏会”及“达人音乐大汇演”,让各国口琴爱好者有切磋交流的机会。另外,年轻的口琴团队也登上舞台,为大家呈献“达人音乐会”。比较特别的活动项目是“活力疯舞台”,名为“疯” 舞台,即是口琴爱好者可以自由上台展才艺。
Yang Jilan Literature Seminar
本会配合由华总文化委员会每两年主催一次的第十二届马华文学节,特举办杨际岚“文学座谈会”,邀请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也是福建省台湾香港澳门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会长杨际岚,与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及第十三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代表成员作一场文学座谈会。是项交流会于下午5时至7时在隆雪中华大会堂楼上会议室2举行。
杨际岚主讲“三十而立——中国大陆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之回顾”,并介绍《台港文学选刊》推介台港澳海外华文作家作品情况。当天总会长戴小华、副总会长朱绍瑛、理事柯金德及陈美宏参与了座谈会,受邀出席者有文学节筹委会主席陈逹真、工委会主席吕育陶、作协顾问云里风、会长叶啸、副会长曾玉英、李忆莙、苏清强等人。
Reception for Outgoing China Consular Counsellor Shu Qiang and Incoming Consular Counsellor Lin Dong
本会联合马来西亚译创协会、马来西亚创价学会、马来西亚书画联盟、马来西亚美术家协会及马来西亚影艺协会等团体于吉隆坡Corus酒店设宴欢送中国领事参赞苏强及欢迎新任领事参赞林动的到任,当天与会嘉宾数十人。总会长戴小华感谢苏强在任期间给予本会的协助及支持, 与会团体领导人对苏强参赞十分赞赏, 希望彼此的友情长存。
当天出席者包括中国驻马大使馆文化处主任高伟、马来西亚创价学会理事长许钖辉、马来西亚国际现代书画联盟会长符永刚、马来西亚美术家协会长朱绍瑛、马来西亚影艺协会会长胡航生及文协理事会成员。宴会上各团体领导都分别送上祝褔的话语,并赠送纪念品予苏强表达谢意。
“Photography Exhibition of Hometown of Confucius, Shandong China”in Kuala Lumpur & Launching Ceremony of“Shandong Television Culture Tourism Year”
中国山东省政府在省委宣传部孙守刚部长率领12人代表团莅临马来西亚进行8天访问,期间于25日在吉隆坡Corus Hotel 宴会厅举行“孔子故乡•中国山东”图片展,借此活动促进马中两国艺术家互相切磋,互相交流,并增进双方友谊。
展览照片约70-100幅,内容相关于中国山东历史、文化及今日山东风情的图片(双语标示内容)。大会邀请中国对华特使兼马中商贸理事会主席黄家定主持开幕,出席的嘉宾有中国驻马大使馆代办陈德海政务参赞、苏强领事参赞、林动领事参赞、华总永久名誉会长林玉唐、马中经贸商会会长黄汉良、马中友好协会秘书长陈凯希、台商协会名誉会长丁重诚及天成控股有限公司刘天成。
“Winning Works–Essay”(from 2011 Na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Creative Writing Competition 2011) and Launching of New Book
本会联合文协吉玻分会在吉隆坡Corus酒店1楼会议厅举行2011年全国华文文学创作征文比赛《优胜作品专 辑──散文》新书推介及赠书仪式,由本会总会长戴小华及中国山东省委、宣传部长孙守刚联合主持推介。 中国山东省委、宣传部长孙守刚欣赏马来西亚华人薪火相传,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他欢迎并特别邀请本会组织一支华人文学爱好者访华团到山东考察,进一步加强山东和马来西亚的文化及人文交流。
总会长戴小华说,主办是项征文比赛的宗旨,主要是鼓励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及提高华文文学水准,为校园文学发展搭建一个更宽广的文学平台。 本会也将所有入选作品编印成册,作为永恒的文字记载,并赠送给各华文独中和文教团体。她感谢首相署部長许子根对这项活动的关注及支持,赞助所有出版经费,也感谢文协吉玻分会顾问林锐洝(麟莎集团董事长)一路来给予的全力支持与爱护。 当天出席推介礼的嘉宾包括文协吉玻分会主席罗秋雁、顾问林锐洝、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建军、山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李荣、山东省记者协会副主席魏绍水及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丽生。
由本会主办、青年体育部主催的全国青年才艺创作比赛,总决赛暨颁奖礼在吉隆坡凤鸣宫酒店隆重举行,比赛场地由林金华赞助。当晚邀请青年及体育部副部长翁诗杰主持颁奖。本会邀请到国内外七位重量级的表演艺术家担任评审,同时也特别邀请到中国山东省歌舞剧院的一级演员呈献精彩的歌舞及乐器演奏。当晚大家不仅可以观赏到国内外优秀的青年卓越的表演艺术,同时也能欣赏到来自中国杰出表演艺术家们的最精彩演出,绝对是一场集视听娱乐美感于一体的最高享受。
比赛项目分为音乐、舞蹈、短剧及相声,经初赛及复赛后,进入总决赛的10支优胜队伍呈献出精彩的演出,寰宇电视台astro 在现场录制并于新年元旦播出。 本会亦邀请来自中国山东省文化交流艺术团前来作友谊演出,呈献压轴节目。整个节目让观众沉浸在多重转折的心情中,从激撩人心的开场舞蹈到青年及体育部副部长翁诗杰及总会长戴小华别开生面的开幕方式,还有姚新光及培乐两位司仪配合无间的主持,一气呵成,将观众带入表演者的世界中,心潮随之起伏波动。 初赛评审团为:张材光、张雅诰、苏华宝、陈温发、曾剑青、黄情茂、徐淑芳、潘德南、郑清强、孙春美、黄伟民、黄福泉、伍秀芳及马金泉。复赛评审团为:郑清强、周桂新、陈容、张雅诰、孙春美、苏华宝及陈温发。 总决赛评审团为:贾作光(中)、郭启宏(中)、梦鸽(中)、欧建平(中)、郑清强(马)、陈容(马) 及陈清水(马)。
全国青年才艺创作赛奖金丰富,奖励如下:
最佳才艺奖:1 名(奖金8 千令吉,奖状一面) ,优秀奖:4 名(奖金1 千5 百令吉,奖状一面) ,
最佳创作奖:1 名(奖金8 千令吉,奖状一面) ,优秀奖:4 名(奖金1 千5 百令吉,奖状一面)。
得奖名单:
最佳才艺奖:相声组:《这里是个好地方》,演员:曾囡囡、陈湘青 舞蹈组:广西舞团《夏•海》,演出者:李瑞强、李建凤、谢安妮、李昱缗、林贵桦、陈爱薇、阿利斯,舞蹈创作:朱智宽,音乐创作:吴圣雄
最佳创作奖:短剧组:《感天动地》,编导:李永强,演员:张明珠、李淑真、刘家荣、郭少麒、刘锦康、王衍任、许凤仪、吴伟福。 优秀奖 :音乐组:《别怕》(耕梦工作坊呈献)、《眷恋》(PG & Friends 呈献)、《让他们知道》(词/曲:唐伟铭,编曲:唐伟梁)、《新苗之歌》(二胡与钢琴合奏,作曲:玉苗、星辉,演绎:唐丽 敏、唐慧敏) 短剧组:《天生》,编剧:颜永祺,导演:颜永祺,表演者:颜永祺、雷志伦,主题词/曲:颜永祺,编曲:吴维敦,演绎:林斐颖。《老妈当自强》,演员:陈永兴,编剧:赖怡龙,导演:丘淑锦。舞蹈组:《气》,舞团:川草舞蹈剧场,编导:缪长青,舞者:缪长青、郭宁丰、蓝孟儒、丘冠南。
《文道月刊》发刊词 --- 黄昆福
我先来说“文”。“文”之涵意,犹美也,善也。郑注“文,道艺也”。朱注:“道之显者谓之文,乃礼乐法度教化之迹也” 。
再来说“载”。“载”者,承也,胜也。易:“君子以厚德载物”。
继之以“道”。“道”乃治也,理也,谓一定之理,人所共由之路也,其意与“导”同。论语:“道之以致……道之以德”。
孔子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就是说,人的生活,有必须顺着走的一条大道。这条大道,就是优良的传统思想和代表文化的优良的传统精神。所谓“道” 之正者是也。
朱子曰:“文所以载道,犹车之所以载物。故为车者必饰其轮辕,为文者必善其词设,皆欲人之爱而用之。”
唐代韩愈讲文以载道,即是慷慨正言,说有益的,应该说的语。古人说韩愈能够文起八代之衰,我们希望这个月刊将是道晋四族之和。
名正义明,文道月刊,乃可面市。
语文是人类最伟大的创作,也是文化演进的最主要工具。文化则是一个民族的根底,也是这个民族精神上的依托。没有文化的民族,或是抛弃自己文化的民族,将是失掉了灵魂的一群,对本身有如水上的浮萍;对社会将制造不安的因素;对国家则将带来动荡分裂的危险局面。
多元种族的马来西亚,其华巫英印等各族的文化遗产,和回、孔、老、耶、释等各大宗派的哲理,是国家建国成功的先天要素。各族人民,尤其是当权者亟应修养和具备豁达开朗的胸襟,广大宏远的眼光,尽量选择和吸收各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予以培养,使之相互交流而发扬光大,以为将来的国家文化撒下美好的种子。
我们可以想像到,几千年来,这些文化,先先后后,传入我国,播种滋长,其中虽多多少少,各自汇合吸收了本土文化的素质,而和其母体文化有了多少的差异。但可惜的是,大体上仍旧是“各自为政”,还不能也没有发生连锁性的交流,以致在独立后23年,我国文化,尚处在塑造期中而未有定型,年来且使各族关系两极化,拖延了全民的团结,也影响了建国的大业。这是一个严重且不容忽视的现象。
文化是人类群体生活过程中留下的千锤百炼的创造性的结晶品。其历史的变迁,愈早期,愈迟缓,愈后来则愈快速,这是科学的定律。早期的原始民族的文化,也有其可取的良好因素,而历五千年以上而犹生存的华裔文化,其今日之能成为有数的世界文化主流之一,一定有其独特的内在因素。
新石器时期的仰韶红陶,龙山黑陶和小屯灰陶;商周的鼎彝漆玉、贞卜书契;汉晋的石刻壁画、文学书法;唐宋的瓷器缂丝,历来的金石诗词;儒家的哲学伦理;百姓的风俗习惯,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甚至五四运动以来的白话文文学,多采多姿的各种民间手工艺,这一切中华文化的德和,今天早成世界文化瑰宝之一。如果让其在我国销声匿迹,这无疑将是国家一个无可弥补的损失。
今日马来西亚的华裔文化,由于地理、经济和政治的不同,加之几百年各民族的亲善相处,语言习惯相互间之影响,已跟目前中国母体有了相当的差异,也必将因背景环境之不同,双方各别的发展下去。橘逾准而为枳,北方香瓜,移植江南,则变南瓜。荆芥香卉,移栽北方,也失本味。就因水土环境大有差别的原故,这个移栽我国而成“枳”的果实,必须细加以照顾,改良其品种,增大其体积,香甜其滋味,丰富其果汁,使之成为我国“文化果实”主要品种之一。这就是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宗旨第二项,也就是华裔社会,同时应该也是我国文化青年体育部本身重要的任务。
为着实行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宗旨第一项,即“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以及其他马来西亚民族文化之交流提供一项媒介”,再配合宗旨中第二项:“研究及提倡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使之成为马来西亚国家文化的一个重要部份”,我们创办了文道月刊,提供了一个新的“文化园地”。我们今天以非常谦虚的心情,抱着长远的期望,把这申请经三载,酝酿好多时的《文道月刊》这一个文化宁馨儿,交给了社会。
办这个刊物的目的,一不为牟利,二不是宣传,三不渗政治,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写作园地。我们非常诚恳的希望,社会上的“老圃”和“新农”,都能够在这个新的苑囿里头,创造出新的园艺,再以中华文化儒家哲学思想和华裔优良传统,以及马来西亚各族文化精华为骨干,马来西亚各族语文风俗习惯为其血肉,而以马来西亚当地环境背景为其毛发肌肤,最后以“马来西亚”国家为其灵魂,删芜去杂,配种接枝,栽种出新的文化灿烂的花朵,和文化甜美的“果实”。这一个新的花园,如能够受到全国社会爱护,我国文化界人士加以耕耘和灌溉,将来的繁荣滋茂,相信必可实现。
在这文道月刊初创之时,我们要向全国文化界人士、我国华团、教育机构、报馆,以及各文艺园地,希望多多指教,多多合作,多多爱护。
所谓“王道本乎人情,文道发乎人心” 。
我们希望以发乎人心的《文道月刊》,去向人民心田里,播下文化交流、了解、忍让的种子。
我们再度以兴奋,期望和虚心求教的心情,泰献这一个刊物。
就把这一些话,当做一个新婴的“啼声” !
1980年12月1日
序言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马来西亚需要积极发展一个获得全民接受的国家文化。文化也是人类生活的总体,它像一面镜子,反映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表现了群体在各领域活动的特征。因此,在种族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宗教多元化的马来西亚,如果我们从具有不同背景与渊源的各族文化源流中塑造出的国家文化,必能充份地反映出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我国文化多元化的特征,如此,才能得到全民的接受、欣赏与珍惜。唯有在这个条件下塑造出来的国家文化,才能够有效地协助达致全民的真正团结,促进各族人民对国家的归属感,并能作为国家文化朝向正确方向继续发展的基础。
我们应有的基本认识与立场
(一)马来西亚是一个种族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宗教多元化的国家,这不仅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同时,马来西亚宪法所包含的精神,以及作为建国指南的国家原则(Rukun Negara),也都承认了这一点。
马来西亚既由各族人民组成,而各族人民的文化又具有不同的背景,来自不同的渊源,而且各有不同的特征。如果所谓“国家文化”是指组成我们这个国家的人民所接受及使用的文化的话,那么,它显然必须充份的反映马来西亚的文化多元化的本质,而且把各族文化的特征包含在内,这是最基本的一个概念,这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立场。接受了这个基本概念与原则之后,我们就不难探讨怎样去达致我们的目标;使“国家文化”反映出我们这个国家文化多元化的本质,其中包含了各族文化的特征。
(二)人类社会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是持续不断的过程,通过了与外界的接触,它不断地受到了外来的影响。所以,在一定的时间内,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在内容与形式方面可以说是1百巴仙纯粹的“本族文化”,就连本地区原住民文化也不例外。
马来西亚的各族文化,固然来自不同的渊源,但是,这些文化已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尊重及使用,经过了长期以来不断的发展与交流的结果,这些文化已具有浓厚的马来西亚色彩,已自成一格,不论是在内容或形式方面,都截然有别于原来的文化源流,已成为不折不扣的“本族文化”。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它已落地生根,已不能与中华文化混为一谈。
所以,我们必须指出,今天的马华文化是名副其实的本地文化,它绝对不是所谓“移民文化”,它不应被当作“移民文化”处理,它应该被纳入国家文化的核心里,它的特征也应该被列为国家文化的特征。
(三)上面提到,既然种族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及宗教多元化是我们这个国家的特征,我们所要塑造出来的国家文化,就应该能把这个特征反映出来。我们也要指出,既然马来西亚各族文化(包括华人文化在内)已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尊重及使用,而且不论是在内容或形式方面,它们都是本土的文化,它们当然就应该成为国家文化的核心,也即是国家文化的特征。
建设国家文化的基础
文化的塑造与发展,决非靠法律的强制执行,或一纸通令,就可以达致,它也不是凭著主观的愿望依循某种公式去做就可以达致目标,它的发展必然要循照自然的规律。国家文化的建设,更应该重视文化发展的自然规律,在这个原则下,我们应该怎样把足以反映多元化特征的国家文化塑造出来呢?在建设国家文化这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上,我们应该走那一条路?这就是整个问题的症结。
因此,我们唯有通过“融合”而不是“同化”或变相的“同化”的途径去塑造我们的国家文化,前者将带来团结、合作、和谐,而后者则可能引起分裂、摩擦、不满。所以,我们应该走什么正确的路线,岂不是非常明显了吗?
所谓文化上的“融合”就是彼此抱著互相尊重的态度,而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把各族文化(包括马华文化在内)的精华或优秀的成份熔为一炉,使它成为国家文化的基础。
打破文化「隔离」现象
历史的发展是连续不断的,没有过去就没有今天,更不会有明天,所以,当我们研讨有关国家文化建设的问题时,便不能不考虑到过去的殖民统治政策及其后果。由于殖民统治者实行的“分而治之”的结果,在政治上,各族人民四分五裂,不但不能团结起来,反而互相猜忌,互相倾轧,甚至于被剥夺了民主的基本权利;在经济上,国家资源的利用,主要是为宗主国的利益服务。此外,城乡经济地位悬殊,除了政府部门的一些职位外,马来人多数从事耕种,兴都人从事园丘工作,华人则从事小本生意,因而造成了以职业或经济活动去辨别种族的畸形现象;在教育上,基本上是为了培养为殖民统治当局效劳的文员,对民族教育令其自生自灭;在文化上,则蓄意造成或助长文化上“各自为政”或“隔离”(Compartmentalisation)的畸形现象。
独立以来,我们的民选政府在团结建国的崇高目标下已逐渐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步骤,去纠正殖民统治遗留下来的这些畸形现象或偏差。比方说,在政治上,实行国会民主制度,通过“一人一票”的办法,以达致民主的实践,从而促进全民的团结;在教育上,维护母语教育,以国语作为团结全民的工具,以及普及教育,消灭文盲;在经济上,则推行新经济政策,重组社会经济结构,不分种族的消除贫穷,俾克服以经济活动去辨别种族的畸形现象。
虽然政府已经在政治、社会、经济、语文及教育等方面采取了这些补救的步骤,可是,不幸得很,国家独立后已有四份一世纪之久的今天,文化“隔离”的不健康的现象,还继续存在着,各族文化的发展各走各路,完全缺乏充份的交流,这种现象与国家独立前殖民统治时期的情况比起来基本上并没有两样,若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单元文化受到偏爱;只有某一民族而不是各族的文化的发展受到重视与协助。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广播与电视的节目安排、官方庆典只著重于某一民族文化节目的演出,以及文青体育部安排活动与工作的重点上,明显的存在了严重的偏差……,从这种种事实就可以看出来了!
当然,我们也知道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塑造,本来就不可能一蹴可成。
国家文化大会3大原则
马来民族有一句成语说得很对:“Tak Kenal Maka Tak Cinta”。因为,先有认识,才能理解,而不致误解,才能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达致各族文化的交流,而通过交流所产生出来的国家文化必然会反映多元文化的特征,获得全民的欣赏与接受。
已故首相敦拉萨1971年在马来亚大学举行的国家文化大会上曾说过了一段意义深长的话,他说:“……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和色彩,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以及社会生活的取舍,因此,需要数代之后方能窥其成果……”。
但是,不幸得很,同是国家文化,大会对“塑造”国家文化所通过的3项原则,却不像已故首相敦拉萨所强调的,照顾到种族多元化的现实。
这3项原则是:(一) 马来西亚的国家文化必须以本地区原住民的文化为核心;(二) 其他文化中有适合和恰当的成份可被接受成为国家文化的一部份;(三) 伊斯兰教是塑造国家文化的重要成份。
当年这个大会的召开,虽然是由政府主催;但是,受邀派代表出席的却只限马来民族,而没有其他民族的团体,尤其是文化团体无受邀参与,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当年国家文化大会通过的3个原则,事实上,就只能反映某一个民族的意见,而根本不足以反映全民的意见,单看这点就知已违背了各族公平协商的原则。
假使我们同意这3个原则而且让当局继续执行这3个原则的话,那就等于否定了“马来西亚是一个种族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及宗教多元化的国家”这个客观事实及基本观点,不但这样,此举也严重地破坏了宪法的法治精神,以及推翻了建国的整个根基。
因此,我们不能够一方面说是要尊重宪法,以及捍卫宪法的精神,而另一方面却在文化的政策上去破坏宪法的精神。
国家文化应以各族文化精华为核心
为了维护宪法的法治精神起见,我们坚决主张国家文化应以各族文化的精华为核心。
代文青体育部长阿都拉阿末最近也说:“我们不要看到有关塑造国家文化的问题引起了种族两极化的现象。” 我们同意这个看法,事实上,这也正是我们所担心的可能趋势,因为从过去10年来有关当局所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看来,我们可以肯定,如果国家当局继续执行这3个原则的话,那么,可能造成种族两极化现象的就是这3个原则本身。
从过去10年来国家当局在文化问题上推出的各项措施观察,我们得到的印象是,这3个原则的制订旨在为“马来文化”的划分提供理论的基础。因为根据第2项原则,“马来文化”才是国家文化的核心,而“非马来文化”只有被认为是“适合”或“恰当”的成份才可以被纳入国家文化内,换句话说,非马来文化(包括马华文化在内)基本上只不过是点缀品罢了。然而,什么是“适合”?由谁去决定“适合”?国家当局并未作出明确的交待。
其次,这3个原则在强调马来文化与伊斯兰教的重要性的同时,却否定了非马来文化与其他宗教可以扮演的角色,这也是违反了各族文化应受公平对待与自由发展的原则。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为了全民的团结以及整个国家的前途著想,这3个原则是不应在未经过修正的情况下被接受的。
由于非马来人团体(包括华人团体在内)事前并未受邀参与,而1971年国家文化大会通过了3个原则后又未正式邀请这些团体提出意见,一般华人团体(尤其是文化团体),对此又未表示异议,但这并不能被视为接受了这3个原则。
如今,国家当局已宣布对这3个原则进行检讨。我们欢迎这项检讨工作的展开,不过,正如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目前需要彻底检讨的并非这3个原则的进展,而是要检讨这3个原则是不是可被接受的问题才为重要。
积极促进各族文化的交流
我们应该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鼓励、促进及加强各族文化的交流;我们应该认真的、有系统的而不是敷衍地去达致各族文化的交流。各族的民间团体,尤其是文化团体,应该全力以赴,投入这项工作。政府方面,尤其是文青体育部,国家团结局,新闻广播部,及其他有关部门,也必须负起策划、联络、指导、及援助(精神及物质)的责任。
经过了各族文化积极交流的结果,兼收并蓄,去芜存菁,必然可以在发展的过程中把足以反映种族多元化特征的国家文化塑造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国家文化,不论是在内容或形式方面,不但可以充份地反映出多元文化的特征,而且必然显得更加多姿多彩,更有活力,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结论
总而言之,通过了各族文化交流的途径而产生出来的国家文化,必能充分地反映出各族文化的特征;由此塑造出来的国家文化,也必能获得全民的接受、欣赏及珍惜及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不过,我们首先必须坚持以下3个基本原则,作为建设国家文化的基础 :
(一)我们必须承认及接受马来西亚是一个种族多元化,宗教多元化,及文化多元化的国家。我们所塑造出来的国家文化,应以现有各族文化为核心,因为唯有这样,它才能够有效反映出我们国家的特征及其文化多元化的本质。
(二)各族文化,虽源自各不同的区域,而且以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但是,由于历史的演变,经过了长时期的交流与发展的结果,各族文化不但具有鲜明的马来西亚色彩与风格,而且不论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截然有别于原来的文化,因此,它们应被视为本土文化,而获得自由的发展,政府应采取文化开放政策,使现有各族文化能够自由发展,显得更多姿多彩,以便能照顾种族多元化的现实,充份反映出马来西亚文化多元化的特征 ;
(三)我们应积极地鼓励及促进现有各族文化的有效交流,并吸收其他文化优秀的元素,俾确保通过这个途径而塑造出来的国家文化可以有效地反映出多元文化的特征。
附录 : 我们的要求与建议
(A)教育与文化
(1) 马来西亚是一个种族多元化、文化多元化、教育多元化、宗教多元化的国家,我们必须承认此概念;接受各族文化来源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就是我们的特点与优点。
(2) 在文化与教育方面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通过文化交流,在异中求同的基础上寻求各族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协助各族人民向著异中求同的方向进展,是一种很自然地达致国民团结的途径。
(3) 我们反对通过设计与立法,或把国家文化的内涵及元素硬性规定下来,用强制的方法来达致国家文化的形成。这种由少数人刻意塑造的方法是不符合自然演变的原则,也未必能为全民所接受。
(4) 鉴于我国的宪法,教育法令,国家原则,对各族文化、教育、语文的生存与发展都有明文规定与保障,政府有关部门官员在实行上必须确保公平与认真,以防止偏差的现象出现,俾使各族文化与教育都能得到持续与滋长,增强各族文化的接触,使各族人民能在亲善的环境下共同创立综合的马来西亚新文化。
(5) 建立健全的教育观念。我们要使所有的人民明白,在国家教育制度下培养的人才,将为全体人民带来惠益,而不是只限于某一种族或某一阶级的人。
(6) 建立健全的师资训练制度,确保师资来源不会中断,防止华族华文教师来源缺乏的现象再度发生。
(7) 改善政府奖学金的颁发多数是以种族为主要考虑的标准做法,因为在这种措施下,其他种族穷苦但成绩优良的学生将因之而失去深造的机会,不仅造成国家人才的损失,同时也不符合创造公平社会的国家原则。
(8) 鉴于私立学校所采用的课程纲要完全符合政府制度的标准,且在培养国民素质与造就人才方面,与国民中学的教育目标完全一致,其存在价值与意义同样重大,政府应接受成为国家教育系统中之一环。
(9) 文青体育部与国家文化咨询局内,必须有足够的华人代表,而这些代表必须在华人社团中具有其代表性,有足够学识而能胜任者。
(10) 在联邦与州的文青体育部,必须设立专门小组负责推动华人文化事务。
(11) 确保教育部官员在执行上不会乖离政府的文化教育政策,防止槟城各学校一年一度举办的音乐节不准以华语歌曲报名参加,以及师训学院中学员不能成立华文学会的现象出现。
(B)语言
(1) 根据1970年户口调查显示,我国最少有32种不同的种族和语文。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多元种族,多元语言的情形是一种现实,承认他们有应用和学习自己母语的权利。
(2) 我们同意以国语作为族群之间的沟通工具,可是在各别族群的语言社团(Speech Community) 中,个别族群使用母语,学习母语的权利应受到保障。
(3) 教育部应训练足够的华文师资,以防止派不出足够的华文老师的现象继续出现。
(4) 虽然华人在国民学校有机会学习母语,可是母语班的实行并不理想,原因是母语班编在正课之外。因此教育部采取有效步骤,将所有的母语班编在正课内。
(5) 在多元种族,多元语文国家中,学习多种语言,研究各种方言,翻译文件,翻译文学作品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政府可通过设立一个语文,文学暨翻译的学院,开放给各族人民及在本邦居住的外国人,来提供下列各种服务:
(a) 教授国语、英语、华语,本国各族语言和方言、日语、泰语、朝鲜语、法语、德语、越南语、俄语等。
(b) 翻译政府与私人文件,训练翻译及通译的人才。
(c) 为出版商、学者或私人提供翻译的服务。
(6) 电台与电视台应平等分配各民族的语文节目,同时节目内容必须反映各族的文化特色。
(7) 国家文学奖(敦拉萨文学奖) 应接受华文以及其他民族语文的作家申请。
(C)历史
(1) 马来西亚历史的撰写,必须要在占有大量的史料的基础上进行,观点要公平,不能从狭隘的种族思想出发,突出某一种族,而把其他种族的事迹排斥在历史圈外。
(2) 撰写马来西亚历史,必须站在以各族人民为本位的立场,结合马来西亚的历史纪实,阐述历史的真相,探寻历史发展的脉络,揭示出马来西亚社会历史的具体发展过程和流变,描绘出一个多元民族社会的形成及特征,反映出各民族的观念形态的内涵,对各族历史人物作出公正的评价,颂扬各族英雄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行为,以增加全民的自豪感,和贯彻爱国主义的教育。
(3) 马来西亚历史,是马来西亚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史,也是马来西亚的巫、华、印各族人民历史的总和,如果不研究各族人民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精神结构。以及各族人民对国家的贡献,不把这些史料写进国史里去,就不算是完整的国史。
(4) 鉴于马来西亚没有古代的历史文献,对建立完整的历史体系是一个大缺陷。我们可充份借助于东南亚邻国(包括中国和英国) 的古代资料及各国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重建马来西亚的古代史和中古史。
(5) 目前教育部编订的小学与中学历史课程,其范围及课题,过于偏重叙述马来族的历史和文化的演变,且又流于片面性和主观性,有违对马来西亚历史作全面认识的要求。
(6) 我国中小学的历史课程应适度增添华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资料,同时更具体地忠实地反映各族人民对本邦开发的贡献,共同参加独立斗争的可歌可泣的史实和建设国家所作的努力。此外,对国家或地方上有贡献的华族历史人物,应加以记述,作出正确的评价。
(7) 国家博物院和政府文物机构应一视同仁保护各州华族的重要历史文物与建筑,并搜集更多的历史文物,并给予展示。
(8) 国家博物院对各州历史古迹的报导专册,应包括华族的文物古迹介绍。
(9) 国家博物院和马来西亚历史协会的专业刊物,要多纳入有关华族历史的论文。
(10) 勿随意更改具有历史意义的华族色彩的地名与路名。
(11) 电视节目中的〈历史中的今天〉(Hari Ini Dalam Sejarah) 应同时重视华族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只要具有地方色彩和历史意义的事件就给予报导,以反映我国多元民族的历史概念。
(12) 大专学院与政府文物机构应积极鼓励学者对华族历史的研究,以平衡目前所出现的偏差现象。
(D)文学
(1) 我们认为在马来西亚这个多元种族,多元语言和多元文化暨多元宗教的国度里,如果一定要使用“国家文学”这个概念,那么它的内涵应该是:凡是本邦国民,本著爱国主义精神,形象地反映我国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鼓励国民向上向善,同心协力把国家建设得更美好的文学作品,不论是以本邦任何一族的语文或英语创作,都是我们的国家文学,既然马华文学一向是以本地社会和我国人民为其服务对象,无庸置疑,它就是我们国家文学的一环,是道道地地的马来西亚文学,它应享有国家文学的地位。
(2) 文化、青年及体育部在资助文化活动时,对国民的各种语言文学应当公平对待,不应厚此薄彼。
(3) 国家文学奖应开放予我国马来西亚各语文作家的作品,受惠者不应只限于用马来文创作的作家。如果各种语文作品一齐来进行评审会有困难的话,则不妨分设马来文学、马华文学、淡米尔文文学、英文文学……等几个类别奖项。在国家文学奖委员会中,其成员应包括各种语文的资深写作人,以便随时向政府正确地反映我国各种语言文学活动的概况与动向。
(4) 出席国内外文化或文学会议的国家代表团,其团员应有各族文化或民族语文文学的代表者,以反映我国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的特征。
(5) 语文出版局除了出版马来文学作品外,也应出版我国其他语文的创作,同时聘请专人,把我国各语文的优秀作品,翻译成国内其他通行版本,藉以促进各族文化交流,增进互相了解,这也有助于国家的团结。
(E)大众媒介
(a)电子传播方面
(1) 向电视台建议:加强各族文化交流,例如文娱表演应介绍各族文化。
(2) 实践我们一家的Machinda(巫华印)精神,电台可增设一个将巫华印三族音乐熔于一炉的节目,表现三大民族水乳交融的境界。
(3) 文青体育部举办的各种活动,如舞蹈和青年会活动,应具有多元种族色彩,亦鼓励青年参加。
(4) 广播电视的节目应兼收并蓄,容纳各族民间艺术,融合于一体。
(5) 我们是尊重并肯定国语的地位,但为了增进各族了解与亲善,大马广播电台及电视台,必须增加其他语文的播映。
(6) 政府应鼓励民间各种语文媒介的影片制作,以反映多元文化习俗及风土人情,提高国家形象及促进各族的亲善与团结,进而抵制外来文化的渗透。
(7) 华族是组成马来西亚三大成员之一,华族文化就是国家文化之一环,政府应通过电台、电视台介绍华族传统文化给友族,并以华语节目介绍友族传统文化,以促进文化交流,还有国会报导,政策实施,时事记录,也应以华语报导,以沟通政令,了解国家的发展。
(8) 建议政府,由各族组成一个“国家乐队”提供具有国际水准的大马创作歌曲,供各族人民及国际人士欣赏。
(b) 大众传播
(1) 我们非常赞成向东学习;向东学习不仅是在科技方面,其他如日韩的大众传播方面的辉煌成就也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我们要求政府放宽报章执照(K.D.N.) 的申请限制;鼓励民间出版更多及优良的报章及杂志,以提高民智,进而协助国家消除文盲,使国家更趋于进步,落实宪法中出版自由与言论自由的精神,在鼓励自我约束的言论出版自由的同时,不要再对舆论界诸多限制。
(2) 为提高大众传播的水准,政府应增建新闻学院,并予各语文报人提供更多的在职训练;使新闻作者提高他们专业的水准。除此之外,政府对本地各语文的创作或作品,应一视同仁,并予以崇高的评价与奖励,政府不妨在设立国家文学奖的同时,亦像设立新闻工作者写作奖一样,予各族写作人同样的奖励;鼓励各族人民出版好书,提高各族文化水准。
(F)戏剧
(1)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也是一种心理建设的教育工具,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行动,协助民间各族的戏剧运动,使它普遍蓬勃发展,让各民族的戏剧负起改善人生,美化人生,领导人生的神圣使命。
(2) 政府应大力把戏剧艺术推动到各族源流的学校里去,规定学校每年最低限度都要有戏剧的演出。
(3) 在各州大城市里建立现代化的理想剧场,专供各民族戏剧演出。
(4) 创设国家剧院,以负起推动各族戏剧艺术的责任,促使各族文化交流与沟通,定下训练各族爱好戏剧艺术人士的长远计划,以培养剧坛新血,并公平照顾各族编、导、演以及舞台技术的各组专门人才的福利。
(5) 创立国际戏剧陈列馆,沟通东西方文化。
(6) 举办各族戏剧欣赏会,中小学剧展,戏剧演出等等。
(7) 每年颁发演出优良奖予各族的剧作家、导演、演员以及舞台技术的各组人员,以资鼓励。
(8) 创设剧艺图书馆,舞台器材供应中心,以免税商店方式,售卖有关戏剧书刊,舞台器材。
(9) 减轻剧场租金,豁免征收演出娱乐税,简化申请演出准证手续,加速批准日期,以鼓励更多的戏剧演出。
(G)音乐
(1) 马来西亚各族人民所进行的音乐活动,都是马来西亚国家的音乐活动,政府应给予赞助和鼓励。
(2) 马来西亚各族人民创作的歌曲或乐曲,都应视为本国的音乐作品。
(3) 华乐是马来西亚华人具有其民族色彩的音乐,它在本国濡化及自然演变的过程中,已发展成为本国人民喜爱的音乐,是马来西亚音乐的一部份,不应视之为外来音乐。
(4) 在国家庆典及政府仪式,大众传播媒介方面,尽量使用各民族的音乐,包括华乐与华语歌曲,以反映国家文化是多元民族文化的特色。
(5) 政府应每年主办各族音乐节,以反映我国民族音乐多元化的特征。
(6) 设立国家音乐学院,训练更多的各族音乐员,培养更多的歌唱艺术人才与华乐人才。
(7) 鼓励本地创作,赞助本地各族音乐作品的出版,电台及电视台多给予演出机会。
(8) 设立各族音乐奖学金,赞助有才华的各族音乐员出国深造,同时设立音乐文化基金,每年举行各族音乐创作比赛,颁发优良奖予各族优秀的音乐人才。
(9) 建立一个完整的音乐体系,从小学到大学。
(10) 放宽及减化演出准证条例,包括外国艺人申请在本国演出的准证条例。
(11) 文青体育部举办常年全国音乐节,并赞助各族音乐团体的演出。
(12) 政府应组织一支具有代表性的各族歌唱或华乐队伍,以便在官方庆典及文化活动上反映我国的音乐文化。
(13) 在各语文学校课本内提供认识各族音乐乐器(包括华乐乐器)的教材。
(14) 积极推动及鼓励华校组织华乐队。
(H)舞蹈
(1) 马来西亚各族人民的舞蹈活动,都应被视为马来西亚国家的舞蹈活动。
(2) 政府应设立国家舞蹈学院,培养更多舞蹈专材。
(3) 联邦与州在庆祝重大庆典中应呈献各民族文娱表演节目,同时,专属文青体育部专业舞者中,应有专职的华籍舞蹈指导及舞蹈员。
(4) 政府应设立舞蹈创作赛,鼓励各族舞蹈工作者进行舞蹈创作。
(5) 政府应放宽表演准证条例,包括对舞狮及华族传统舞蹈在公共和私人场所的表演。应容许它自由发展。
(6) 政府应在国家(联邦) 及州级的庆典,将各民族舞蹈列为官方庆典节目之一,以反映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特色。
(I)视觉艺术(绘画、书法、雕刻、设计、手工艺、建筑)
(1) 政府应以开明与一视同仁的态度,协助推动各民族的视觉艺术的发展与交流。
(a) 政府对各民族视觉艺术创作及展出,应尽量提出各种必要的设施、资料与机会。
(b) 官方公共传播媒介应不时介绍我国各族视觉艺术,并订期举办常年全国文化节,赞助各族视觉艺术团体参加演出各族的艺术节目。
(c) 设立各族视觉艺术文献资料和研究中心,聘请各族专家进行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并把成果用各种语文励发流传。
(d) 在国内各大专学院开设各族视觉艺术课程与研究项目,开放给各族学生攻读钻研,并设立奖学金,资助有才华的各族艺术工作者出国深造。
(2) 政府应制订具体办法鼓励社团赞助各族民间视觉艺术活动。
(3) 在官办的活动中,应当有我国各族的视觉艺术节目,以反映我国多元文化的持征。因为各族的艺术有内在联系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是本著爱国精神而出发,是鼓舞国民向上向善的。
(4) 在官方建筑的设计上,华人传统建筑的特征,以及室内和庭院设计的精华部分,都必须反映出来,而在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时,含有浓厚华人传统建筑风格的特出建筑,也必须列为政府保留的历史性建筑。
(J)宗教
(a)华裔宗教方面
(1) 国家文化的建立并不能保障国民团结的产生。种族复杂的大马社会,宗教已成敏感课题,要达到国民团结的第一步骤便是要保障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与活动自由。除此之外,我们也需要鼓励各民族之间多多接触以及互相了解各族文化及宗教,这种将能帮助产生国民之间的同胞感,也将使各民族间能够谅解及容忍各族文化与宗教,在这种情形下,不但自然的文化交流能产生,它也能使我们更进一步的接近国民团结。
(2) 我们也要鼓励各民族去实行各自的宗教信仰,在华人宗教信仰方面,华人对宗教信仰的态度是相当开放及容忍的。华人的宗教信仰表明华人是热爱和平及平静的生活。其实,伊斯兰教、兴都教以及基督教都是强调和平、公平帮助穷人等世界性观念。问题是我国各民族在实行宗教信仰方面,还未能超越民族领域。我们有必要鼓励实行各民族的宗教道义,来改善民族间的接触关系,只要各民族能在宗教实行方面突破传统的民族利益领域,国民之间的同胞感,以及国民团结的精神也将自然而然的产生。
(b)华裔佛教方面
(1) 华人需要佛教力量的支持以维护其文化特征,佛教情操之养成,对于一个民族之强盛,是有密切的关系。在改革民俗之陋习,佛教可以扮演重要角色。对于仪式及习俗,佛教基本精神是要简仆、实用、肃穆,使华人社会不会浪费许多金钱与时间。
(2) 在文化水准高发展之国家里,佛教传入后必定会纳收当地本土文化,并予适中的影响,然后融合为一体,成为富有本地色彩之佛教文化。佛教的容忍性大,在佛教的教义中,容忍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多元种族,多元文化之社会中,这种涵容精神是需要大力提倡的,通过这种精神,我国的多元文化得以平衡发展,各族才能够和平共处。 佛教是注重实用和简朴的,这和我国马来西亚所提倡的撙节运动答合的,是值得 提倡。而华人的优良传统生活也是以克俭为美德,这与佛教的态度是相同的。 佛教是一个有体系的高尚宗教,有高尚的道德观念,有平实与深奥的教理,有活泼与庄严的生命,因此其文化是非常丰富;这些既能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也能培养人民正确的道德观念,而实现和平安乐的社会。
(3) 佛教在我国国家文化和马华文化之塑造中,所扮演之角色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同时其价值也是肯定的。
(4) 宗教是各民族文化的灵魂,这是我们在研究一个民族文化时所不可忽略的课题。每个民族必有其精神信仰─宗教。马华文化中的宗教主流即是佛教。
(5) 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建议:-
(A)教育部
(1) 在学校与学院之课程内,有关宗教(Ugama) 或(Agama) 这一个名词,不应当只用来代表伊斯兰教而已,它应保留字典上的意义并指代表所有宗教。
(2) 在学校实行道德教育时,所有学生都应学习各种宗教之基本教义。向学生所灌输之道德价值亦应为各种宗教所共有者。
(3) 所有其他宗教之文明与文化应与伊斯兰教文明,同时在高等学府内教导。
(4) 各宗教研究会应鼓励及允许在所有中学内成立。
(B) 文化青年体育部
(1) 文化青年体育部提供于青年之宗教训练应推广而包括其他宗教。文青体育部应为其他宗教青年设立训练课程。
(2) 文化青年体育部应该给予所有宗教青年团体财政协助。 (3) 国家文化之形成应当包括国内现有各种宗教之文化因素。
(C) 新闻部
(1) 马来西亚广播电台应播放或播映更多庆祝伊斯兰教以外之其他宗教节日之节目。
(2) 有关伊斯兰教之外其他宗教之讲座应在全国与区域性之节目中播放,这能使到各宗教信徒能够互相了解各宗教之教义。
(D) 内政部
(1) 基于我国宪法上所规定之宗教信仰自由,有关国外宣教士之入境限制必须放宽。
(E) 首相署
(1) 建议中之道德法令将会侵犯个人在自由社会中的主权。政府应该协助我国所有宗教团体,通过它们多方面之活动而提供道德训练与咨询,从而为它们的信徒建立更有效的道德观念,而非企图以立法来强求道德行为。
(2) 以通过立法之方式来控制我国某部份人口之道德行为的做法,并不一定能为其他部份人民所接受,甚至会引起混乱及恶感。因此政府较明智的做法是保持现状。
(K)中医中药
(1) 接纳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本身是一种优良的文化,它在马来西亚的历史既如此长久,对本国各民族健康生活又有密切的关系,我国政府应将其纳入我国文化的主流,更参与西药与本国伊斯兰教医药互相结合,融合而成我国的医药文化,可以与欧美医学互相媲美。
(2) 承认中医师地位。全国中医师每日诊治万名以上的病人,与西医师同样负起各民族中卫生保健的责任。 政府应当承认其合法地位,既可以激发中医师向上求进步的精神又可以使其更加审慎负责执行其业务,这是对于民众健康非常有利之事。政府可以订定中医师学业与道德之标准,举行考试或检验以审查中医师之资格。
(3) 发展中医中药,现今各国医药专家纷纷加入研究中医中药之行列,以期发掘中医中药宝藏之时,而我国病人又日有万名求诊于中医药之门,政府对此何能漠然无动于衷,采取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若能开办中医药之研究院,及在政府医院中加设中医门诊及留医床位,积极研究以发展中医中药,实是我国万千病黎之庆!
(4) 设立专门机构以鉴定中药含毒问题。往往一种毒药正是一种良药,其关健在于服食的份量。若是在限量之下,其药中的毒素成份仅是以治病而不致使人中毒,但却是治病的良药。反之若过量服食则有害。要正确地断定一种药物是否有使人中毒,应视察将该种药物或丸散按照份量服食之后,其中所含之毒素是否会被吸收,及吸收之后是否会使人中毒而定,不可仅凭化验出含毒超过规定之份量,即认为是毒药,而下令将其禁止。故此政府应设立专门机构,对此详加研究,以便鉴定。
(5) 栽培及提炼本地生草药。中药大部份取自植物,马来西亚出产之热带植物药材亦有输入中国而成为中药的一部份,如胡椒、华澄茄、华拨、槟榔等。除此之外,中国所出产之药材,有些本地亦有出产,而本地出产之生草药百余种亦为中国中医界采用。故政府及医药机构应注意研究本地生草药,一方面大量栽种,一方面提炼其有效成份。证实其治疗作用,以代替入口药品,如此可逐渐使中医药马来西亚化。
(6) 我国首相提倡马来西亚向东学习,日、韩两国对中医药甚为重视,亦是我国应学习的一端。日本汉学(日、韩两国皆称中医学为汉学) 甚为发达。韩国则在其著名大学庆熙大学设立汉医科大学及汉方医院,汉医科大学有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的颁发。若我国政府能向日、韩看齐与学习,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则是我病黎之福。
注:此份“国家文化备忘录” 于1983年3月28日向文青体育部提呈(2010年9月10日修正)
Introduction
Culture is the soul of a race or community. As an independent and sovereign country, Malaysia needs to actively develop a national culture acceptable to all its people. Culture is also the sum total of human life. Like a mirror, it reflects the lifestyle of a commun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activities in the various fields of endeavour. Thus, in the context of a multi-racial, multi-cultural and multi-religious Malaysia, only a national culture evolved and shaped from the diverse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the various communities and reflecting their lifestyles, and the mult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our nation can be accepted, appreciated and cherished by all its people. And only a national culture moulded in such a way can be effective in building genuine national unity, in promoting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form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culture in the right direction.
Our basic concept and fundamental stand
Malaysia is a multi-racial, multi-cultural and multi-religious nation. It is a reality and a fact recognized by the guiding spirit of our Constitution and Rukun Negara, the compass of our nation building. Since Malaysia comprises peoples of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origin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national culture, if it is to be accepted and practised by all its people that make up Malaysia, must fully embrace and reflect the diverse mult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our nation. This is our basic concept and fundamental stand that we hold fast to. With the acceptance of this basic
concept and fundamental stand, it would not be difficult to explore the ways and means of achieving our goal of making our national culture reflective of the different ele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ur multi-cultural nation.
The human history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ny culture is a continued process, impacted by external influences through interacting with the outside world. No culture can absolutely claim to be 100 percent pure in substance and in form at any one time. Even the culture of our regional indigenous people is of no exception. In Malaysia, even though the different cultures of our people have their own origins and backgrounds, they have gained acceptance, respect and are being practised by Malaysians of different communities. And after a long period of development and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cultures, they have assumed heavy Malaysian flavour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y are unique in form and substanc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ir origins. They have become the local culture. An obvious case is the Malaysia Chinese culture which is now rooted in Malaysia and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Chinese culture in their original form or of their Chinese ancestors. Therefore we must make it clear that the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is genuinely a local culture. It is not the culture of the immigrants and should never be regarded and treated as such. It should be accepted as part of the core of our national cultur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accepted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r national culture.
As mentioned above, since ours is a multi-racial, multi-cultural and multi-religious nation, the multi-faceted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reflected in the national culture that we are to nurture and develop. We also want to make it clear that since the cultures of the various communities, including that of the Malaysian Chinese, have been accepted, respected and practised, they are indigenous cultures in substance and in form and should be accepted as part of our national core culture. Their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r national culture.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and moulding of national culture should never be enforced by legislation or decree. It can never be achieved according to a formula based on certain subjective desires. Its development should follow a natural process. Even more so, the development and moulding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should follow a natural process. Based on this principle, the question is how shall we mould and develop our national culture that can fully reflect the multi-faceted characteristics of our nation? The moulding and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culture is an arduous task. Which way shall we choose? This is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We maintain that our only choice is through blending and not assimilation in any form. While harmonious blending will bring about unity, co-operation and harmony, assimilation will lead to disunity, frictions and resentment. Thus, it is obvious to see which is the right path to take.
Cultural blending means taking the best from all the communities, including the Malaysian Chinese, and blending them into our national cultur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mutual respect and acceptance. We should embrace what is common among us rather than our differences to form the foundation of our national culture.
Breaking Down Cultural Compartmentalisation
History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without yesterday, we would not have today or tomorrow. Thus when we explore the issue of our national culture, we should consider the colonial policie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in the past. Because of the colonial “divide and rule” policy, our people have been divided. Politically, instead of being united, we were disunited, mutually suspicious and even undermining each other. We were even being deprived of our basic human rights.
Economically, the exploitation of our resources was mainly to serve our colonial master. The income disparity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s was great; besides being employed in government departments, most Malays worked in the farms while the Indians were largely engaged in estates and the Chinese in small businesses. This has created a artificial and strange phenomenon whereby employment or economic activity had been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racial line. In education, the main objective was to churn out clerical workers to serve the colonial administration. Vernacular education was neglected and left to survive on its own wits. In terms of culture, the policy was to allow separate development or even deliberately promoted compartmentalization.
Since our Independence, our elected Government has taken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amend or correct the colonial legacy. For example, in politics, we have instituted parliamentary democracy whereby each citizen is given the voting right in order to achieve a democratic and united nation; in education, we safeguard mother-tongue education while Bahasa Kebangsaan is being used as a tool of unity; we have embarked on the eradication of illiteracy and democrat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in economics, we have implemented the New Economic Policy to restructure our socio-economy; eradicate poverty irrespective of race, and overcome the racial divide in economic activities.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has taken steps to correct the distorted development in the political, socio-economic,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ields, it is unfortunate that after a quarter century of Independence, cultural compartmentalization continues to exist even today when the culture of each community continues to develop in its separate way without any interactions among them. This is no different from the colonial days. The only difference is that only mono-culture is now preferred and on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of a particular community has been focused on and nurtured, and not those of other communities. This could be observed from the TV and radio broadcasts, cultural performances of official celebrations as well as activities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Youth and Sports. Such bias is obvious.
Of course, we realize that the culture of a nation or community cannot be made in an instant. There is a very appropriate Malay proverb “Tak kenal maka tak cinta” which explains that we have to know each other first in order to be in love. In this case, knowing leads to understanding and as such prevents misunderstanding. It is only on the basis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that we can achieve a convergence of the cultures of different communities and a national culture born of an interac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 will definitely reflect the mult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our nation and will be appreciated and accepted by all its people.
The National Cultural Convention and Its Three Principles
When the National Cultural Convention was held at Universiti Malaya in 1971, our former prime minister the late Tun Abdul Razak made a very significant statement when he said the formation and colour of the culture of a community must go through the trial of time and selection by society. He said the results can only be seen after a few generations.
Unfortunately, the three principles adopted by the convention on the moulding of our national culture deviated from what had been stressed by Tun Abdul Razak that it must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reality of a multi-cultural nation.
The three principles are: (1) the Malaysian national culture must be based on the culture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as it core; (2) elements from other cultures considered suitable or appropriate can be accepted as part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3) Islam will form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Although the convention was organized by the Government, only Malay representatives were invited and there was no participation from any other communities, especially their cultural organizations.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the three principles adopted by the convention only reflected the consensus of one particular community and not that of all the communities in Malaysia. It deviated from the principle of fair consultation among all races.
If we agreed to the three principles and allowed the authorities to continue their implementation, it is tantamount to rejecting our fundamental view point and the fact that Malaysia is a multi-racial, multi-cultural and multi-religious nation. Not only that, it severely destroys the spirit of our Constitution and our very foundation of nation building. As such, we cannot claim to respect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spirit of the Constitution on the one hand and on the other, follow a cultural policy that destroys the very spirit of the Constitution.
Taking The Very Best Of All Cultures As The Core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 spirit of the Constitution, we insist that the national culture take the very best of the cultures of all communities as its core. Our acting Minister of Culture, Youth and Sports (Tun) Abdullah Badawi stated recently that “We don’t want to see extreme racial polarization over the dispute of national culture.” We subscribe to that and indeed, it is the very tendency that we have been worrying about because based on the series of measures taken over the last 10 years, we are certain that i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ree principles was to continue, they would be the cause of racial polarization.
From our observation of the various measures taken by government authorities on cultural issues, it could be deduced that the three principles were to provide the basis of argument for the formulation of a Malay culture, as based on the second principle, the Malay culture will form the core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while accepting those elements considered “suitable” or “appropriate” to be part of it. In other words, non-Malay culture, including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would be accepted basically as decorative items. What is “suitable” and who is to decide their “suitability”? No clear-cut definition has been offered by the government authorities.
Furthermore, while str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Malay and Islamic culture, the three principles rejected the important role played by the cultures and religions of the non-Malays. As such, they deviated from the principle of fair and equal treatment to be accorded to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all communities.
In summing up, we maintain that for the sake of national unity and the future of our nation, the three principles cannot be accepted without amendments.
Since non-Malay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Chinese organizations, had not been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National Culture Convention in 1971 and no official invitation was offered to these organizations to submit their views after their adoption, the fact that Chinese cultural organizations did not voice their opposition cannot be taken as acceptance to the three principles.
The government authorities have announced that they would review the progres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ree principles. We welcome the revision but we maintain that, based on the above arguments,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review not the progress of their implementation but to see whether the three principles can be accepted by all communities.
Actively Promotion Of Cultural Interactions Of All Communities
We should be actively engaged in encouraging, promoting and increasing cultural interactions of all communities. We cannot remain passive as we would want the full participation of all community groups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s in this initiative. We should do it seriously and systematically and not half-heartedly to achieve our goal. On the government side, especially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Youth and Sports, the National Unity Bureau, the broadcasting division and other related departments must be given the task to plan, liaise and guide, and provide moral and material support in this initiative. Only through such active interactions we can select and pick the best from all the cultures so tha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ur national culture can absorb and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a multi-racial, multi-cultural society. The national culture developed through such a process would certainly be able to reflect in form and substance the mult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our nation. And it would certainly be more colourful, more vibrant and more sustainable to stand the test of time.
Conclusion
In summary, the national culture born of an interaction of the cultures of all communities would fully reflect their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would be accepted, appreciated and cherished by all communities and stand the test of time.
We must hold fast to the three principles which form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culture.
1. We must recognize and accept the fact that Malaysia is a multi-racial, multi-religious and multi-cultural nation. The national culture that we are to develop should accept the cultures of all communities as its core and only then can it reflect fully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 of our nation and of our multi-cultural society.
2. Our cultures have their origins and tradition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However, through history and interactions and the process of history over a long period, the cultures of different communities have taken on distinct colours and flavours. They have evolved and changed from their original form and therefore, should be regarded as indigenous cultures and should be free to develop. The Government should adopt a liberal cultural policy in order to enable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s of all communities to make them even richer and more colourful. Such an approach not only recognizes the reality of our multi-faceted society but also reflects the mult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Malaysia.
3. We should actively encourage and promote effective interactions among different cultures to absorb their best elements to ensure that the national culture developed in such a process would be able to reflect our mult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ppendage: Our Appeal and Suggestions
A. Education and Culture:
1. Malaysia is a multi-racial, multi-cultural and multi-religious nation. We must recognize this reality so that we can accept our different cultural origins and different lifestyles. This is our uniqueness and our strengths.
2. We must adopt an open and liberal cultural and education policy so that through cultural interactions, focusing on commonalities rather than differences, can we develop a common value system that we can share. This would give the right direction to people of different communities and would naturally lead them on the path of national unity.
3. We are against using artificial design or legislation, or using rigid rules and regulations to stone-cast the contents and elements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using enforcement to achieve our goal. A national culture artificially crafted by a small group of people,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principle of natural evolution and not be acceptable by all the people.
4. Since our Constitution, Education Act and Rukun Negara provide clear stipulations to protect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education and language of all the communities, government officials of relevant departments must be serious and fair in implementing their policies in order to avoid any deviations. This is to ensure that the culture and education of all the communities would continue to progress; that the cultural interaction of the various communities w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people would work in an environment of goodwill towards creating a more comprehensive new Malaysian culture.
5. To create a healthy education concept to enable ou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at by nurturing talents under our education system would benefit the whole population and not a particular community or a class of people.
6. To create a healthy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so to avoid any interruption in the supply of teaching staff. This would prevent the recurrence of the shortage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7. To rectify the government scholarship award system which is based largely on racial consideration as a criteria. This is because under this system, poor but high scorers of other communities have been deprived of the opportunity of furthering their studies. This has not only resulted in a loss of talents to the nation but also deviated from the principle of Rukun Negara in creating a fair and equal society.
8. Since the syllabus of private schools conform fully to the standard laid down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y share the same objectives as national schools in raising the education standard of our people and in creating talents, the Government should accept them as part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because of their valuable contributions to society.
9.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Youth and Sports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Consultative Bureau must have adequate Chinese representation and these representatives must be selected from Chinese organizations with credible representation, be knowledgeable and competent.
10. Special committees should be set up in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Youth and Sports at the federal and state levels to promote Chinese affairs.
11. To ensure tha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ficials do not deviate from government cultural and education policies in their implementation. The recent incidents in Penang in which Chinese songs were banned from the annual school music festival and another incident in which students of teacher training colleges were banned from setting up Chinese literature societies should not recur.
B. Language
1. According to the 1970 census, there are at least 32 different races and languages in our country. We must recognize the multi-racial and multi-lingua characteristic of our society as a reality and that all communities have the right to use and learn their mother tongue.
2. We agree that Bahasa Kebangsaan be used as a tool of communication, however, among the speech communities, the right to use and learn their mother tongue should be safeguarded.
3.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hould train enough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recurrence of shortage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staff.
4. Even though Chinese students were given the opportunities to study their mother tongue, it is far from ideal at the implementation stage because the POL classes were conducted outside the main teaching hours.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nclude all POL classes within school hours.
5. In a multi-racial and a multi-lingual country,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and research on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to undertake the translation of documents and literatu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set up a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institution and offer to all communities as well as foreigners residing in Malaysia the following services:
(a) The teaching of Bahasa Kebangsaan, English, Chinese, the dialects and languages of all races in Malaysia, Japanese, Thai, Korean, French, Vietnamese and Russian.
(b) Translation of government and private documents,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c) Provision of translation services for publishers, academicians and individuals.
6. RTM should give equal treatment to the languages of all communities and that the contents of its programmes should reflect the mult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ll communities.
7. The National Laureate Award should accept applications from Chinese language authors as well as those of other communities.
1. 前言
1.1 民族文化建設的動力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每一個民族都有發揚民族文化的意願。我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榮譽感和使命感擁有共同的意識。對于國家原則的愛國情操,以及“自由享用”自己民族文化,我們也擁有共同的认識。 有了共同意願,共同意識和共同認識,民族才有團結的基礎,才有建設文化的動力。
1.2 民族文化的法律基礎 民族文化建設有三個法理基礎,即“馬來西亞聯合邦憲法”、“國家原則”、“聯合國人權宣言”。 前兩個是國家層次,另一個是國際層次的法理文件。憲法是國家立法之本,每個公民享有憲法賦予的發展文化權利。“國家原則”誓言“確保國內丰富和不同的文化傳統,獲得發展和寬大的對待”。“聯合國人權宣言”確認文化權利是人類的基本權利之一。這3項重要法理文件都保障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學習和發揚。
1.3 我國多元社會民族文化建設的前提 我國在政治上奉行君主立憲的國會民主制,通過自由民主選舉選出 代議士組織政府;在教育上,馬來語是國語,而各民族的母語獲得教育都學習的保障。步入 90年代,母語教育自由發展的空間已進一步擴大;在宗教上,伊斯兰教雖是國教,但其他各民族都擁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對各不同宗教信仰,各族人民持尊重與包容的態度;在文化藝術方面,各民族文化藝術在民間可自由發展,不受干預。 從我國政治上、教育上、宗教上、文化藝術上等各方面情況來看,民族文化的存在與發展是這個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社會的一個不容否定的客觀事實,這也是我國多元社會民族文化建設的前提。
1.4 進行思想興革提昇民族文化素質 馬來西亞華族文化建設的環境,從宏觀角度來看是樂觀的。這里既有民主、有法治,又有宗教信仰自由、文化藝術活動自由,而且多 元文化的特點也受到肯定。雖然我國尚有敏感的“煽動法令”,目前華族文教領域的發展,也仍然面對一些限制和約束,未能令人完全滿意,然而,整個社會的環境與氣氛,還是有利于馬来西亚華人文化的建設。 這數百年來,我國從農業社會,發展到工商業社會,如今更邁向 2020 年宏願的高科技時代,農業社會的意識已逐漸消失,工業社會的意識也已獲得充份發展,這種變化對人們的心態影響重大,而高科技時代的來臨,更對人們的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向產生直接的沖擊。 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在不斷調整中向前發展的,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勢必對文化的發展與變革,帶來重大的影響。 面對時代變遷的挑戰,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華總)聯合馬華公會、马来西亚中華工商聯合會,共同發起聯辦“马来西亚華人思想興革大會”,針對馬来西亚華人文化方面,提出興革的呼吁,為提昇華族文化的素質進行群策群力的努力。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受委託針對華族的文化部份,進行討論并提呈書面意見,以作為華族在新形勢下展開文化興革的理論依據和行動綱領。
2. 對馬來西亞華族文化的基本認識
2.1 文化的定義 文化是人類群体生活的綜合總体,也即是人類社會從原始到文明努力所得的成績,表現于各方面(包括科學、藝術、宗教、道德、法律、風俗、習慣等)的綜合体。 產生于人類社會生活的文化,大致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從狹義來說,文化是指對自己進行修養、教育和提昇,以成為有教養的人。從廣義來說,文化是指人類在優化自然、社會和自我的活 動中,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也即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創造或形成的一切成果。
2.2 馬華文化的定義 數百年前,我們的祖先便已踏足馬來西亞這塊土地上,在這里勞動、生息、繁衍。邁入19世紀之后,他們又進而有意識地通過興辦 教育來傳承與發揚自己固有的文化,即中華文化。這個源自中國本 土的中華文化,在馬來亞以及后來的馬來西亞不同的環境和生活條件下,受了西方文化和大馬其它各族文化的影響和涵化之后,逐漸形成的具有本地色彩的“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簡稱“馬華文化”)。更貼切地說,馬華文化即是中華文化傳播到馬來西亞本土后扎根在馬來西亞,并在馬來西亞的客觀環境和生活條件下經歷調整與涵化歷程之后發展起來的華族文化。因此,“馬華文化”是馬來西亞華裔人民的文化。它是馬來西亞華裔公民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為適應馬來西亞的環境,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經過繼承、揚棄、改造的歷程之后產生的精神與物質成果。
2.3 馬華文化的定位 由于同樣是淵源于中華文化,馬華文化和其他發展于世界各國的華族文化有其共同之處,這些華族文化彼此之間以及與中華文化可以相互交流和互動,以產生積極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在多元文化的馬來西亞,不論當前的政府文化政策如何界定馬華文化,從文化發展的史實和華裔公民的生活方式這個客觀事實來看,馬華文化肯定 是馬來西亞國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由于各民族都享有維護及發展本族文化的基本權利,相信在人類文化相互影響及融合的大趨勢下,馬華文化必具有其廣闊的發展空間。
2.4 馬華文化的基礎 馬華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土壤,便是人口有5百多萬的華社賴以生息繁衍的馬來西亞。華社除了參與國家的整体建設外,還通過政府設立並協助維持的1千2百多所華文小學、華社建立的60所華文獨立中學、南方學院及新紀元學院等高等學府(包括早期的南洋大學),造就了一個通曉多種語文且充份掌握華語、華文的社群。這些教育機構,再加上有教導華文的上千間幼兒園和上百間改制國中與普通國中、馬來亞大學中文系、博特拉大學中文组、体現華人文化內涵的私立院校、拉曼學院、以及華文報章雜志、5千多個華人社團和數以萬計的留華(包括留台)大專校友、華資中小型企業 、商業機構等,構成了承傳華人文化的社會基層組織,這也是馬華文化札根與奠基之所在。
2.5 建設馬華文化的意義 文化本身是一個生命体,它必須有能力自我調適與更新,以迎接不同時代、不同環境的挑戰。一旦它無法回應這些挑戰時,這意味着它已因百病叢生而停滯不前。文化的活力源于其成員的反省、思考、批判和創造能力,以及一些不可或缺的心理素質,如認同感、勇氣和毅力。 文化的成長体現在人的總体生活內涵的不斷豐富與生活實踐能力的不斷提升。它不但意味文化建設中的硬体和軟体不斷地獲得改善和增強,而且也意味着外在于人的生活環境大幅度的獲得改良,不僅教育建設更為完善、經濟制度更為公平,而且政治建制也更能保障人民的權益。這種情況致使社會上各類人才不斷地湧現,這些人才 將針對人們總体的生活(包括經濟、政治、宗教等的生活)進行省思,并發揮才智來推動社會、國家的發展。此外,大量優秀的藝術品、文學作品及思想結晶也隨着產生,使人的生活變得更為優雅、富足與高貴。這就是文化成長的真正意義。馬華文化應站在這樣的高度來探索它的發展路向。
2.6 建設馬華文化的路向 我國文化的建設,可通過貫徹下列4項原則來進行,即﹕
(Ⅰ)我國各族文化的優秀因素是建設國家文化的基礎;
(Ⅱ)科學、民主、法治精神與愛國主義思想,是建立共同文化價值觀的指導思想;
(Ⅲ)共同文化價值觀應通過多元民族形式來表現;
(Ⅳ)國家文化應基于民族平等原則和通過民主協商來建立。
根據這樣的原則,國家文化應是絢麗多彩、統一而又多樣化的文化。“統一”,指的是共同的價值觀和本地色彩。“多樣化”,指的是多元的、各具特色的民族形式。共同價值觀的內容,必須通過個別民族的特有形式來表現,但這并不排除以各族綜合形式表現的可能性,也不排斥吸收外來的有用形式的必要性。 根據同樣的原則,各民族的文化、教育、語言、宗教信仰等發展權利必須受到應有的尊重和保障,藉以達到各民族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的目標。 因此,國家文化的建設,必須在充份發揚各族文化的優秀成分和充分發展各族文化特征的基礎上來達成,絕不能以犧牲任何一族的文化特征為代價。在國家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各族社群都必須對本族的傳統文化加以批判的繼承去蕪存菁,同時促進和國內其他友族文化的交流,并且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來建立共同文化價值觀和增進各民族的共同點。這正是建設和發展馬華文化的路向。
2.7 擴大馬華文化的內涵 在建設馬華文化過程中,華社應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傳統文化,進行去蕪存菁及創造性轉化的工作,以開創新的模式,使之適應于現 代化的歷史潮流。華社在深化對本族文化認識與發掘精神資源的同時,也需要研究和擬訂文化的發展策略,以融匯我國其他民族文化及外來文化的優秀因素,力求不斷的豐富自己文化的內涵與提升自己文化的素質 。 同時,華社可通過教育、交流等方式,使更多友族認識和了解馬華文化,如鼓勵馬來人和印度人學華文,或在華校讀書,而華社也應 以開放的態度和寬大的胸懷汲取馬來族和印度族文化的優秀成分,并設法促使各類型教科書注入華族的優良價值觀,並介紹現代高科技的生活方式,藉以擴大馬華文化的內涵,進而建立各族在文化上的共識。
3. 對馬來西亞華族特徵的認识
3.1 民族的文化特點 每一個民族,都有表現於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共同心理素質是一個民族的社會經濟、歷史傳統、生活方式的特點在該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它通過本民族的語言、文學藝術、生活習俗、宗教 信仰以及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鄉土的眷戀,表現出自己的愛好、興趣、能力、氣質、性格、情操、審美觀和民族意識與自豪感。這些都是構成該民族在共同心理素質上的特征。
3.2 華族的特征 華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特征,至少有下列數項﹕
(Ⅰ)堅韌不拔。華族在歷史上的表現,是具有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性格,是有志氣、有作為、對人類文明作出重要貢獻的一個民族。華族的勇敢、堅毅的開拓創業精神,也是堅韌不拔性格的具体表現 。
(Ⅱ)兼收並蓄。如在思想上、倫理、哲學、宗教、人生價值觀念等方面,華族固以儒、道為主,但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本是互相對立的宗教文化思想,卻能互為影響 ,互相吸收,外來的佛教教義也與儒、道之間有一定程度上的揉合,加上西方文化與宗教的滲透與互為補充,使華族社會的倫理、哲學、宗教思想,並不趨向極端化,而有利於各取所長,減少宗教衝突,從而達致情理兼顧,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的局面,形成華族一個多因素或多層次的文化体系。
(Ⅲ)中庸之道。較多表現在心理狀態、行為特點,特別是待人接物、處世態度。這是以儒家思想為根基的不偏不倚,取法乎中的人生處世哲學,主張遇事講究適度,要求行不逾矩、自我克制。避免過激,力求溫和與穩定。
(Ⅳ)小康思想。這是由於過去封建社會與小商經濟為主而產生的心理狀態,重視勤奮、節儉、實際,講實惠,重效率、積累和擴大再生產,這是小農經濟、小型家庭手工業及其生產方式的產物。具有知足為樂的保守傾向,也具有守常的傾向;重視既得利益,面對挫折以能忍自安。
(Ⅴ)內向含蓄。華族是內向性較為明顯的一個民族,它渾厚、質樸而重感情,性格比較含蓄,藏於內而少形於外。有人形容這種含蓄為東方人的性格,一個重實際的民族。這一特點,形成華族在抒發感情上具有自已的特定方式,如在藝術的表現手法,重含蓄美,地方戲劇所用的道具與舞台動作的虛實結合,愛情故事也以含蓄為美。這種內向含蓄的性格也帶來了忍耐、重實際的行為。
(Ⅵ)閉關自封。華族在馬来西亚居住雖然分散, 却善於適應多民族雜居的環境,能在鄉區自成村落,在村鎮自成街道,在住宅區自成結社,保持民族特點,反映了對民族關係的敏感和戒備心理;虽存有一定的封闭性,相對的這也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凝聚力量。
(Ⅶ)正義理念。具有浩然正氣的精神,壯美的追求,有殺身成仁取義的思想概念,如荊軻刺秦王等反抗殘暴自我犧牲的壯舉,抗日烈士的行為亦是反侵略反逼害的反應。
(Ⅷ)此外,華族的共同心理因素,也不可避免存有一些消極的思想,如因循、保守、矜持、自大、個人崇拜等,以及面對西方文明帶來的對傳統道德衝擊和未來高科技發展帶來的對傳統價值觀的衝擊等。
(Ⅸ)總的來說,華族的傳統價值觀,在某些性格特征方面,較其他族群稍為堅固。
4. 馬華文化思想興革的建議
4.1 發揚華人思想的優良特征
(Ⅰ)善用兩極思維 華人思想哲學可歸結為道家、儒家、佛學三大系,三系哲學雖有一定的差異,但在思維特色上卻共同体現東方特有的道論思維。“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周易系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可知萬事萬物皆是由陰與陽和合而生成的。 西方現代最新科學認識的發展,如現代物理學的“量子理論”、“相對論”、“互補原理”、“測不准原理”及“基本對稱性”等學說,均已突破了以往經典物理學慣有的單極思維模式,而轉向東方式的兩極思維,如現代物理學家海森堡所說“東方傳統中的哲學思想與量子力學的哲學本質之間有某種確定的聯系”,西方知識界出現“求道熱”、“老子熱”、“周易熱”;這些現象正說明東方思維反映宇宙本質的深刻與精辟性,已愈來愈為現代科學所証實。 在道論思維的中華文化思想体系中,儒家提出“用其中執其兩端”的中庸之道,可說是人類思想的最高境界,它強調“中”、“和”,《禮記》中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要求人“允執厥中”通過“執中”把人的感情欲望、思想行為控制在一定道德範圍之內,使之發揮得恰到好處,即不過也無不及。在中華民族的數千年的實踐中,“和平”,“包容”的民族特性,已成為華人的精粹文化。 西方早期伯拉圖、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所倡導的“理性文化”和現代叔本華、尼采等所提出的唯意志主義哲學而形成的“感性文化”都各走極端,今天西方的物質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偏極發展,已造成人類的動亂和不安,西方知識界包括70餘位諾貝爾得獎者曾于1988年在巴黎召開過一次“人類要如何進入21世紀”的會議,其結論是退后2千5百年向孔子學習,儒家思想的文化精髓,中庸之道若能大力振興,將能消弭人類的暴戾,世界才能和平共存。 因此,發揚華人思想的優良特征,應以中庸之道為核心。
(Ⅱ)加強灌輸傳統倫理道德價值思想 傳統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等價值觀,是華族文化的特點和優點,應獲得振興與繼續發揚。 如以“仁”為人生的最高價值,“仁者不憂”、“重義輕利”、“崇古敬老”、“尊祖重本”等,都是人們傳統價值行為的標准或做人的理想境界。
(Ⅲ)繼續發揮地緣、血緣、學緣與業緣的特征 地緣、血緣、學緣與業緣的社團,在華人社會歷史上的發展,盤根聯節,互相關連,有其利和弊的現象出現。這些團体,大致上都能做到聯絡鄉誼、促進團結的作用,有些團体也扮演了他們四時祭祀、憐孤恤老的角色,在過去的時代,這些團体已盡了它的使命,雖然有方言的隔離,幫派的對峙是分散凝聚力的弊端,但還是利大于弊,對社會仍然貢獻良多,有利于華社的團結。 華團在社會公益、慈善、教育、文化事業振興工作,有不可抹煞的功勞,應繼續秉承這些任務,消除內斗、擴大貢獻範圍、注入更多新血,增強凝聚力。
4.2 繼續加強重視教育的特性 我國華族的教育問題,是錯綜復雜的。可是,教育是偉大事業,是建國工作,華族是本邦公民,自應繼續參與。 因此,除了繼續重視華人教育的發展,支持華文學校,協助學前母語教育,致力爭取改善和提高華校教學水准,確保華小保持其本質,確保擁有足夠和高素質的華文師資;特別是華小教師絕大部份來自國民中學或國民型中學的畢業生,為確保師資水准,必須加強爭取這些中學將華文列為正課,並致力爭取更多華人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4.3 加強各民族文化交流 进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須在“我族文化中心主義”的淡化、以及“存異求同、共存共榮”的諒解情況下進行。 華社可致力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彼此了解,互相尊敬、互相容忍,只有這樣,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才會與日俱增,隨時代的變遷而茁壯和鞏固。 各民族之間任何形式的極端主義、種族主義,將會阻撓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並破壞融合的理想目標。
4.4 思想興革應注意的事項 我們建議,華社在文化方面的思想興革,應注意下列各項﹕
(Ⅰ)發揚民主精神 選賢與能是民主文化普及的表現。華團選舉領導人,應以選賢與能為取捨的准則。狹隘的幫派思想,窩里斗的做法,將繼續分裂華人社會,是華人大團結的絆腳石,足以危害華人在我國的前途。
(Ⅱ)發揚尊師重道文化 教育是民族文化承傳工作,是社會國家繁榮進步的基礎。在教育領域里,我們力求提高教師的素質,改善教師的待遇和學校的環境,鼓勵更多青年投入教育事業。在經費方面,除了要求政府當局資助外,華社也應該自動自發,設立教育基金資助尊師重道的發揚,肯定教師的貢獻。
(Ⅲ)推廣回饋社會文化 鼓勵企業界人士回饋社會,設立各種文化教育基金,培養更多學有專長的人材,為社會國家服務,造福人群。
(Ⅳ)發揚團隊精神 在社團選舉中,常有這種現象﹕勝者盛氣凌人,排斥異己;敗者採取抵制,不合作的行動,把選舉時的斗爭持續到社團的日常操作上,造成社團內部的不和,影響會務的進展。 華團可在履行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精神下處理社團事務。任何意見應得到尊重和討論。一旦經過表決,少數須服從多數,以減少不和的局面,發揮合作精神。
(Ⅴ)發揚褒揚文化 社會工作者在文化、教育、經濟、宗教各領域的貢獻,應該得到華人社會的認同,並採取尊重和適當褒揚的做法,這樣才能鼓勵更多社會人士參與社會工作,確保我國的社會朝向健康的大道發展。
(Ⅵ)發揚博愛文化 華社應該發揚博愛的文化,弘揚佛教的慈悲、伊斯兰教的寬恕、基督教的博愛、孔孟學說的仁愛。同時,也應注重向年輕一代灌輸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華人在日常生活里應該發揮高尚的品德、正義的行為,提倡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的美德,使馬來西亞成為充滿溫馨與愛心的社會。
(Ⅶ)消除沉迷賭博惡習 華人社會流行的口頭禪是“人無橫財不富,馬無野草不肥”。它使華人產生取巧僥倖的心理,沉迷于僥倖致富的幻想。因此,賭博自然而然 的成為華人普遍的嗜好。如果天天沉迷在賭博場中,把賭博視為職業或賺錢途逕,對民族、社會和國家沒有益處,浪費寶貴人生。
(Ⅷ)提倡中藥和西藥相輔相成 中藥和西藥治病的效果,各有其可取之處。中醫中藥在針灸、指壓和按摩的成就,有其獨到之處。同時,民間中藥的許多祖傳秘方,對某些病症確有藥到病除的效果。根據科學的分析,一些被西醫視為絕症的病症,經過採用中藥和西醫互相配合醫治,已有治愈的例子。因此,我們提倡和鼓勵中西合壁,以期發揮更好的療效,有助于國民健康成長,延年益壽。
(Ⅸ)提倡守時運動 華人一向缺乏時間觀念,應該提倡守時運動。時間是寶貴的。常言道“一寸光陰,一寸金”,在今天資訊高度发达的時代,時間更加寶貴,一分一秒都應好好的利用。
(Ⅹ)提倡節約 華人是好客、好飲、好食的民族,喜愛舖張,講求派頭,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浪費。華社應該提倡節約運動,一切的婚喪儀式與慶典喜宴務求適量,從簡為宜,不可過度舖張和浪費。 (XI)抵制色情 有些彩色畫報、書刊、錄影帶、小電影、內容充滿黃色毒素,危害意志薄弱的年輕人。對于這一類含有不良意識的書刊與影片,華社應加以抵制。
(XII)建立書香社會 為提高閱讀風氣,可從家庭、學校、社會着手,創立更多圖書館,鼓勵成立類似讀書會的閱讀組織。僱主亦可以員工的勤奮閱讀及知識的增長作為升級評估的其中一項標准。
(XIII)關注與接受資訊文化 資訊時代已到來,華社必須通過各種管道培養族群掌握與運用資訊工藝的自覺與能力,同時也須關注不良資訊的傳入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XIV)推動精緻文化活動 為了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取得適當的平衡,華社在參與國家經濟與社會建設的同時也須重視人文精神的倡導,并通過推動精緻文化的活動來提升民族文化的素質。
5. 對馬華文化藝術各領域發展的建議 為了繼續推動和深化馬華文化的建設工作,華社可致力依照下列方式,對馬華文化藝術各領域的發展,努力作出貢獻。
5.1 全國華人文化節 華總主催,各州華堂輪值主辦的全國華人文化節,今后應從5個方面去加強文化的建设與交流。 (Ⅰ)集合全國華人舞蹈節、國慶戲劇節、全國華樂比賽、舞獅、舞龍、武術等 優秀節目作綜合性演出,并與當地團体進行觀摩、交流。 (Ⅱ)動員州內各縣區華團配合中秋節舉辦文化活動,并盡量使之普及到社會基層。 (Ⅲ)邀請友族出席文化節及呈獻節目,以促進文化交流,加強民族親善與團結。 (Ⅳ)舉辦文化專題研討會,對文化領域的課題進行討論,并提出文化建設的建議或方案。 (Ⅴ)與各華文報配合,整理并出版當地華人史料。
5.2 華團文化基金
(Ⅰ)全國華團與華資工商機構,應積極支持各华团文化基金的設立,使它發揮支援華社文化建設的作用。
(Ⅱ)各主要华团應制訂籌募文化基金的短期和長期計劃,發動華社持續不斷的支持,以確保基金的來源不輟。
(Ⅲ)各主要华团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以便有效的推動華社文化事業的發展。
5.3 華社研究中心 華社研究中心(簡稱華研)于1985年由15華團所創辦,赋有通過學術研究以建設民族文化的使命。華研乃目前華社唯一民辦的非營利學術研究機構,以“馬來西亞華人研究”為主要學術研究範疇。學術研究是民 族文化建設重要的一環,屬于長期性的工作,所需经费庞大。為了体現及延續當年全國15華團共同創辦華社資料研究中心的合作精神,全國華團應支援華研的發展和研究項目,使華研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其功能,發揮它對馬華文化建設的積極作用。
5.4 革新華團組織 作為推動華社文化建設主要力量的華團,必須在組織上力求革新,注入新文化、新精神,突破各自為政的舊框框,加強彼此間的聯系與合作,并有計劃地整合人力和物質資源,以便在新的客觀形勢下,迎接21世紀的挑戰,有效地開展文化建設。那些歷史悠久和經濟基礎較雄厚的華團,更應在組織的革新和文化建設上發揮帶動作用。
5.5 培養人文及社會科學人才 華團,尤其是文教機構,應個別或聯合策劃、主辦和培養人文及社會科學的人才,這些人才是建設文化所不可或缺的。
5.6 成立馬華文化書院 書院是中華文化得以傳承和提升的古老建制之一,其效用歷久不衰,可是類似書院的組織,在我國卻付諸闕如。為了深廣地傳承和發展我國華族的文化,我们應積極聯合各主要華團匯集資源成立馬華文化書院,內設收藏文物、先賢史料及書刊單位,并提供研究、講學及培訓設備,為馬華文化的成長及創新奠定堅厚的基礎。各州華团也應在時機及條件成熟時,成立各自的文化書院,以提升文化活動的水平,進而將馬華文化的發展推向更高的層次。
5.7 落實華人文化中心 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倡议設立一個華人文化中心,包括華人文物館在內,全國華團應支持華人文物館的設立,藉以表揚華人愛國的光榮傳統,反映華人對促進社會發展的各種功績,讓世人明白華人對國家的貢獻,作為華族在馬來西亞生存與發展的歷史見証。
5.8 企業贊助文教事業 (Ⅰ)我國華裔商家應繼續發揚興辦教育的優良傳統,大力支持華文教育的發展。 (Ⅱ)我國華裔商家應成立基金會,每年將業務盈利的若干巴仙撥出作為基金,以便贊助華團與學者的研究計劃,推動我國文化與學術事業的發展。
5.9 教育 華文教育肩負承傳華人文化的使命,華文學校則是最有效落實這項使命的社會基礎結構。因此,欲使華文在國內外的新形勢下得以繼續有效的承傳,華團必須一如既往,協助董教總等機構維護華
小、支持獨中、發展華文高等教育。 華團除了要求政府撥款資助外,也應密切關注、協助及支持學前母語教育、國小和國中的華語班及馬大中文系的發展,并要求政府在其他大專院校設立中文系。 華團及文教工作者也應關注及支持其他少數民族母語教育的發展。
5.10 宗教 宗教是人類文化的一環,中華文化的特點之一,是對一切宗教兼容并蓄,形成華人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多元性。基此,華團應與各正信宗教團体互相配合,通過各種正信的管道,傳播宗教導人向善、進取、仁愛、慈悲、博愛、平等及愛好和平等優良的價值觀,以淨化人心和改良社會風氣。
5.11 公共傳媒 華文电视台、电台或平面傳媒對馬華文化及國家文化的建設,影響至深且巨,華團應與華文報刊編輯人協會、馬來西亞廣播電台第五台、麗的98.8及其他有關機構,共同探討如何充份發揮華語華文傳媒(華文報刊、華語電視及廣播等)對馬華文化建設所能產生的積極作用。
5.12 文學
(Ⅰ)全國華團應積極與有關當局舉行對話,爭取將马华文学納入国家文学。
(Ⅱ)落實在華人文化中心設立“馬華文學館”的計劃,並繼續設立更多文學出版基金和各類文學獎,並舉辦文學研討會及文學講座,以促進馬華文學的發展。
(Ⅲ)由馬華文學團体、華文報刊及其他文教機構合作,定期舉辦寫作訓練班或中、小學文學生活營,以培育寫作接班人。
(Ⅳ)華社應支持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協會實現“馬華文學基金”的计划。
(Ⅴ)各華文報應多設文藝副刊,提高稿酬,有關稿酬應足以產生專業作家,以激勵馬華文學的發展。
(Ⅵ)全國華團及文化人應積極支持“馬華文學節”、“大專文學獎”及其他華團所主辦的文學活動,并致力于提升水平及擴增其獎項。
5.13 哲學 華族的傳統哲學,歷經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源遠流長,相承不輟,內容豐富,異彩紛呈,是華人也是全人類共同的珍貴文化遺產。基此,華團應多舉辦傳統哲學講學,邀請國內外學者主講(如一些文教團体所主辦的中華文化思想講座系列),以提升華社對傳統哲學的認識;同時贊助和獎勵學者對傳統哲學進行現代化的研究工作,使傳統哲學的優秀成 分得到繼承和發揚。
5.14 歷史 歷史是民族繼續生存與發展的動力,也是培養愛國主義思想的重要教材,所以學習與總結華族歷史及國家歷史是極為重要的。 華團應加強努力以提升華社對華族歷史知識及國家歷史知識的認識與掌握,并使它們普及化,同時也應擬定獎勵與贊助辦法,以鼓勵學者對本國史包括地方史和華族史的研究。 馬華公會、華總與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協會聯辦的〈馬來西亞華族歷史及文物資料調查運動〉,應得到華社的大力支持,提供資料與捐獻歷史文物。
5.15 文化藝術
(Ⅰ)由華總联合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召集有關團体結合藝術院校,成立表演藝術協調委員會,以協調華社的全國性表演藝術活動,如全國華人文化節、歌樂節、舞蹈節、國慶戲劇節、全國華樂節與華樂比賽等,以期充份發揮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作用。
(Ⅱ)除了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设立的“文化獎”、海南会馆的“表演藝術薪傳獎”、华团应共同协商及其他推動文化建設獎項的設立和頒發計劃,以激勵文化藝術工作者的進取精神,同時避免在工作上產生不必要的重復。
(Ⅲ)華團應引進國外先進的各領域文化藝術專業培訓及考試制度,積極推動和協助各類文化藝術在走向普及化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其水平,朝向專業化的道路發展。
(Ⅳ)文教團体應繼續支持華文書法工作營的舉辦,使華文書藝得以廣泛的傳播。
(Ⅴ)華團應通過主辦、聯辦或協辦的方式,舉辦各類視覺或造型藝術講習班、生活營、座談會、交流會、展覽會、競賽會以及進行專輯出版等活動,以豐富華社的精神生活。
(Ⅵ)華團應支持民辦藝術院校每年所舉辦的書畫考試制度,以及視覺與表演藝術課程的設立、展覽活動和工作營的舉辦,使視覺與造型藝術得以廣泛傳播。
(Ⅶ)表演藝術的扎根與拓展 由于表演藝術具有充實人們的精神生活,優化人們的品格內涵的作用,因此,華團領導機構應設立不同層次的負責單位,以研究、策劃、推廣表演藝術教育,從而達到扎根與拓展的目的,包括﹕華團定期舉辦的各項文化藝術大型活動,應在活動結束后進行總結,對表演藝術的發展提出看法或建議;設立社區劇場,為青少年及樂齡人士提供文娛活動空間,協助提升人們的精神生活品質。華團與華校應當加強聯系,7共同推廣表演藝術發展,如﹕編寫幼兒園、小學至中學的表演藝術課程和教學內容,為華團和學校培養表演藝術人才;學校建立表演藝術活動組,以提升學校文化活動的素質,并將表演藝術形式用于一些適合的科目,以加強教學效果;通過組織演藝生活營等活動,加強教師與學生對表演藝術的認識和能力;在高中階段,增設足以銜接藝術大專院校的表演藝術課程,供有興趣者進修。
5.16 民俗文化 (Ⅰ)華團應支持龍獅、武術、体育等有關組織繼續推廣和提昇武術、舞獅、舞龍、雜技等各種傳統民俗文化体育活動。 (Ⅱ)象棋是啟迪智慧和訓練思考力的一項健康益智活動,每年一度的國慶日象棋比賽,對象棋水平的提高起積極的作用。推動象棋活動的組織應藉此加強宣傳,舉辦關于棋藝的講座會,以引起更多公眾人士對象棋產生興趣,進而不斷提高棋藝水平。 (Ⅲ)春節廟會是民俗文化活動的傳統形式之一,華團應支持,同時根據客觀環境、社會條件和歷史潮流,對廟會的內容和形式作一番探討和革新,使之符合華團文化建設的原則與目標。 (Ⅳ)貼春聯是一項結合節日、書藝和傳統文學特色的民俗文化,華團應繼續支持、推廣和發揚,并賦以符合歷史潮流和時代精神的內容。 (Ⅴ)鼓勵人們欣賞、參與推動詩詞和對聯的活動。
5.17 禮俗 禮俗是傳統文化中影響普通民眾生活最深的一個部份。因此,禮俗的改革,應視為一項長期的群眾教育工作,它是不可能一蹴而成的。華團應繼續對1985年《華人禮儀範例》作深入的探討,根據該《範例》的基本原則對傳統禮俗作出適當的簡化和革新,使傳統節慶活動,在傳播世代相承的有益的教育內容時,也富有時代精神和現代意義。
5.18 中醫藥 中醫藥是華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它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而不衰,即使在現代醫學迅速發展的今天,仍然能夠獨樹一幟,為人類的保健工作做出重大的貢獻,顯示它無限的生命力。為了使中醫藥對我國國民的保健發揮更大的作用,華團應積極關注和支持中醫藥機構為發展中醫教育、提升中醫藥水平、健全中醫審核制度以及爭取中醫法定地位所進行的一切努力。
6. 結語:結合傳統與現代、創造馬華新文化
6.1 馬華文化札根和生長于馬來西亞。馬來西亞處在東方四大文化(伊斯兰教文化、興都文化、佛教文化、中華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交匯區域,這個環境為马华文化的創新和成長的可能性提供了有利的因素。只要華社善于配合客觀條件的變化 ,作出適當的調整,有一個健全的文化建設藍圖,有一支強大的文化隊伍,馬華文化在繼往開來,去蕪存菁的努力下,肯定可以開拓出一個嶄新的局面,為國家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增添新的動力。
6.2 當前,快速的經濟發展雖然為國民帶來更多的財富與豐足的物質生活,但我們也面對精神生活貧乏的嚴峻挑戰,人性與道德敗壞現象正逐漸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我們應正視這一文化現象,設法糾正國民心理與精神生活的不健全發展。我们可以从中吸收着重倫理意識的儒家思想,發揚其優秀的成份,并積極配合其他族群的文化力量,結合現代社會的發展,為開創一個富而好禮的愛心社會,作出我們應有而獨特的貢獻。
6.3 馬華文化的建設工作主要仍將由全國領導性華團負責策劃并推動。各主要华团应設立協調委員會,根據馬華文化事項的興革建議以及文化藝術各領域的發展,在各華團的充份配合與共同努力下,有步驟有計劃的進行各項興革與促進馬華文化發展的工作;一方面,在促進馬華文化自主發展的同時,應主動尋求各領域資源的配合,爭取獲得國家資源的分配,使馬華文化建設能更順利地進行;另一方面,面對 21世紀思想、文化、經濟的挑戰,歷史悠久的華團應結合傳統與現代,主動注入新精神、新文化來開拓華社的將來。
6.4 華團必須自覺地提升文化建設的層次,加強華團發揮建設馬華文化的功能,並配合時代的進展而注入新的內容與養分,同時也應開拓、發展馬華文化的其他領域。作為開創馬華文化新格局的機制,配合高科技時代來臨的改變,華社的意識和行為,應更重進取與開放。
6.5 華文教育是馬華文化的搖籃,華文教育的發展是馬華文化得以持續成長的必要條件。華團應有系統地策劃華人教育和華文教育在21世紀的發展,同時在課程的編寫中切實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并不斷注入適合時代要求的新內容,以使馬華文化能深深扎根而發揚光大。
6.6 華社的發展是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部份,馬華文化的建設其實也是國家文化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目前大小客觀環境的改變,既帶來了要求華社自我革新的挑戰,也帶來了有利于發展的因素,華團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步驟,制定各項活動方案,有計劃地落實上述各項建議。相信在各族共識越來越多的趨勢下,在華社自強不息、堅持不懈的努力下,馬華文化的明天會更燦烂。
参考资料:
1. “全國華團文化工作總綱領”。
2. 林景漢的論文“大眾傳播媒介興革”。
3. “马来西亚華人思想興革運動”文化組論文。 文化
组成员:
主席:钟正山
副主席:戴小华、陈春德
执笔人:郭仁德
组员: 陈广才 陈徽治 林水檺 罗正文 谢爱萍 陈业良 陈应德 王介英 安焕然 钟正川 孟沙 傅孙中 田英成 林景汉 钟金钩 丘惠中 张文欢 李宽荣 陈松沾 梁志成 叶素茵 罗广成
注:此份《文化兴革建议书》由本会义务秘书郭仁德执笔,于1998年3月20日在马来西亚华人 思想兴革大会上代表文化组提呈。
PROPOSAL FOR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REFORM
PRESENTED BY MALAYSIAN CHINESE RE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COMMITTEE, CULTURAL UNIT
ON 20 MARCH, 1998
AT THE “MALAYSIAN CHINESE RE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CONFERENCE”
1. INTRODUCTION
1.1 DRIVING FORCE FOR CONSTRUCTING ETHNIC CULTURE
Culture is the soul of a people. Every ethnic group possesses the will to carry forward and develop its own unique culture. We all share a common consciousness regarding our sense of identification, honour, and mission towards our ethnic culture, as well as the national principle of patriotism to our country and the free access to practice and enjoyment of our own culture.
Only with a common will, consciousness and understanding, can a people lay the foundation for unity and generating the driving force for culture-building.
1.2 legal basis of ethnic culture
There are three de jure basis for constructing ethnic culture, namely: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Federation of Malaysia, the National Principles (Rukun Negara), and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UDHR).
The first two are national legal documents, while the third is of universal adoption by democratic countries internationally.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legislation, the Constitution grants all citizens the right to pursue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National Principles guarantee a liberal approach towards the nation’s rich and varied cultural traditions. The right to culture is recognised as a basic human right under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All three important legal documents secure every person’s entitlement to the inheritance, protection, 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1.3 PREMISE TO CONSTRUCTING ETHNIC CULTURE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
Malaysia practises a system of government based on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and Parliamentary Democracy. While Bahasa Malaysia is the national language and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in schools, the Constitution also guarantees the freedom of learning and using other languages. The 1990s saw further expansion for mother tongue-based education and in tandem ethnic cultural growth. Although Islam is Malaysia’s official state religion, the Constitution also affirms that Malaysia is a secular state protective and respectful of religious freedom and practice for non-Muslims. All ethnic groups are able to freely enjoy their culture without interference.
From the political, educational, religious,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n ethnic culture in our multi-ethic, multi-faith and multi-cultural society is an objective pursuit that cannot be denied. It also forms the premise to constructing ethnic culture in our pluralistic country.
1.4 THOUGHT INNOVATION AND REFORM TOWARDS HIGHER QUALITY ETHNIC CULTURE
From a macro point of view, the environment for constructing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is positive. Not only do we have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we also enjoy freedom of religion, culture and art, with the diversity of all our cultures well affirmed. There is the sensitive boundary governed by the “Sedition Act”, and Chinese culture and education do face some limitations and constraints --which renders the circumstances less than perfectly satisfactory-- but the overall environment and atmosphere of the society as a whole is still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In the last few hundred years, we have evolved from an agricultural society to an industrial state. As we head towards the high-tech age of Vision 2020, our consciousness as an agricultural society is gradually diminished while the awareness as an industrial society expands. This type of change that comes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high-tech era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citizens’ mentality, directly impacting our way of thinking and value systems.
Culture is not static; rather, it is in constant adjustment to move forward,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reform are bound to be greatly tied to the nation’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s of changing times, the “Convention on Innovation and Reform in the Malaysian Chinese Community” --aimed at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team work-- was jointly organised by the Malaysia Federation of Chinese Associations (HuaZhong), the Malaysia Chinese Association (MCA) and the Associated Chinese Chambers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of Malaysia (ACCCIM), during which the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MCCS) was commissioned to present a discussion and proposal, which will constitute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action plan for reforming Chinese culture-building under new social circumstances.
2. BASIC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 IN MALAYSIA
2.1 DEFINITION OF CULTURE
Culture is the way of life of a people in a society or group -- the cumulative deposit of knowledge, arts, religion, morality, law, customs, habits and more that are transmitt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from ancient to civilised times.
The concept of culture has both a broad and a narrow meaning. In a narrow sense, culture commonly means refinement of one’s mind, and in particular the results of such refinement, like education, art, and literature. In the broader sense, culture can be defined as the sum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values acquired and created by man through optimised experiences with nature, society and self.
2.2 Definition of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Hundreds of years ago, our forefathers set foot on this land, where they laboured, lived, and prospered. By the 19th century, driven by the awareness to pass on and carry forward their inherent culture, our ancestors were prompted to play a pioneering role in Chinese culture-based education. By migrating to Malaysia and becoming exposed to the circumstances and conditions here, and by assimilating the influences from the West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the culture originating in China gradually evolved to become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tinged in local colours.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is thus the spiritual and material achievement of the Malaysian Chinese people through the course of their adaptive and integrative experiences in their adopted environment.
2.3 POSITIONING OF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Similarities between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hinese culture of other nations in the world are natural due to their common origin. All these “overseas” Chinese cultures -- along with the original source -- may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o produce positive effects. More importantly, regardless of how the government may define it,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like ours,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seen from the objectiv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evidence and lifestyle is, without a doubt,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Malaysian national culture. Given the general trend of mutual influence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he basic right granted to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to preserve and develop their source culture, we believe that there is wide room for the growth of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2.4 BASIS OF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The land on which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thrives is also home to over five million ethnic Chinese. In addition to participating in the country’s overall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community has through the government set up more than 1,200 Chinese primary schools, 60 Chinese independent high schools, and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like the Southern College and the New Era College (as well as the now-defunct Nanyang University), which it continues to help to maintain. This has nurtured a multi-lingual Chinese community well-versed not only in its mother tongue, but also in other languages. There are also many other entities where the Chinese language is taught or widely used -- thousands of kindergartens, hundreds of reformed high schools and national type secondary schools,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at University of Malaya, Chinese studies programm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t Universiti Putra, Tunku Abdul Rahman College, private colleges steeped in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over five thousand Chinese associations, the tens of thousands of alumni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China and Taiwan, Chinese-ru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nd commercial organisations. Together, these establishments are essentially the root and basis of perpetuating the heritage of Chinese culture.
2.5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NG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As a living entity, culture must be able to self-adjust and self-renew to suit changing times and meet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Failure to do so would signal that it has become bogged down with problems, resulting in stagnation. The vitality of culture in turn stems from the ability of its practitioners to reflect, think, critique and create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ir psychological capacities like a sense of identification, courage and perseverance.
The growth of culture is manifested in the way the overall connotation of people’s lives is constantly enriched and their life competency continuously upgraded. This means that both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in culture-building are invariably fine-tuned and enhanced. It also indicates that people’s external environment is substantially revitalised, m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more complete, the economic system more equitable, and the political institutions more capable of protecting the rights of the people. One aspect of such circumstances is the ceaseless emergence of all kinds of talents in the society, who will in turn reflect on the overall lives of the people (in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economy, politics, religion), and subsequently bring their brilliance into full play to create the impetu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country. Along with this, a large number of outstanding works of art, literary output and crystalisation of thoughts will surface to refine, enrich and elevate people’s lives. This gives rise to the true meaning of cultural growth, as it is the altitude from which we should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and direction of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2.6 DIRECTION OF CONSTRUCTING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national culture may be implemented through the following four principles, namely:
(I) that the outstanding elements of the ethnic cultures of all Malaysians make up the foundation to constructing a national culture;
(II) that science, democracy, the spirit of governance by law, and patriotism provide the guiding ideology to building common cultural values;
(III) that the common cultural values should be expressed in a plural-ethnic form;
(IV) that the national culture should be founded on the principle of ethnic equality and democratic deliberation.
Going by these principles, the national culture should thus be radiant and colourful, diverse yet unified -- where “unified” refers to the common values and local flavours, and “diverse”, to the pluralistic ethnic groups, each with their own distinctive features. The contents of the shared values must be represented in a form characteristic of each ethnic group, although this does no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of a comprehensive form that integrates the essence of all ethnic groups or that imbibes the best of alien cultures.
By the same token, the right to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culture, education, language and faith must be duly respected and protected in order to achieve common growth and joint prosperity for all ethnic group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therefore has to be founded on the principle of amply promoting the virtues of all ethnic cultures and developing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each to the full, without sacrific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y parties. During the national culture-building process, all ethnic groups should take a critical view of their own culture to “get rid of the weed and keep the flower of the leek”. At the same time,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communities should be enhanced while the essences of foreign cultures should be embraced in order to establish shared cultural values and expand the common ground between ethnic groups. This is, essentially, the way forward for building and developing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2.7 EXPANDING CONTENT OF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the Chinese community should weed out the wheat from the chaff of its culture and transform it creatively into a new model that adapts to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trends. Apart from deepening its understanding of its own culture and exploring spiritual resources, the Chinese community needs to study and formulat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s well as infuse its culture with outstanding factors from other cultures including foreign ones, and constantly strive to enrich the content and upgrade the quality of the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Chinese community could, through education and interaction, help more people from other ethnic groups understand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 for example, encouraging Malays and Indians to learn the Chinese language or attend Chinese schools. The community should be open-minded and big-hearted about drawing on the excellent ingredients of Malay and Indian cultures. The community should also attempt ways to inject the fine values of Chinese culture into textbooks of all forms, and avail itself to modern high-tech lifestyle, so as to expand the content of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and subsequently to build cultural consensus with other ethnic groups.
3. UNDER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MALAYSIAN ETHNIC CHINESE
3.1 TRAITS OF ETHNIC CULTURE
Every group of people share a common psychological quality which reveals itself in cultural traits. This psychological quality is a mirror of the people’s socio-economic, heritage and lifestyl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ir language, literature, art, customs, religious beliefs and great love for the motherland and fellow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people express their likes, interests, abilities, disposition, character, aesthetic conceptions, sense of nationality and pride. These constitu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ople’s shared psychological quality.
3.2 CHARACTERISTICS OF MALAYSIAN ETHNIC CHINESE
The common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ethnic Chinese covers at least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I) Tenacity
Their experience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history has shown that the Chinese are a tenacious, indomitable people who, driven by their will and actions, hav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human culture. The courage of the Chinese and their unswerving pioneering and entrepreneurial spirit reflect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enacity.
(II) All-embracing
Chinese ideology, ethics, philosophy, religion and life values are rooted primarily i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Nevertheless, in the course of its long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have been able to absorb the influences of even conflicting religious and cultural ideologies, and vice versa. Buddhist teachings, an alien importation, have blended to a certain extent with the ingenuous doctrines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dd to this the infiltration of mutually complementary elements from Western cultures, and the result is a Chinese ethical,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system characterised by its moderate and all-embracing nature which is contributory in reducing religious conflicts. This in turn paves the way for achieving balance between emotion and reason, and attaining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ultimately giving rise to a multivariate and multi-level Chinese culture.
(III) Moderation
Mostly visible in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 particular, the interpersonal skills and social attitude of the Chinese, this Confucianism-based approach advocates impartiality, the virtue of the Golden Mean, moderation, not breaking the rules, and self-control. Extremism is discouraged in favour of gentleness and stability.
(IV) Moderate Prosperity
This state of mind --a product of the past feudal society, the small business economy, the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and the small-scale cottage industry-- places emphasis on hard work, thriftiness, practicality, affordability, efficiency,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expanded reproduction. Chinese people also embrace the concept of being content with one’s lot, following precedents and observing the law. And while they do attach importance to vested interests, they believe that patience brings peace of mind -- even in the face of setbacks.
(V) Introverted Disposition
The Chinese are among the notably introverted people. They are sincere, simple, sentimental, and relatively reserved. Some describe the reticence as a practical trait of the people of the Orient. It is this characteristic which gives the Chinese their own particular way to express emotions. As an example, the Chinese artistic approach holds implicit beauty in high regard -- as evidenced by the stage props in provincial theatre, the combination of realism and imagination in stage dance moves, and love stories that grow out of an appreciation of the unspoken beauty. Such introverted disposition also accounts for the Chinese’s patient and practical attitude.
(VI) Seclusion and Isolation
Although the distribution of ethnic Chinese in Malaysia is scattered, the group adapts well to multi-ethnic living environments, and is able to set up villages in rural districts, build streets in villages, and form associations in residential areas. While this ethnic characteristic reflects the Chinese’s sensitivity and cautious mentality towards race relations and signals a certain extent of ethnic containment within certain boundaries,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also provided a binding cohesion of a inherent strength.
(VII) Idea of Justice
From the assassination attempt by the chivalrous warrior Jing Ke on the tyrannical emperor Qin ShiHuang, to the fighters who sacrificed their lives for the country during the Japanese invasion, the Chinese have exhibited their noble spirit in pursuit of a majestic cause, their concept of dying a martyr for justice, and their anti-invasion and anti-persecution stance.
(VIII) The common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ethnic Chinese encompasses negative aspects, too, such as their predisposition to procrastinate; their conservative, restrained and arrogant nature, and their tendency to venerate cult personalities, and to react with strong feelings towards the impact brought upon their traditional morality by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effect of futuristic high-tech development on their traditional values.
(IX) In general, it can be said that, in terms of traditional values and character traits, the Chinese are slightly stronger than other ethnic groups.
4. PROPOSAL FOR INNOVATING AND REFORMING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4.1 DEVELOP DESIRABLE TRAITS OF CHINESE THINKING
(I) Making the most of bipolar mode of thinking
Taoism,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constitute the essence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ought. Despite some differences, the three philosophical schools share thought features that portray the unique Eastern theory of “Dao” (a prescriptive doctrine or way). Taoism teaches that “Dao” is the first cause of the universe. As Taoism founder Lao Zi puts it: “Tao begets the One; The One consists of Two in opposition (the Yin and Yang); The Two begets the Three; The Three begets all things in the world.” And as yin and yang unite, all things are complete on Heaven and on Earth.
Modern Western scientific thoughts --including the Quantum Theory, Theory of Relativity, Complementary Principle, 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 and Elementary Particle Symmetry -- have all broken free of the classic physics thinking or the unipolar mode of thinking, and have turned towards the Oriental mode of two-pole thinking process. Physicist Werner Heisenberg had spoken of “a 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philosophical ideas in the tradition of the Far East and the philosophical substance of quantum theory”. Western scholarship on Taoism, Lao Zi, and the “Zhouyi” (“Book of Changes”) has witnessed an upsurge. All such phenomena show that Eastern philosophies’ explanation of the deep and illuminating nature of the Universe is being increasingly confirmed by modern science.
The theory of “Dao” in Chinese cultural ideology proposes “taking hold of two extremes, determining the Mean, and employing it in one’s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This “Doctrine of Golden Mean” is, so to speak, the highest state of human thought. In his book Li Ji (Classic of Rites), Confucius puts emphasis on “The Mean” and “harmony”, writing that “The Mean is the great root from which grow all the human actings in the world, and this Harmony is the universal path which they all should pursue”. The Golden Mean asks that we “keep to the middle course”, so that our feelings of desire, thought and moral behaviour may be controlled within a certain moral horizon and made optimal use of.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practice, peace and tolerance are now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deeply ingrained into the Chinese ethnic identity.**********
Early Western philosophies based on Plato, Socrates and Aristotle’s culture of reason and modern ideas like Schopenhauer and Nietzsche’s “philosophy of will-based sensate culture” both veer towards the extreme and can be viewed as the belief systems behind the radical development of materialism and individualism in the West today as well as the cause of much human turmoil and uncertainty. In 1988, at a final session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Nobel prize-winners in Paris, the seventy-five participants concluded that if mankind is to survive, it must go back twenty-five centuries in time to tap the wisdom of Confucius.
The Golden Mean, therefore, is the key to carrying forward the fine traits of Chinese thinking.
(II) Strengthening inculcation of traditional ethics and moral values
Traditional values like loyalty, filial piety, benevolence, love, propriety, justice, honesty, and shame are unique features and merit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should be revitalised and constantly fostered.
Confucius considers benevolence as the highest state of development of a person’s moral character, and his messages like “the benevolent is free from anxieties”, “value justice above material gains”, and his instructions to think highly of the old, respect the elderly, venerate our ancestors and honour our ancestry are all traditional standards of ideals of human behavior to be followed.
(III) CONTINUE TO GIVE FULL SCOPE TO TRAIT OF GEOPOLITICAL, KINSHIP, SCHOOL AND BUSINESS RELATIONSHIPS
Chinese associations founded on geopolitical, kinship, school and business relationships have been an important force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with both positive as well as negative aspects. From serving as liaisons and acting as a uniting force, to performing their role during worshipping ceremonies and helping the destitute, these associations have generally fulfilled their mission. Although drawbacks like segregation along dialect groups and factional confrontation do loosen the people’s cohesion, these associations are ultimately more beneficial than detrimental to the unity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Certainly, the Chinese associations’ contribution in terms of social welfare, charity, education and cultural revitalisation cannot be obliterated. Chinese organisations should continue to uphold these tasks, eliminate internal fighting, expand the scope of their contribution, bring in more new blood, and enhance their cohesion.
4.2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RAIT OF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EDUCATION
Ethnic Chinese education in Malaysia is a complex issue. Nevertheless, education is a great cause -- it is akin to nation-building, and as citizens of this state, ethnic Chinese should continue to be involved.
In addition to continuous empha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supporting Chinese schools, aiding pre-school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maintaining the essence of Chinese schools, improving and elevating teaching standards, ensuring the sufficiency of high-quality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should also be stressed. The fact that most Chines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originate from national type schools, it is especially crucial to ensure the standard of these teachers -- by striving to have the Chinese language classified as a regular subject, and acquiring more opportunities for Chinese students to receive higher education.
4.3 STRENGTHEN CROSS-CULTURAL EXCHANGES
Cross-cultural exchang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under circumstances whereby ethnocentrism is all but a faded syndrome, and with the understanding to seek common ground without overlooking differences, and to coexist and prosper together.
Only by cultivat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respect and tolerance between communities, will all the cultures grow stronger day by day and thrive and strengthen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Any form of extremism or racism will thwart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ethnic groups and undermine the ideal objective of integration.
4.4 POINTS TO NOTE IN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REFORM
We suggest that, with regards to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reform, the Chinese community should take note of the following:
(I) FOSTER SPIRIT OF DEMOCRACY
Electing the wise and the able is a way to promote democracy. Virtue and ability should therefore be used as the decisive criteria in the election of the leaders of Chinese organisations. Narrow-minded factionalist ideas and infighting will only continue to divide the Chinese society and obstruct the unity of the Chinese, to the extent of endangering the future of ethnic Chinese in our country.
(II) FOSTER CULTURE OF RESPECTING TEACHERS AND HONOURING THEIR TEACHINGS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eserving our culture and the foundation of a prosperous and progressive society and countr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we have strived to rais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by improving their pay and making the school environment well-disposed to encourage more young people to join the teaching vocation. In terms of funding, in addition to soliciting more financial backing from the government, the Chinese community should also be self-motivated to set up educational funds that promote respect for teachers and affirm their contribution.
(III) POPULARISE CULTURE OF GIVING BACK TO SOCIETY
The business community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contribute to the society and country and to benefit the people by establishing a variety of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unds aimed at nurturing more capable human resources.
(IV) FOSTER TEAM SPIRIT
A common post-election phenomenon in Chinese associations is that the imperious winner will suppress the dissidents, while the loser will engage in resistance by refusing to cooperate. The continuing power struggle spills over to the day to day oper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causing internal discord and affecting the functioning of the association.
In managing their affairs, Chinese organisations could adopt the democratic spirit, in which the minority is subordinate to the majority. Any opinions should be respected and discussed.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decisions, it is essential to observe the principle of majority rule, so as to minimise dissension and foster cooperative spirit.
(V) PROMOTE CULTURE OF RECOGNITION
Acknowledging, respecting and suitably recogni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social workers in the field of culture, education, economy and religion will serve to spur more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work, thus ensuring a healthy development path for our society.
(VI) PROMOTE CULTURE OF UNIVERSAL LOVE
The Chinese community should espouse the culture of universal love –- the compassion preached by Buddhism, the forgiveness taught by Islam, the universal love concept of Christianity, and the benevolence as denoted in the teachings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We should also focus on instilling the right outlook on life and positive values into the young generation.
The Chinese should make virtues like high moral values, righteous behavior, the “four social bonds” (propriety, righteousness, honesty and honour), loyalty, filial piety, benevolence, good faith and harmony part of their daily lives, to transform Malaysia into a warm and caring society.
(VII) ELIMINATE VICE OF GAMBLING
A favourite say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is “A man will not be wealthy without side incomes, a horse will not be fat without wild grasses”. This belief causes the Chinese to develop an opportunistic mindset of trusting to luck, and to indulge in “striking it rich” fantasies. Gambling therefore naturally ranks as a popular hobby of the Chinese. Becoming addicted to gambling and viewing it as an occupation or an avenue of gaining financial wealth serve no benefit for the community, society and country -- rather, it is a waste of precious life.
(VIII) PROMOT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s complementary to western medicine
Bo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each have their own strengths. TCM treatments like acupuncture, shiatsu and massage have proven uniquely effective. We also often hear about how traditional remedies and secret prescriptions handed down in the family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have worked wonders on certain illnesses. According to scientific analyses, some diseases, incurable by Western standards, have been known to be healed through the combined treatment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We therefore call for and encourage integrated treatment with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diseases, in the hope that the people’s health will be more effectively looked after.
(IX) PROMOTE PUNCTUALITY CAMPAIGNS
As Malaysian ethnic Chinese generally have a laxed attitude about time, punctuality awareness campaigns should be mounted to combat this. Time is precious and must not be wasted -- all the more so in today’s information age, where even money cannot buy time.
(X) PROMOTE PRUDENCE
Being a hospitable people, the Chinese have a penchant for drinking and eating, and entertaining in a lavish, flamboyant style, often resulting in needless waste. The spirit of thrift should be instilled, and weddings, funeral ceremonies, celebrations and feasts alike should be kept simple and unnecessary extravagance and expenses should be avoided.
(xi) REJECT PORNOGRAPHY
Magazines, books, videos and porn movies with obscenity and indecent contents will harm weak-willed young people. The Chinese community must reject such unhealthy publications and films.
(xii) BUILD “BOOK FRAGRANCE-FILLED” READING SOCIETY
Building a reading culture should start at home, then in schools, and all the way through the community. More libraries should be built, and book clubs should be encouraged. Employers can even include reading as a key performance criterion for promotion evaluation.
(XIII) ATTENTION TO AND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CULTURE
The information age is here to stay. The Chinese community must --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 nurture the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its members to master and mak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ttention must also be paid to the adverse effects of harmful information.
(XIV) POPULARISE REFINED CULTURE
To strike the right balance between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ultures, the Chinese community shoul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ir ethnic culture by organising activities aimed as popularising refined or high culture, while concurrently participating in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ety and country.
5. PROPOSAL FOR DEVELOPING VARIOUS DOMAINS OF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AND ART
To continue to bolster and intensify the work of culture-building, the Chinese community can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arious domains of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and art in the following ways.
5.1 National Chinese Cultural Festival
Spearheaded by HuaZhong (the Federation of Chinese Associations Malaysia), and organised in turn by the Chinese Assembly Halls of all states, the National Chinese Cultural Festival should further the goal of culture-building and cultural exchanges in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I) Organise a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of a gathering of the National Chinese Dance Festival, the Pesta Drama, the National Chinese Orchestra Competition, lion dance, dragon dance, and the martial arts, which would also provide local cultural troupes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and interact.
(II) Mobilise the cooperation of Chinese organisations from each township in every state to organise and popularise Mid-Autumn Festival cultural activities at grass-roots level.
(III) Invite members of other ethnic groups to Chinese cultural and presentational programmes to activat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strengthen cross-cultural goodwill and solidarity.
(IV) Organise cultural workshops to discuss topics in the field of culture and to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solutions for culture-building.
(V) Collaborate with Chinese language newspapers to organise and publish historical accounts of ethnic Chinese.
5.2 CULTURAL FOUNDATIONS ESTABLISHED BY CHINESE ORGANISATIONS
(I) Chinese associations and Chinese-owned corporations nationwide should actively assist in the setting up of various cultural foundations by Chinese organisations and their mission of culture-building for the Chinese community.
(II) All major Chinese organisations should draw up short- and long-term fund-raising plans and mobilise continuous backing from the Chinese community to ensure that the source of funding doesn’t dry up.
(III) All major Chinese organisations should establish a sound management system to effectively push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 culture.
5.3 CENTRE FOR MALAYSIAN CHINESE STUDIES
The Centre for Malaysian Chinese Studies (HuaYan for short) was co-founded in 1985 by 15 Chinese organisations, with the mission to build up a pool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of ethnic Chinese culture. HuaYan is currently the only private non-profit academic research institute in the Chinese community, with “Malaysian Chinese studies” as the main area of research. Academic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culture-building; it is also a long-term and expensive process. To embody and perpetuate the cooperative spirit with which the 15 Chinese organisations founded HuaYan all those years ago, Chinese associations nationwide should endorse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projects of HuaYan, so that the centre can layer new functions on top of its foundation and play an active role in constructing the culture of Malaysian ethnic Chinese.
5.4 REFORM CHINESE ORGANISATIONS
As the major force behind th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organisations must resolve to self-reform and infuse new attitudes and vitality. Old conventions like each acting wilfully regardless of overall interest should be erased and replaced with closer ties and cooperation in terms of systematically integrating the available human and material resources. This will help to produce new objective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culture-building can be carried out effectively, ready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the 21st century. Chinese organisations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solid financial foundation should all the more take the lead in organisational reforms and culture-building.
5.5 CULTIVATE TALENT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cognising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n the field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re indispensable to culture-building, and Chinese associations --especially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 should individually or collectively come up with action plans t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talents.
5.6 ESTABLISH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AL SHUYUAN (ACADEMY)
The Shūyuàn (usually known in English as Academy or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is a special type of school and one of the ancient establishments which has facilitated the inheritance and exalt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However, organisations similar to the Shūyuàn are regrettably lacking in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achieve a wide and deep transmi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HuaZhong (the Federation of Chinese Associations Malaysia) should actively collaborate with all major Chinese organisations to gather resourc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hūyuàn. Equipped with a unit for the safekeeping of cultural relics,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publications left behind by scholars of the past, this academy would provide research, teaching and training facilities, setting a firm stage for the growth and innovation of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Furthermore, when opportunity arises or when conditions are ripe, the Chinese Assembly Halls of all states should each establish a Shūyuàn, for the purpose of enhancing the level of cultural activities, thus lif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to a higher level.
5.7. IMPLEMENT CHINESE CULTURE CENTRE
Chinese organisations nationwide should second the recommendation by MCCS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that a Chinese Culture Centre -- with a Chinese Heritage Gallery as one of its entities --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honour the Chinese’s glorious tradition of patriotism and to profile their meritorious deeds in pursuing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entre would help the world understand the Chinese’s contributions to the country, while serving as a witness to the history 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Chinese in Malaysia.
5.8 CORPORATE SPONSORSHIP OF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UNDERTAKINGS
(I) Malaysian ethnic Chinese businessmen should continue to carry on the fine tradition of devoting major efforts to developing education.
(II) Malaysian ethnic Chinese businessmen should set aside a certain percentage of profits every year to fund foundations that sponsor research projects by Chinese organisations and scholars, and that espouse the cause of Malaysian cultural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5.9 EDUCATION
Chinese education shoulders the mission of passing on ethnic Chinese culture. In this respect, Chinese schools form the basic social structure that best fulfills this mission. Thus, for Chinese education to be carried forward effectively amidst the new realities within and beyond the country, Chinese organisations must, as they did in the past, assist bodies such as the Dong Jiao Zong (United Chinese School Committees Association of Malaysia, or UCSCAM) in safeguarding Chinese primary schools, supporting Chinese independent secondary schools, and developing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 addition to requesting for more funding and subsidies from the government, Chinese organisations should provide substantive assistance to pre-school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and Chinese language classes in nation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Malaya. Chinese organisations should also push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studies department at othe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Furthermore, Chinese organisations and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workers should express their concern and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of other ethnic minorities.
5.10 RELIGION
Religion is a part of man’s culture. The on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hinese culture is the coexistence of faiths of a diverse nature, resulting in a pluralism of beliefs. Chinese organisations should interact collaboratively with all orthodox religious bodies to purify people’s minds with the ultimate goal of improving social morals. This can be achieved by disseminating, through a variety of legitimate channels,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religions and their noble values such as making man virtuous, progressive, benevolent, compassionate with universal love, equality, and peace.
5.11 PUBLIC MEDIA
Chinese language public media has a profound and major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both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Chinese organisations, the Chinese Newspaper Journalist Association, Radio Malaysia Channel 5 (now Ai FM), Radio Rediffusion (now Radio 98.8) and other relevant bodies should come together and explore ways for Chinese language public media (including Chinese language newspapers, and television and radio programmes) to fully exert their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5.12 LITERATURE
(I) Chinese organisations nationwide should diligently hold dialogue with relevant authorities and endeavor to have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integrated into the national culture.
(II) Plans for establishing a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 Museum’ at the Chinese Cultural Centre should be put into practical effect. More publication funds and literary awards should be created, and more literature symposiums and seminars should be conducted to empower the development of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
(III) To nurture tomorrow’s literary stars,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ry organisations, Chinese newspapers, and other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bodies should collaborate to hold regular creative writing classes or literary camp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V) The Chinese community should throw its weight behind the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 Foundation’ programme championed by the Writers’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um of Malaysia.
(V) To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all Chinese newspapers should step up their publication of art and literature supplements and improve writers’ remuneration to a level compatible with full-time writing.
(VI) Chinese organisations nationwide and Chinese intellectuals should energetically support literary activities such as the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ry Festival’ and the ‘Inter-varsity Literature Awards’, while working to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awards.
5.13 PHILOSOPHY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boasts a development history of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Long-standing, incessant, rich and colourful, it is a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that belongs not only to the Chinese people, but all humankind. Chinese organisations should therefore hold frequent lectures -- for instance, lecture series on Chinese cultural thinking that feature local and foreign scholars -- aimed at raising the Chinese community’s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philosophies. At the same time, to ensure the inheritance and perpet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ies, scholars pursuing modernised research in this field should be offered sponsorship and reward.
5.14 HISTORY
History is both the dynamic force behind the continued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very nation and an important teaching source for cultivating patriotism. As such,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learn and recap the history of ethnic Chinese and our country.
Chinese organisations should endeavour to improve the Chinese community’s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y of their own ethnic history as well as that of Malaysia. Efforts should also be directed towards popularising history and putting up sponsorship and reward for the study of local and ethnic Chinese history.
The ‘Survey of History and Relics of Malaysian Chinese’, jointly organised by the Malaysia Chinese Association (MCA), the Malaysia Federation of Chinese Associations (HuaZhong) and the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MCCS), should be given major support by the Chinese community, especially in providing reference materials and donating historical relics.
5.15 CULTURE AND ARTS
(I) The Malaysia Federation of Chinese Associations (HuaZhong) and the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MCCS) should rally all art schools and establish a ‘Performing Arts Coordinating Committee’ to harmonise and aid nationwide artistic performances such as the National Chinese Cultural Festival, music and dance festivals, the National Theatre Festival, the National Chinese Classical Music Festival, and Chinese classical music competitions.
(II) In addition to the ‘Culture Award’ founded by the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MCCS) and the ‘Performing Arts Award’ created by the Hainan Association, Chinese organisations should jointly explore plans for more cultural award schemes -- so that the enterprising spirit of culture and art workers can be ignited and avoiding any duplication of work.
(III) In the process of actively popularising all forms of art and culture, Chinese organisations should introduce from abroad progressiv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mes and certification schemes for all areas. The respective standards should be gradually raised towards the path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V) To ensure the wid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organisations should continue to support Chinese calligraphy workshops.
(V) To enrich the spiritual life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organisations should host, co-organise or collaborate in various visual and formative arts courses, retreats, seminars, forums, exhibitions and competitions, and embark on producing special publications.
(VI) To advocate the spread of visual and formative arts, Chinese organisations should undertake supervision and responsibilty in overseeing t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examination systems of private art school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 courses, exhibitions and workshops.
(VII) Performing arts enrich our spiritual lives and optimise our inner selves. The leadership of Chinese organisations should therefore set up departments of various levels to study, design, and advocate performing arts education, so as to develop a strong foundation before expansion plans. Post-mortems should be held to check the efficacy of large-scale culture and arts activities regularly put up by Chinese organisations. Community theatr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offer youths and retirees the space to engage in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elevate their spiritual health. To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performing arts, Chinese organisations should strengthen their ties with Chinese schools -- in terms of compiling the performing arts teaching curriculum (for pr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etting up performing arts activities division (to advance the quality of the schools’ cultural activities), integrating performing arts with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selected subjects (to strengthe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organising performing arts camp (to further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and skills in performing arts). Secondary schools should offer performing arts classes that link up with courses in art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5.16 ARTS AND CULTURE
(I) Chinese organisations should back efforts by lion dance, martial arts and sports associations to continuously popularise and promot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and sports -– such as wushu, lion dance, dragon dance and acrobatics.
(II) Playing Chinese chess is a stimulating mental activity. An annual nationwide chess-playing tournament would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raising the standards of chess. The organiser should take the opportunity to arouse more public interest in chess by rolling out timely publicity and holding seminars on chess, thereby bettering the standard of the game.
(III) Chinese organisations should pledge their support for traditional forms of folk cultural activities like spring festivals and temple fairs.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ensure consistency with the bigger picture, that is, the principles and goals of culture-building, there should be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n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emple fairs based on the study of objective environment, social conditions and historical trends.
(IV) Putting up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is a folk culture that combines festive, calligraphy and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organisations should continue to support, promote and develop this tradition, while imbuing it with content that reflects both historical trends as well as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V) The Chinese community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engage in activities to foster poetry and couplets appreciation.
5.17 ETIQUETTE AND CUSTOMS
Etiquette and customs are an aspec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at has the most profound impact on the everyday life of ordinary folks. There are no quick fixes; rather, any etiquette or customs reform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long-term public education effort. Chinese organisations should continue to delve deep into the 1985 “Chinese Decorum Standards”, whose exemplifications provide the basis for carrying out appropriate simplification and reform of traditional etiquettes and customs. This initiative will ensure that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festive activities is not only confined to transmitting beneficial educational content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but also extends to representing the spirit and modern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5.18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a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Chinese people. Having stood the test of time, TCM has held its own even in the fac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ine today, demonstrating its infinite vitality in making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health care. For TCM to perform its role even more effectively in the health care of all Malaysians, Chinese organisations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and actively support Chinese medicine bodies, and spare no effort to develop TCM education, enhance the standards of TCM, improve the system for examining and verifying the use of TCM, and push for the legal status of TCM practice.
6. CONCLUSION: COMBINING TRADITIONAL AND MODERNITY TO CREATE A NEW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6.1 Perched at the crossroads between East and West, Malaysia offers a concoction of Islamic, Hindu, Buddhist and Chinese cultures -– in other words, conditions that are most amicable for the growth and renewal of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So long as the Chinese community is adept at adapting to changes in objective conditions, possesses a sound blueprint for culture-building, shares a strong team-mentality, and is committed to ridding itself of its weaknesses to advance with times,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is bound to develop a whole new aspect which, in turn, will only give new impetus to Malaysian if not world culture.
6.2 At present, although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generated increasing material wealth for many, we may find ourselves also grappling with the severe challenge of a deficient spiritual life and the serious social problem of moral decay. We need to face up to this social phenomenon and try to rectify the unsou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s psychological and spiritual qualities. By actualising Confucius’ ethics-focused teachings while concurrently fostering the inclusion of complementary ideas from other ethnic cultures -- all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society -- we will find that we are capable of making due and unique contribution to the creation of a rich yet well-mannered and caring society.
6.3 Leading Chinese organisations nationwide will remain the main force behind strategising and dri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These organisations should each establish a coordination committee, so that any reform or advancement endeavours can be carried out with mutual cooperation, through a coordinated and complementary manner, in a step-by-step, systematic process. At the same time, in promoting the smooth autonomous development of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organisations should vigorously strive to draw resources from various parties, and this extends to securing the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resources. Finally, faced with the ideologic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challenges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long-standing Chinese organisations should marry the traditional with the contemporary while also taking the initiative to inject new energy and impetus that will further shore up the future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6.4 In addition to consciously enhancing the dimension of culture-building, Chinese organisations must strengthen their function as the initiating and motivating force behind the construction of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and --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imes -- feed in fresh contents and nutrients to break new ground in developing all domains of the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mechanism responsible for shaping new prospects in our culture, the Malaysian Chinese community must become more enterprising and open both in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ur, especially with the approach of the high-tech era of change.
6.5 Chinese language-based education is both the cradle as well a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sustained growth of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It is therefore imperative that Chinese organisations systematically pla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In designing the school curriculums, new contents relevant to the times must be incorporated alongside tradition and heritage, so as to produce a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whose roots run deep, yet is also current and flourishing.
6.6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is really an organic part of the country’s overall growth. The construction of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therefore, in fact, constitutes a component of the nation’s culture-building. For the Chinese community, current changes in both the objective macro- and micro-environments mean that it must adapt to meet the challenges while concurrently mobilising all the factors favourable to its development. Chinese organisations should take positive and effective steps to formulate various programmes and schemes that will enable the above proposals to be executed in a planned manner. As our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ethnic groups reflect an increasing trend of consensus, what matters is that the Chinese community must constantly strive to become stronger and persevere unremittingly to self-improve, so that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will have a brighter future.
REFERENCES:
1. Guiding Principles for Cultural Work of Chinese Organisations Nationwide
2. Media Reforms (Paper by Lim Keng Hun)
3. Malaysian Chinese Re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Movement (Paper by Cultural Unit)
提呈《华人文化中心》备忘录
1. 落实设立华人文化中心
本会章程宗旨第2.1项(b)条规是:“设立一个中心,研究及提倡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使之成为马来西亚国家文化的一个重要部份。”
不久前,雪隆中华大会堂与演艺联盟签署“资源共享备忘录”合约,让出会所部份地方成为试验剧场,使华族表演艺术工作者有了表演场地。这是件令人振奋的好事。本会认为,演艺联盟非雪华堂的附属团体,雪华堂都能作此实际行动的鼓励,文协既为马华所发起成立,相信马华在阁下的领导下应更有条件协助本会落实《华人文化中心》。
建议中的《华人文化中心》为:
1.1. 拨出并装修马华大厦第14楼(13A) 作为《华人文化中心》。
1.2. 以非盈利方式经营《华人文化中心》,并与马华成立一个共同管理委员会。
《华人文化中心》的设备:
(1) 历史走廊──利用走廊空间,设立文化历史走廊,展示文化历史图片,尤其著重在华人先贤南来的资料照片。
(2) 接待室/文化沙龙──一间优雅、舒适的咖啡座、茶坊,让公众人士可以在这儿倾谈及听音乐。
(3) 图书及资料室/阅读室──建议浮罗交怡图书馆设立在此,由该基金负责收集藏书;资料室将著重收藏华人在政、经、文、教领域的各项资料。公众可以在图书馆借书,在这儿专心阅读。
(4) 展览展销厅──此厅可以展示所收集到的文物及艺术品如字画等,亦可设书架,让本地作家寄卖著作,其他如书法家、画家亦可在此展出作品及售卖,并可在此举行签名交流会。
(5) 综合演艺文化厅──具有灯光、音响设备,可举办各类型表演;此外,亦可在此定期举办各项讲座、展览、研讨会及短期课程等。
《华人文化中心》的成效:
(1) 在《华人文化中心》推动文化活动可以促进民众的参与,在不断的参与中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准,并使优良的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减低社会暴戾之气及青少年犯罪率。
(2) 《华人文化中心》若设立于马华大厦,它将令马华大厦不只是政党及商业的聚集处,亦能成为文化汇集的中心,成为民众阅读、学习、休闲及观赏节目的好去处,此有助于拉近马华与华社的关系,使马华大厦在民众的心目中不只是属于马华的大厦,也是属于整个华社的大厦。
注:于2001年3月28日向马华总会长暨交通部长拿督斯里林良实医生提呈设立《华人文化中心》之备忘录
倾听马来西亚 ──《当代马华文存》
总序 戴小华 缘起 人应该要有甘当铺路石的精神,人也要有敢于做开拓者的勇气。 1987年,我正修读硕士课程,选择撰写的论题是《马来西亚的行政体系》,其时感到最困难的,是资料的匮乏。之后,常受邀为中学及大专院校举办的华语辩论赛担任评判工作,见到学生也为辩题的资料难寻所苦。于是,我有出版《当代马华文存》的构想。当我在1998年7月担任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就立意要在任内,为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编辑及出版一套能切合时代变迁,能反映华社思想面貌的珍贵史料。
一、 《当代马华文存》的编选计划拟定于1998年末。最初的构想是精选自马来西亚独立至1999年12月31日间,以华文发表在马来西亚地区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五大领域的评论佳作。希望推出一部能完整呈现马来西亚华裔在此特定时空下争取合理生活秩序的历程,以及在其奋斗的风雪途中所留下的时代纪录。
以上的编选设想是我们的追求;但追求与目标常常有距离。需要说明的是,编选文存需要掌握大量的资料,有了相当的数量,才有精选的基础。选定一篇,往往需要翻阅十几倍的文章。所幸星洲日报、南洋商报、中国报、光华日报、华社研究中心、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的资料室提供我们这方面的协助。除了编委会的成员,博特拉大学、工艺大学及韩新传播学院共20多位学生也热心帮忙搜集资料。然而由于80年代之前的评论文章,在各资料室能搜集的不多,故只好将文存的选文时间设定在80年代及90年代这20年间。如有可能,将来再续编60年代及70年代的文存,则能呈现更完备的视野。
既然是文存,对于繁多的资料,必然有所取舍,取舍要得其当,必须要有一群学有专长、独立公正且具公信力的编辑委员才行。于是,我先邀请到两位在我国评论界卓有声誉的资深报人张景云及罗正文参与这项工作,并在征求他俩及华社研究中心主任林水檺的意见后,经一再研商,拟定了编辑委员会成员的名单。为了便于这项浩大繁琐工程的进展,我谨建议编委会的成员应多集中在雪隆区。
兹将编委会的成员及工作职责说明如下:
编辑委员会成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
顾问:刘鉴铨、林源德、黄超明、温子开
咨询编委:卜亚烈、王金河、许春、杨名万、陈爱珠、钟启章、黄兆平、彭早慧、萧依钊、雷子健、廖庆曾、潘友来。
总编辑:戴小华
政治卷主编:张景云
编委:丘惠中、何国忠、陈锦松、祝家华
经济卷主编:蔡维衍
编委:何启斌、张灿泉、赖顺裕
文化卷主编:罗正文
编委:许德发、郑秋霞、游若金、潘碧华
教育卷主编:邓日才
编委:李宽荣、陈宝武、林景汉
社会卷主编:陈亚才
编委:陆宇莲、郑云城、谢爱萍
责任编辑:叶啸、丘惠中、柯金德、郭仁德
工作职责:顾问及咨询编委为荣誉职;总编辑负责统筹策划、撰写总序、收集文稿及校对;各卷主编负责写序、提供资讯、筛选及审定文稿;编委负责提供资讯、筛选及审定文稿;责任编辑负责收集文稿及校对。
二、 《当代马华文存》的编选工作是繁重的,实际的操作比预想的复杂得多。何况这套以时事评论为主题的大系在我国尚属首次。鉴于人们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即使他们并不同意它的内容,所以我们尽可能做到文存的作品能见解独到、视角多元、笔路万殊、题材丰富、诉求有异。我们相信,马来西亚历史迈进的脚步,涉及大动荡时期的各种思想,必须在这样的襟怀中才能有所把握。就这样,使得这项工作“难度很大”又“带有风险”,但是总要有人去做,我相信人的意识之外,的确隐藏着一座圣地,无论察觉与否,它总在那儿频频催促。我也清楚意识到,我们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乃是因为大家都了解到这项工作的意义与价值。何况这么做从中获得的自我满足感及快乐已非常多,所以,即使工作中历经不少曲折与艰辛,都已显得微不足道了!
我们在1999年3月29日先举行筹备会议,并于1999年4月29日正式召开第一次的工作会议,之后又陆续召开了7次工作会议及多次的各小组会议。此外,在1999年11月19日至21日及2001年1月22日至23日召开过两次工作营。工作营期间,我们每天自早上9点到晚上9点止,除去两次半小时的茶点及一小时的午晚餐时间外,其余的时间全在工作。令我感动的是,编委会成员虽几乎都有工作在身,但无论是工作营还是会议,出席率均高达近80%。其间各编委有集体讨论,也有个别的协调。虽然,编委会成员曾尽了最大的努力;然而,限于时间,对浩如烟海的资料的筛选,难免有遗珠之憾;限于篇幅,对许多作品,只能割爱;限于人力,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祈望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这不仅是未来修订时的参考,也是我们再从事类似工作的依据。
不可否认,任何文集都必然呈现编者的主观,但是本文存各卷在形式设计和选文原则上仍力求编委们有一定程度的共识。另外,入选的作品是经过编委会反复比较和综合考虑决定的;有的文章很难划分归类,如选入政治卷的就不再选入其它卷内,以免重复;有的入选篇目或与作者本人看法未必一致,也请谅解为感,以下为编委会确定的选文原则:
(1) 入选作品设定在1980年1月1日以迄1999年12月31日间,凡评论本国事务,并以华文发表在马来西亚地区的报章、杂志及书籍中的评论佳作;
(2) 本国人用知悉真实身份的名字,以体现负起文责之精神;入选作者均不称呼其头衔,作者可在简介中自行列明,但以百字为限,并依照目录排序,冠以书后;
(3) 态度敦厚,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利于谋取马来西亚人民福祉之增进;
(4) 立场公正,不问党派,不因人取文;
(5) 完整精致之文优先,文长超过3千字者须取得原作者同意予以删减或割爱或弹性处理;
(6) 入选作品按事作分类,按发表时间排序,其时间不明者,则推定大体的写作时间,酌为编入。
《当代马华文存》共收录3百位评论作者的840篇文章,几乎概括了马来西亚所有重要的华裔评论作者的思想精华。就某方面而言,是弥足珍贵的史料纪实和社会见证。为了慎重起见,在经过初校、二校后,我们将最后一校让作者亲自过目,以求将错误减至最低。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80年代的资料难寻,而90年代的资料较多,因此不能按数量比例编选,只好80年代的尽量收录,90年代的作品精选一些,为的是给研究者及读者多提供一些资料,由于各卷相关内容的提示,主编已在序文中言明,故谨将各卷篇数列下:
1. 政治卷(80年代) : 72篇
2. 政治卷(90年代) : 99篇
3. 经济卷(80年代) : 63篇
4. 经济卷(90年代) :100篇
5. 文化卷(80年代) : 65篇
6. 文化卷(90年代) : 81篇
7. 教育卷(80年代) : 65篇
8. 教育卷(90年代) :100篇
9. 社会卷(80年代) : 82篇
10. 社会卷(90年代) :113篇
三、 1957年,是改变马来西亚历史的一年,然而独立迄今近45年,马来西亚上空经常凄迷而少见晴好,尤以1969年发生的五一三种族冲突事件,成为我国政经变化的分水岭,一项为期20年的“新经济政策”,却因不断出现的行政偏差,令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不仅感受到政治压力,发展也大受阻碍。
“风狂雨骤”是80年代的马来西亚最好的写照:民办华文大学的理想受挫、三保山事件、官方机密法令的通过、合作社风暴、新教育法令、华小高职事件,茅草行动,为华社带来的是惊悚与悲痛。90年代工业大蓝图的提出、回儒文明的交流、2020年宏愿的呼唤、教育法令及大专修正案的通过、独中注册与地税的解决、华社民办学院的开创、华小获准增建搬迁、华社诉求的浮现,在在令人感到华社于政经文教方面,似乎渐有了解困的迹象。然而,紧接爆发的亚洲经济风暴、安华事件、立百病毒事件、世纪大选所带来的冲击,犹若一场世纪风暴,不但揭开了马来西亚许久以来深藏不露的真貌,冲击了市井百姓,更震撼了心思敏锐的评论作者。尤以马来西亚华裔评论作者更加急切地要为向着社会进步、政治民主、司法公正、种族和谐、华教永存、国运昌隆这一梦想的实现推进着。在此种情态下,马来西亚的评论总为后人留下了既充满激情又充满焦躁的沉重感。
《当代马华文存》记载了20世纪最后20年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真实图景,为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与社会各领域作了全面的观照。当我们重新检视那一时代曾发出的声音中,发觉特定的政治环境及媒体制约,使得评论作者无法走出其局限性,有些作者因而不得不持有一种伸缩性很强的生存自卫的紧张和防备。因此,《当代马华文存》的编辑印行,就某方面而言,既是对历史的反省和检讨本身,也蕴含了我们对自身的批判。
结语
《当代马华文存》虽非显示了马来西亚评论文章的“全貌”,值得欣慰的是,毕竟我们有勇气先去开拓。即使文存出版后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好在开头我已说了,人应要有甘当铺路石的精神。至少,我们的努力仍可以成为后继者走向成功的借鉴。相信将来在人力、物力、财力都不成问题时,更完美选本的诞生,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本书能顺利付梓,除了感谢编委会全体成员,丹斯里杨忠礼、丹斯里林源德、丹斯里郑福成、拿督林金华、拿督陈明水、拿督刘天成以及廖林水玉等人热心赞助经费,以及所有支持我们这项工作的人外;对于王赓武、王蒙、龙应台、沈慕羽这几位我所尊重的学术文化界的重量级人物,他们愿为《当代马华文存》撰写推荐词,本人于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言明本意,权以为总序。
2001年9月30日
去年杪,我应邀参加马来西亚全国青年才艺创作赛评审工作,作为总决赛评审团7评委之一,在认真投出臧否一票之际,也忘情于善才绝艺的冲击之中。抵今思来,并无事过境迁之感,反觉光影犹在眼前,余音不绝如缕。借用苏轼《前赤壁赋》歌曰:“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创作赛的主催单位是马来西亚青年体育部,主办单位是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简称文协)。这是一次规模宏大、门类众多、全面展示创作和才艺的大赛。我们到达之前,创作赛已经进行了初、复两轮评审。进入总决赛的10个参赛队伍都是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包括音乐、舞蹈、短剧和相声。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办事很讲效率,我们抵达吉隆坡的第二天,文协会长戴小华女士即召集7评委商议评奖事宜。大家都同意分列创作大奖和才艺大奖两个奖项,问题在于不同艺术门类有着不可比性,它们之间的较量如何统摄于同一的标准?戴会长征询我的意见,我坦率谈出看法:就创作而言,无论音乐的词典、舞蹈的编导、短剧的剧本、相声的脚本,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可比性,最重要的坐标是创意;就才艺而言,无论发音、技巧、演绎、造型,最重要的综合表现力。从当时的议论和日后的评奖看来,大家认同了上述标准。
现场比赛,现场评奖,考验的是公正。即使心中已有天平,评委们在艺术见解上依然存有参差,而公正则是艺术家人格力量之所在,评委们坚信这一点。评奖的结果,乍看来是意外的一致,细想来又在意料之中。对评奖者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对获奖者来说,是“众望所归” 。
演出极富创意
我最为欣赏的是获得创作大奖的那部短剧《感天动地》。我无意赘述《感天动地》的故事梗概,但我应该把编导李永强的提示抄录下来,那是这样一段精简的文字:“古时,有“沉香救母”的神话故事,不时回荡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警惕中华民族的每一份子需以孝道为至上,并赞颂之至今……感天!今时,有‘阿伟杀母’这现实故事,撼动每一个骄傲的炎黄子孙,惊震了全部龙的传人……动地!”无需过人的悟性,观众完全能够领略到编导的至性至情。我在观看演出的时候,浑忘自身是评委,演出让我想到母爱这个无比博大的命题,竟至潸然泪下!归国后,我偶然看到作家高洪波的,“……属于女人永恒的财产/是高贵无比的两个字;母觇/于是故乡、乳汁、童年/直至祖国和母爱一起/凝成一种永远的象征……”我想起《感天动地》,又一次落泪。这部短剧不到一刻钟,却艺术地诠释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善与恶的强烈碰撞中展现出崇高的悲剧美。这是一部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问题,同时吸纳了现代主义的若干手法,诸如时空交错、对位和意识流,也还吸纳了声像、肢体动作等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因素。这是一次极富创意的演出,即使个别演员的表演略嫌稚嫩,究竟瑕不掩瑜。
事实上10个参赛队伍都很出色!除了短剧《感天动地》获创作大奖,舞蹈《夏.海》和相声《这里是个好地方》并列才艺大奖。《夏.海》是现代舞,表现华族先民“买舟出海,谋事他乡” ,以精彩的舞蹈语汇,浓缩了一部华侨奋斗史。《这里是个好地方》是海外难得一见的相声,除了是由女艺员说的相声,而且还是洋溢着马来西亚风情的相声新段子。真是意外,马来西亚有相声!分析起来,有语言上的缘由。马来西亚华人方言众多,有广府话、潮州话、闽南话、客家话,而以华语(普通话) 为纽带相维系、相交通,此情形在吉隆坡、槟城、马六甲皆然,共通的母语是相声得以传播的根基。女艺员说相声,又一意外!在笔者印象中,相声是男艺人的“世袭”领地,向来以长相怪异出奇制胜,而眼前曾、陈二位,一为工程师,一为大学生,可谓端庄娴雅有余妍,岂知檀口一开,妙舌粲花,谈吐之诙谐追步于侯(宝林) 马(三立) 之间,尤为可贵的是内容尽显本地风光,令大马观众倍感亲切,自始至终欢声不绝于耳。更有意想不到的,看她们二位挥洒自如的表演,那分轻松!谁肯相信她们是不曾参加过任何正统训练的人!这部作品的获奖给人启示多多。
舞蹈〈气〉难度高
其余7个参赛队伍获优胜奖的,同样叫人难以忘怀。我十分看好那部舞蹈〈气〉,对它的未获大奖,我颇觉遗憾。气,仅此命题,就非同凡响,其难度超出其他舞蹈。据编导陈述,其立意是表现气之形成、凝聚、扩散及腾空。编舞者结合了东南亚各地的三道弯特色,中国舞偏好的圆,并以富阿拉伯色彩的弦乐四重奏作为配乐,祈以带出从“气” 衍生的正、柔、霸与和。我边看边想,以有形的肢体表现无形的气感,表现得如此飘逸,如此高贵,既充盈风情,又透出理趣,我由衷感谢舞蹈家缪长青给我们带来惊喜!我由此想开去。气,是物质的;气,又是深奥的哲学概念。哲学家认为,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精气为物。”(《易》)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文学家将气引入文学,为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曹丕) “文者,气之所行。”(苏辙) 于是,气,既具象,又抽象,用舞蹈语汇进行诠释,似还可以更深入些,直抵哲学的殿堂。
马来西亚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华族约占三成,犹属少数,华族有识之士能够主办这样一次全国性的创作大赛,注意,是中华文化的一次检阅!我在钦羡他们卓越才能的同时,更加敬佩他们崇高的精神。我无意吹捧或者猎奇,我只是从海外想到国内,身为文化人,我们不该略具他们那种精神吗?
注:作者为北京戏剧家协会主席 此稿刊于2001年4月5日南洋商报《商余》版。
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與中國的文化交流紀實
(一)
在歡慶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馬來西亞建交30周年之時,我們回顧這些年來的中馬兩國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這不僅可以從中了解到中馬兩國人民的親密無間的友好關系和誠摯互信的真切感情,而且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中馬兩國華族親人們的同根同源,血脈相通的手足情誼。
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简称文协),就是這樣一個中馬兩國人民共同所愛戴的文化親善使節,她是兩國人民的文化紐帶,友好的橋梁,她為兩國人民的文化交流和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將永載中馬兩國關系的史冊。
文協,自1974年成立籌委會,77年正式成立總會,至今也可算30年了,文協成立一開始,就關注著與中國民間的友好文化交流。但因歷史上的政治原因,民間文化交流尚未開禁,致使兩國人民間的文化交流,難以開展。我姑且把這個時期,稱為馬 中文化交流的“沉寂期”。盡管如此,在1977年至1989年這十二年期間,文協所開展的各種活動中,也仍有與中國有關為人和事介入,如 1981年9月12日至26日,文協主辦的馬來西亞吉隆坡 81年度華文書展,就展出了中國書簡文物乾隆文房四寶。1982年1月18日,文協還主辦了中國書畫郵票暨本地畫家作品展,5月還主辦中國台湾詩人余光中的文學專題講座。1988年7月、8月,更舉辦了中國青田石雕藝術展覽、中國郵票展覽。
(二)
馬來西亞與中國人民之間文化交流,真正正式開展起來,還是在1990年。從1990年至 1997年,這7年,把它作為兩國人民文化交流的“發展期”。其特點是交流活動日益頻繁,交流項目日益增多,交流影響日益擴大。
中馬兩國民間文化交流的正式開禁是在1990年9月,1990年2月9日至23日第一朵報春花就開放了。“中國歌舞迎90”,由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邀請,馬來西亞文化藝術旅游部配合下,在馬來西亞各地巡回義演。這是來自中國中央民族藝術學院組成的“中國民族藝術團”,先后到了十多個地方中學、基金會,為各地文化教育機構籌款達2百萬令吉,從此,打開了兩國文化藝術交流第一步。
4月,第一只報春鳥開始鳴唱了。當時的文協理事兼文學組主任戴小華應邀赴中國暨南大學及南京大學講學,成為了馬來西亞第一位受邀訪華的文化使者。 此后就好戲連台了。1990年5月1日開始,文協主辦的“中國十一大笑星相聲”巡回團,由中國著名藝術家馬季帶領,先后在吉隆坡、檳城、實兆遠、馬六甲、拉美士、居鑾、新山等地巡回演出。他們除表演外,還與馬來西亞演藝界進行講學、觀摩,以幫助提高當地相聲藝術水平。10月,為推廣相聲藝術、文協又特邀中國的姜昆、唐杰忠,中國台灣的王振全、葉怡均,新加坡的黃家強、楊世杉、陳天賜以及馬來西亞的姚新光、陳志光等同台獻藝,舉辦了聲勢浩大的“國際相聲大匯演”,在森美蘭、馬六甲、新山、吉隆坡以及怡保等地作巡回義演,影響很大,深受好評。92年 1月至5月,文協再邀請中國馬季與王金寶前來馬來西亞主講“相聲巡回講座與課程”,報名學藝者眾多,包括老、中、青。這對推廣與促進馬來西亞相聲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戲劇藝術交流方面,更為活躍、頻繁。首先是文協與馬來西亞藝術學院、雪蘭莪廣東會館,在90年 9月,由香港名角紅虹帶領的粵劇在馬來西亞全國巡回義演,反應良好。1991年1月,中國歌劇《子君》又是文協聯合馬來西亞藝術學院、作家協會、歌樂協會等,共同舉辦巡回全馬義演。1991年 6月,更有中國海南省海市瓊劇團應文協邀請到馬來西亞來。瓊劇團先后在檳城、丁加奴、馬六甲、新山及吉隆坡巡回演出,場場爆滿,好評如潮,大開全觀眾眼界,使逐漸式微的瓊劇活動,在馬來西亞又注入了新的生機,逐漸復甦起來。此后,1992年11月3日至13日,文協參與聯辦“馬中粵劇團”赴廣州演出。1994年9月21日,文協參與聯辦94年國慶戲劇節,推出重頭戲《滿江紅》歷史舞台劇,該劇由中國導演馬惠田教授編排,中、馬、新三國演員同台演出。全劇表演激昂慷慨,聲淚俱下,大獲成功,又加演12場,仍不能滿足觀眾要求。
粵劇交流的高潮,應是在1996年10月1日至20日。由文協與雪隆廣東會館,劇藝文化藝術發展中心聯合邀請,中國著名的廣東粵劇院所組成的“粵劇精華藝術團”共25人來全馬巡回演出,為期三個星期。這成為了當時全馬演藝界一大盛事,對促進馬來西亞粵劇藝術發展,起了很好的作用。
在音樂歌舞方面,兩國的交流可謂形式多樣,五彩繽紛。如中國客家藝術團巡回交流,在1992年11月28日至1993年1月3日,應文協邀請,在全國進行了為期34天的演出,并遠赴沙巴州各地表演歌舞,讓邊遠各地人民都能欣賞到具有濃郁的客家文化特色的藝術風采,影響深遠。1993年5月 3日,文協又參與協辦“中國北京中央電視台群星晚會”在吉隆坡的演出活動。1993年 6月至7月,文協還參與了聯辦中國西安音樂學院華樂巡回演出活動。1993年9月,又參與了聯辦世界小提琴冠軍錢舟小姐的小提琴演奏會。1994年8月16日至8月31日,《孔雀東南飛》馬中華樂演奏會,在文協策劃下,檳州分會聯合檳州各社團主辦的華樂演奏會巡回演出,順利成功舉行,演出地點包括檳州、怡保及吉隆坡。來自中國的兩位杰出的青年琵琶演奏家楊帷及二胡演奏家項蓓星,以及馬來西亞兩屆全國冠軍怡保的培南獨中華樂團聯合獻藝,受到熱烈歡迎。之后,兩國文化表演活動高潮迭起,1994年10月9日至11月20日,中國云南少數民族歌舞團應文協邀請,海鷗旅游公司協辦,來馬來西亞巡回義演,歷時一個半月,在全馬各地表演超過20場,云南26個少數民族,藏、傣、納西族、佤族、拉祜族、哈尼族等,紛紛亮相,色彩斑斕,大放異彩。還有別開生面的馬中古今詩詞演唱會“杜志昌作品匯演”。1996年8月4日,文協主辦,馬來西亞藝術學院協辦,演出有藝術學院合唱團、藝術學院校外進修部虹霞民歌合唱班加入,由中國天津藝術男低音曉良、女高音楊文靜、鋼琴伴奏張瑞示範演唱交流。歌唱節目全部都是文協前副會長杜志昌醫生作曲,歌詞都是古今名詩,包括現代詩人徐志摩的多首詩篇,使“典雅文學變為立体形象”,大飽觀眾眼福。接著,1996年10月 4日至8日,杜志昌作為領隊,在團長馬潤蘭、副團長曾子才率隊下,一行32人赴香港舉行“馬中古今詩詞演唱會”,觀眾踴躍,反應熱烈。1997年1月9日至20日,著名演藝家秦怡、上海音樂學院作曲家《梁祝》作者之一陳鋼教授應邀訪馬,到吉隆坡、巴生、丁加奴等表演,訪問及學術交流,1月 11日,在藝術交流會上,秦怡朗誦的《魯媽的生日》、《雷雨》片段及陳鋼示範鋼琴獨 奏,給演藝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歌舞團在1997年5月至6月8日,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應邀來馬演出活動。這是一次中國回族與大馬回教徒的親切友好的文化交流,演出展現出了中國優美的回族藝術文化特色,大大增強了中馬兩國回族人民的了解和友情。而且這次表演所有收入充作弱智兒童訓練中心經費,表現了藝術團對大馬弱智兒童人道主義的關愛。
此外,文協在文學、文化、教育及華人社會問題多方面與中國的學術交流活動,也十分引人矚目,成就突出。如1991年 6月邀請中國作家莫言、王安憶來馬的文學講座,1992年4月台灣的龍應台的講座1993年12月天津的航鷹的講座,1997年8月請羅門、蓉子夫婦的講座都是十分成功,大受歡迎。還有1990年 6月邀請國際知名作家陳若 曦和新加坡作家淡瑩參加主講的“90年代兩性關系”座談會;1993年12月邀請中國廈門等地學者參加的“華族歷史交流”座談會;1996年11月文協主辦,馬華中央文化局與南洋商報協辦的〈中華文化專題〉講座會,邀請有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學者、作家張學智、朱文華、張承志主講,備受馬來西亞學術界關注。此外,文協還主辦過不少美術方面如繪畫、書法等畫展和互訪的交流活動。1991年文協美術訪華團活動和先后舉辦的中國畫家史維鈞,嶺南二家趙少昂。劉春草以及名畫家劉濟榮的畫展,備受馬來西亞美術界關注。
(三)
從1998年算起,直到現在 2004年,又是一個七年。文協與中國的文化交流,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我把她稱作是“繁榮期”。經過從 90年至 97年七年的發展,兩國文化交流合作,日趨成熟、融洽、誠信、友好、情誼使兩國的文化交流合作逐漸形成了高潮。又適逢1998年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換屆,中馬兩國信賴的文化大使、作家兼社會活動家戴小華出任總會長,她承繼了前幾屆會長辦會的宗旨和方針,在前幾屆文化协全体同仁所辛勞開拓起來的兩國人民的友誼大道上,越走越寬廣,越走越繁榮起來了。繁榮期的特點是,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交流規模聲勢越來越大,規格層次越來越高,形式方式越來越多種多樣。
1998年首先出現的是《三國演義之夜》巡回演出,中國三國演義電視劇原班演藝人員,4月應邀來到馬來西亞巡回表演。6月接著有三國評書說唱交流會,邀請中國著名評書家連麗如主講,5月,文協組織云南訪問考察團赴云南各地作為期15天的訪問交流活動,9月再組織〈文化交流訪華團〉,應中國文聯之邀,前往北京、九寨溝作文化交流活動。
交流互訪的高潮是在1999年開始,首先是4月份,中國海外交流協會會長郭東坡為首的中國海外交流協會訪問團來馬訪問。這是90年代互訪以來,規格最高的一次訪問。接著,在7月份,應中國作協邀請,文協組織99年作家訪華團赴內蒙訪問交流。2000年2月,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鄧友梅率團一行9人應邀訪馬。6月,中國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會長林兆樞一行8人來馬訪問。8月,山東省政協主席兼中國孔子基金會主席韓喜凱率山東省文化考察團來馬訪問,這都是一批高規格高層次的文化交流。
而在2000年9月,一個規模聲勢空前的“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千禧文化之旅•馬中文化交流盛會”在中國天津、北京及薊縣黃崖關長城出台。由文協總會長戴小華為團長的一行70人浩浩蕩蕩來到天津。馬來西亞演藝名家,在中國古典劇場“最后遺跡”天津廣東劇院與天津曲藝家們同台獻藝,大受歡迎。之后,特別選在新世紀的“龍”年,在有著“巨龍”象征的黃崖關長城,結合來自世界各地的“龍”的傳人、書法家、藝術家、政治家、國際友人,共同創造出世界最長的“龍書畫卷”。當晚的溝火晚會(9月9日),兩國的表演藝術家一齊演出精彩的節目同慶中秋佳節。并且,在黃崖關水關的下游豎立起一座“蟠龍石”,上面刻滿世界各地書法名家所寫的“龍”字,馬來西亞著名書法家鍾正山、鄭天炳也現場揮毫,共同創造出世界最長畫卷的吉尼斯紀錄。此書畫卷共長1千米,由霍元甲武術學院百名學生拉上黃崖關長城,馬來西亞拿督黃燕燕副部長受邀為千米龍卷點睛。由中國文聯黨組書記高占祥、天津市副市長王德惠、馬來西亞駐中國大使及太平市市長哈芝安華等出席慶典,中國各家電視台現場轉播并制作成專輯。此外,兩國名家還參加了一個“千龍碑林”的奠基儀式,有關刻碑將永久立在黃崖關展覽館。這次盛大活動,成了中馬兩國關系史上的一次重大壯舉,標志著中馬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如這萬里長城,永世長存。
接著在2000年,一連串彩色紛呈多種多樣的文化交流活動,延續不斷﹕有中國深圳合唱團的訪馬交流會,有“國際蘭亭筆會”書畫展,有中國文聯互訪團及山東文化交流訪問團來馬交流訪問,特別在年終馬來西亞全國青年才藝創作總決賽暨頒獎典禮上,來自中國山東文化交流藝術團前來作為友誼演出,呈獻的精彩節目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2001年,有中國美院任道斌博士、沈浩石碩士的書畫展,上海法學會副會長薜明仁的來馬訪問,還有中國廈門華僑博物館來馬考察交流。更有山東省政府代表團應文協之邀,由省長李春亭親自帶隊來馬進行交流考察。
2002年,除一般的兩國文化交流外,在馬來西亞全國書法創作賽“金鵝獎”總決賽同時,別開生面地特邀了中國著名阿拉伯經文書畫家舍俊有舉行阿伯拉經文書畫展叫觀眾贊嘆不已。 2002年的重頭戲是應文協特邀,新任山東省省長張高麗率領了一個高規格的龐大的政府代表團來馬訪問交流。成員有省計委主任、省外經貿廳長、省外辦主任、省府辦公廳副主任等第一批省政府各方面重要官員,這次考察交流對促進發展中馬兩國經濟文化事業起了重要作用。
最后,值得提出的,是2004年為了慶祝中馬兩國建交30周年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與國家語文出版局聯合北京外國語大學在中國北京主辦一次“馬中友好30年論壇”,讓論壇將用華語與巫語進行,這將是一兩國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盛事。
另一椿大事則是文協與馬六甲歷史博物館聯合主辦鄭和600周年紀念展,吉隆坡作為第一站,接著到全馬各地巡回展覽。早在1997年,文協聯合中國云南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等機構已經舉辦過一次,云南曾提供展出資料超過兩百件。這次更是展品豐富,規模空前,表現了兩國人民對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鄭和的無比敬仰和關愛。鄭和在600年前,率2萬多人的龐大船隊,先后七次遠航亞非30多個國家,開創了世界航海史上的新紀元,他代表中國明朝政府與馬來西亞當年所建立的友好睦鄰關系,至今為兩國人民所傳誦。文協這次主辦的鄭和600周年紀念展,定將永遠銘記在兩國人民的心中。
文協為兩國人民的文化交流所創的豐功偉業,將世代永存。
注:作者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暨中国南昌大学教授 此文稿为2004年5月20日在北京外语学院召开的“馬中友好30年論壇”提呈之論文
(1)文化偏見的狂瀾
1969年“513”悲劇事件的發生,是馬來西亞社會各方面出現翻天覆地變化的一個歷史轉折點。
從那時起,馬來社群受到很大的刺激,他們要重新確立這里是他們的國家的理念,思想起了根本的變化,馬來至上的民族主義,在軍權大權的控制與人為的護航下,已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思潮。
政府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NEP),宗旨高尚,要不分種族消除貧窮、要重組社會糾正不平衡,這本是會為各族人民帶來更大團結與進步的政策,可是,在官員的不公正執行下,卻出現了許多令人難以接受的偏差。
• 在經濟方面,NEP的執行,在糾正經濟不平衡的理由下,要求馬來民族能在企業界每一個領域,都要達到擁有30%的參與數額。這些政策的執行,結果出現了另一個不平衡。因為要在經濟領域各個層面的一切都要30%,往往在推行时,导致市场的商业自由受到人为的干扰,反而使华人方面有被剥夺的与损害的感覺。
• 在教育方面,新的教育措施,規定大專學府實行固打制,按種族比例招生,造成很多成績優良的華人學生無法進入本地大專學院深造,華人大專生的人數從過去的80或90%跌至70年代初的10或20%。更糟的是,在國語至上的安排下,每年都有上萬名的華人中學生因在中學考試時國語一科不及格而無法繼續升學,雖然在其他數理各科都能取得一連串的特優。
• 在文化方面,馬來社群召開的“全國文化大會”,在沒有華人代表的參與下,由單一族群列出了塑造國家文化的三大議案,即國家文化以馬來文化為核心,伊斯兰教文化為重要元素,和考慮納入其他適合的文化元素。這是具有濃厚文化偏見的議案。 而政府文化部門的官員,就以馬來社群召開的這項所謂全國文化大會通過的三大議案為方針,推行偏向單一族群的文化政策。這是一個被認為是傾向同化的政策,華人社會普遍上都有擔心被同化的恐懼。
(2)民族文化的自救
回憶過去,在70年代那艱苦的歲月,華人社會在各個領域各個層面所面對與經歷的種種遭遇,以及所帶來的不公平感受,特別是華文教育受到忽視和限制、文化偏見的狂瀾,經濟利益受剝奪的感覺,本地大專深造無門的恐懼等等,都使人彷徨、憂慮與不安。
華人社群在徬徨下吶喊:“那是陰沉沉苦悶的年代,那是前途茫茫的年代。”詩人在呻吟:“苦悶!苦悶!大家都很苦悶!”
李三春自1974年接任馬華總會長后,作為一個代表華族政黨的領袖,為了維護與促進華族的長遠利益、為了實現一個更團結更進步更公平的國家社會,他斷然采取行動,以實際工作表現來爭取保持華族的基本權益,他提出旨在進行民族自強自救的5大計劃,每個計劃都有具体的行動方案,其中一個重要的計劃,就是創立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简称文协)。
李三春堅信:“馬来西亚華人文化是正待發展中的這個國家文化一個不可或缺的部份。”
他說:“發揚馬来西亚華人文化、促進各族文化的交流,可以協助與導致這個國家的文化朝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他說做就做,以實際行動去實踐“發展華人文化與促進各族文化交流”的理念,他策劃并推動成立了文協,就是為了要實現這個理念和達致這個目標。
他把這目標的落實列為馬華五大計劃之一。
1974年9月14日,“文協”籌委會,在李三春的領導下成立了。籌委會主席是黃昆福,一位積極推動華人文化活動的長者。
在馬華領袖的協助與交涉下,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終于取得了社團注冊局的批准成立。
1977年3月5日,在檳城舊關仔角舉行的一個超過萬人參加的文化晚會上,李三春主持了文協的成立大典。首任會長是黃昆福。署理會長鄭復興(后來由鄭良樹、鍾正山相繼接任),义务秘書趙自新。
就在這個使人徬徨與憂慮的年代,就在這個充滿挑戰的環境中,為了抗禦同化偏見的狂瀾,在首屆會長黃昆福的卓越領導下,負起了這個推動與拓展華族文化的歷史使命。這是民族文化自救的使命,這是民族文化自強的事業。
(3)純粹屬于文化人的獨立性團體
文協雖由馬華公會發起,可是,最難能可貴的是,馬華總會長與領導層沒有利用其政黨身份與地位來干預這文協的會務操作與執行,這是一個社團注冊具獨立性的非政府組織,因此這協會選出的領導層、理事們的出任,沒有根據政黨身份來作為入會的標准。
換言之,這是一個純粹屬于文化人的獨立性團体。
在首屆會長黃昆福的領導下,文協以無比的氣魄,積極努力匯集大馬各地各階層的仁人志士,四面八方的文化藝術界朋友,緊密團結在一起。
他們有如大海上逆行的方舟,全体熱心推廣華族文化藝術的人士,都能同舟共濟、求同存異、目標一致,使這方舟耐得起風、抵得住雨、頂著大浪、穩健向前邁進。正是風雨逆舟迎朝揚。
他們勤懇踏實、默默耕耘,肩負起一個時代的使命——要為華族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而努力,要為發揚華族文化藝術作出更多無私的奉獻。
(4)面對內外壓力依然頑強奮斗
在族群面對被同化危機,華社普遍感到焦慮和不安的關键時刻,文協的成立與出現,使華族文化的生存出現了生機。
因為,在那個年代,華族的文化活動受到了諸多限制,華族傳統的舞獅表演,不易獲得批准公開演出,一位友族領袖甚至要將舞獅改為舞虎。
馬華作為政府中的華族政黨,其領袖李三春堅持扮演力挽狂瀾的積極角色,通過成立文協來承擔這促進和扶助我國華族文化的成長與發展的重責,使文化活動減少介入政治因素,希望不再成為政治爭論的課題。
但是,還是有不少人意圖將民族文化發展的課題捲入種族政治糾紛的情緒渲染之中。
• 在華社外部,有一些人似乎不愿看到“马来西亚华文化成為這個國家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不愿看到“馬来西亚華人文化有發展的機會”,因此,文化協會的成立,触怒了他們,處處給予干預與阻撓,甚至有一份銷路很廣的雜志封面版,刊出了一幅漫畫,對李三春作極盡嘲諷的能事。 這幅漫畫這么形容:“正當另一位華人領袖(林蒼佑)正在提倡Silat Pencak(馬來武術)的時候,李三春還在提倡華人功夫”。 然而,無論如何,文協的成立,在接受當前的政治現實格局下,依然堅決繼續努力排除任何外來的阻撓,努力使華人文化在我國各地扎根、活躍與發展,希望能使之導入國家的主流內,極力爭取友族的認同,這才是促進華族文化 與維護基本權益的根本辦法。
• 在華社內部,也有一些人局限在情緒上的激動,而淪于空喊口號與幻想式的理想夢境中,忽視了馬來西亞的政治現實環境的限制,而不愿認同文協低調處理推廣華族文化活動的做法。 也有另一些人囿于個人政治偏見,或因對馬華有政黨背景或因意識形態的分歧,也拒絕認同文協,不願在求同存異的原則下合作進行維護與爭取發展華族文化的活動,竟然誤以為抵制文協,這樣做才能維持華人的基本權益。 面對著來自華社內部與外部的種種阻力與壓力,雖然問題重重,文協仍然頑強奮斗,堅持自己所負起的歷史使命,在領導層擁有足夠的魄力、機智、勇氣、毅力,以及任勞任怨、不屈不撓的精神驅使下,努力去克服這些種種約束,在推廣與發展華族文化方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5)聯合其他團體共同作出奉獻
文協的成立,一開始就面對經濟的困難,沒有財政來源,就無法積極展開各種文化活動。
為了推廣華人文化活動,馬華領袖拿督李三春在這方面的援助,可說是無微不至。除了免租供應協會辦公室,提供各種硬体設施,每月還支付逾萬元的財政資助,以及多名受薪職員的薪金與每月的行政開銷費與活動費等。
文協第一任會長黃昆福為了爭取更多華人文化團体一起共同攜手合作,就在成立后不久,1977年10月29日,舉行華人文化團体交誼會,探討如何在求同存異的原則下,合作推展文化活動。
接著,為了鼓勵馬華寫作人獻身馬華文學的崇高事業,1978年2月文協特地設立了〈文學獎〉,同時也舉辦了1978年美展,稍后,在5月間主辦書法訓練班,到了10月,又再舉辦華人文化團体交誼會。
也是在1978年這一年12月,接連舉辦了兩項重要的活動﹕
• 馬来西亚文學研討會。
• 聯合9個文化藝術團体舉辦吉隆坡第十四屆歌樂節。
次年(1979年),舉辦馬来西亚華人文化研討會,所討論的課題包括:馬来西亚華人文化的內涵,國家文化的基本問題,國家文化與華人文化,華人文化與其政治,華人文化與其經濟,華人文化與其教育,華人文化與其宗教等。
(6)扮演帶動的積極角色
在成立初期,文協就自動定位為一個扮演極積推動與帶動的角色。
除了率先發起帶動舉辦研討會的風氣外,也發起帶動華團組織在文化活動上合作的角色,又主辦了全國揮春比賽、書法講座、開設華文書法班等活動,而在揮春與書法比賽中也吸引了外族同胞的參與,在促進各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這些活動的舉辦與帶動,在那個年代之前是罕見的,幾乎可說是開創了歷史的先例。
特別是一系列學術研討會的舉辦,在華族社會面對各領域的困境中,思想上找不到出路,大家都在傍偟無助之時,集合了一批學術界人士與知識分子,共同探討問題,對問題作嚴肅的思考,彻底的反省和采取理智的行動,在當年的現實環境中,對捍衛民族傳統文化方面,扮演了應扮的角色,作出了應盡的責任和奉獻。
那種艱辛困難,只有身處其境的人,才會深深体會到,當時的現實環境雖是使人感到那么無奈,而文化協會卻能努力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
進入80年代。1980年5月,舉辦華人教育研討會。主題是“馬来西亚華人教育的探討”,包括:評論華文教育傳統功能與精神,探索華人教育政策與軌跡,窺探馬来西亚華人教育前景與問題等。
同年10月,又主辦“華人社會的閱讀風氣”座談會,探討華人社會閱讀風氣低落原因。
1981年1月,主辦“馬来西亚華人社會問題”研討會,旨在窺探華人社會歷史,分析分裂因素、認清華人缺點,以面對今后挑戰等。
就在文協接連兩年舉辦一系列的學術研討會后,就開創與掀起了華團各種組織研討會的熱潮,蔚為風氣。
文協從1978年發起設立文學獎,一連舉辦了七屆,直到1986年止。在那時期,马来西亚華文作家協會的成立,以及華團的聯辦,使文學獎的舉辦有了延續。
也就是在1980年,文協創辦《文道》月刊,12月1日在吉隆坡聯邦酒店由李三春主持出版儀式。
從1981年起,文協發起主辦81年度華文書展,過后,就連續多年舉辦,提倡閱讀風氣的書展,就在文化協會的帶動下,開始形成了一種熱潮。
此外,文協也連續出版文學專輯,包括《馬華當代小說選》、《馬華當代散文選》等。
這些都是文協腳踏實地進行發揚華族文化、推動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所作出的實際貢獻。
(7)呈給政府《國家文化備忘錄》
1983年,文協呈交給政府一份以國語與華文書寫的《國家文化備忘》,全文約3萬言。目錄分: ⑴序言。⑵我們應有的基本認識與立場。⑶建設國家文化的基礎。⑷積極促進各族文化的交流。⑸打破文化隔離現象。⑹國家文化大會三大原則。⑺實踐三原則不能反映多元文化特征。⑻國家文化應以各族文化精華為核心。⑼謬誤的基本觀點必須糾正。⑽政府對促進文化交流的角色。(11) 結論。
這份國家文化備忘錄也附錄有文協對文化藝術各方面的要求與建議,包括:(a)教育與文化。(b)語言。(c)歷史。(d)文學。(e)大眾媒介。(f)戲劇。(g)音樂。(h)舞蹈。(i)其他視覺藝術 (繪畫、書法、雕刻、設計、手工藝、建築等)。(j)宗教。(k)中醫中藥。
文協在《國家文化備忘錄》中強調:馬來西亞國家文化應是馬來西亞各族文化的總和。為了維護與尊重獨立憲法對“歷史延續性”與“顧全政治的現實”,在兩者同時并重之下,馬來西亞國家文化的建設,應以各族文化的精華為基礎。
因此,文協特別向政府提出了要求,“堅決主張作出明確的規定:國家文化應以各族文化的精華為核心。”
為了實現以各族文化的精華為核心這目標,文協也“建議必須堅持下列三個基本原則”:
(1) 承認與接受馬来西亚是種族多元化、宗教多元化及文化多元化的國家。
(2) 現有各族文化,分別源自各不同的區域,有其不同鮮明色彩與風格,皆應視為本土文化,政府應采取文化開放政策,使其能夠自由發展,呈現多姿多彩。
(3) 積極鼓勵并促進現有各族文化的有效交流,通過這途徑從而使塑造出來的國家文化可以有效地反映出多元文化的特征。
這些要求與建議,受到了重視。后來,政府文化政策的實行,開始有了轉變,逐漸傾向推行文化開放的措施。
(8)財力支援不足仍不氣餒
不容否認,在李三春任馬華總會長時期,文協努力推動與帶動的各項活動,馬華領袖的資助可說不遺余力。
然而,李三春退休后,情況有了變化。
從1986年起,黃昆福退休,著名藝術家鍾正山繼任會長,署理會長郭隆生(后由李金友、戴小華先后繼任),义务秘書為陳祖排(后由郭仁德接任)。
這時期,文協的活動與發展,受到了局限。李三春退休之后,新任馬華領袖因面對馬華大廈財務危機,對文協的財政支援已大不如前,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削減,文協的財政情況開始處入不敷出的困境中,自此之后歷經多年,并無改善,以致有許多計劃難以繼續展開。
因此,文協在這期間不得不裁員減薪,減少活動。
1986年12月,在鍾正山領導下,文協舉辦“迎春百元書畫展”,書畫家的義書義畫,為文協籌募了一筆義款,用以應付因財政拮據而負債的款項。
(9)鍾正山的熱誠與奉獻
然而,文協領導人并不氣餒,仍然繼續在經濟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努力扮演推動與帶動的角色。
如:每年繼續舉辦揮春比賽、琴箏演奏會、華族舞蹈創作座談會、華族舞蹈創作比賽等活動。
這時期,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面對“六四運動”困難的低潮時期,文協毅然發起帶動馬中文化藝術交流的熱潮,率先在1990年2月主辦中國民族藝術團的巡回義演活動,以“中國歌舞迎90”為號召,為各地文化教育機構等籌獲2百萬令吉義款。
同年5月,舉辦“中國11大笑星”巡回演出相聲藝術,以馬季這位國寶級相聲大師為首的笑星團來馬獻藝,從這年起,推動了馬来西亚的相聲藝術,掀起了馬来西亚的相聲熱,馬季也收姚新光為徒。(姚新光被譽為馬来西亚相聲之父,曾任文協副會長) 。
在相聲藝術的推廣方面,文協又續辦了“國際相聲大匯演”,馬季與王金寶的相聲講座與課程、馬季書藝展等。
文協也推動地方戲曲的發展,分別舉辦了《紅虹粵劇》表演,《海南瓊劇》巡演,《客家山歌藝術團》巡演等。
在引進中國藝術活動方面,也包括了歌劇《子君》的巡演,《台北舞蹈空間》巡演、《羅生門戲劇》等。
在學術與文學活動方面的推廣,也不稍停頓,又繼續主辦了“儒家思想與現代社會”研討會、教育政策研討會、東南亞現代化與儒家思想研討會、“90年代兩性關系”研討會、中國作家莫言與王安憶文學講座、“紅虹與粵劇”藝術講座、趙淑俠文學講座、龍應台文學講座等活動。
此外,文協也舉辦了多項書畫展、音樂交流會、漢麗寶清唱劇等活動。
因此,即使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文協推動文化活動的奉獻與熱誠,絲毫沒有降低,仍然能夠維持如同過去一樣,每個月至少都有一兩項以上的活動在進行、推動與帶動。
而在鍾正山領導時期,尤其在促進馬中兩國文化藝術交流,以及書畫藝術的拓展方面,扮演了更積極的角色。
在帶動歷史活動方面,文協聯合華總與馬華中央文化局聯辦“華族歷史資料收集與調查”活動,可惜因經濟風暴來襲,致使財力不足而暫被擱置。
文協也聯合多個團体舉辦“南洋機工歷史圖片展”,歡迎云南“南洋機工”20余名抗日老戰士蒞馬等活動。
鍾正山領導文化協會時期,曾提出建立“文化城”的概念,要設立以華人文化為重點的中心,可惜受到友族領袖的誤會,得不到諒解,而被迫擱置一旁。
1997年文協聯合多個團体舉辦“鄭和紀念巡回展”,以及分別以中、巫、英三語為媒介的“鄭和講座”。
(10)戴小華的努力與魄力
從1998年起,鍾正山引退,戴小華繼任為會長,署理會長楊柏志(后由曾玉英接任),义务秘書一職先后由郭仁德、丘惠中、陳治平出任。
戴小華的領導另具獨特風格,她的努力與魄力,積極展開各種籌募活動,得到了積極的響應,成功扭轉了文協所面對財政拮據的困厄,擁有較充裕的基金。
在戴小華的部署下,于2001年完成了《當代馬華文存》的編纂工作,這套系列以80年代與 90年代為重點,共分10巨冊,收錄了3百位學者專家的評論文章共840篇,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等5大領域,總字數5百萬字。
這是馬来西亚華社史上首次破天荒留下的時代珍貴記錄。
文協將之分贈給60所華文獨中、大專院校及報社資料室等,供參閱與留存。
戴小華也秉持過去一路來所扮演的推動與帶動角色,繼續在各項學術、文學、美術、書畫、表演藝術,以及加強馬中兩國文化藝術交流等各方面的活動,努力策劃推行,作出了奉獻。
她也在1999年為舉辦籌募豬農子弟助學金,提出了“文化藝術品義賣會”的概念;又在2002年舉辦全國書法創作大賽“金鵝獎”,主辦“阿拉伯經文書畫展”,藉以表現回教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圓融和諧,也舉辦了“全民禮儀社會”推介禮、“國際文化書法聯盟大展”、“鄭和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多項活動。
這些年來文協所舉辦的各項活動,既有繼承,也有不少的創新與開拓。2005年舉辦了“馬來西亞華文愛國歌曲創作大賽”、“吉隆坡小狀元及兒童經典教育”活動;訪問國家檔案局,提出要求設立華族資料與史料的保存庫的建議及“國際儒學”講座會等等活動 。
目前,她更積極與努力下建立一個“華人文化中心”,這是屬于華人社會的計劃,期望能在近期內得以落實。
從鍾正山領導時代,文協每隔3年舉辦一次〈文化獎〉頒獎禮,以表揚文化藝術界耆宿,到戴小華領導時代,陸續接著承辦,表現了對老一輩在發揚華族文化所作卓越貢獻的肯定與尊老敬賢的心意。
(11)結語
文協成立的任務與使命是﹕ (1)提倡華人文化,使之能成為國家文化的一個重要部份。(2)促進華人文化與其他各民族文化交流。(3)設立一個中心,以便更能推展各項文化活動。
回顧30年來文協走過的歷程,前后三位會長黃昆福、鍾正山、戴小華的領導,各屆理事會的通力合作,歷經艱苦歲月,跋涉曲折長途、觀其奮斗、視其奉獻,勇氣十足、有繼承、有創新、也有開拓,所作所為,皆是為了華族優良傳統文化的發揚,為了華族文化事業的推廣與發展而努力,這 30年來的數百項活動記錄,就是一個歷史見證。
文協的任務與使命,共有3項,第一個與第二個目標已在推行與落實之中,尚未能成功實踐的是第三個,即要設立“一個中心”來推展各項文化活動。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華族文化就是華族生存與發展的見證;一個民族一旦失去了其民族文化,等于沒有了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為了繼續發揚與推廣華族文化,雖然面對阻力重重,我們堅信,文化協會今后還會更加團結互助,和睦共濟,迎難而上,勇于奮斗,必能迎來更輝煌的突破。
注:刊于2006年5月27日《文化传承三十载》。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以下简称文协)1974年开始筹备,1977年正式成立,是马来西亚华社一个重要的全国性非盈利文化团体。文协成立的20世纪70年代,正值马来西亚国家文化大会召开、华人文化活动受到种种限制的危机时刻,整个华社倍感焦虑和彷徨。文协的成立,旨在打破这一僵局,推动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发展繁荣。作为马来西亚与中国文化交流的桥梁之一,文协在前30年“奠基——建设——拓展”的基础上,近10年(2004-2013)来,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极力推进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发展,为马来西亚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
文化是人类群体生活的综合总体,内容丰富而多元,文协与中国的文化交流立足于马华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互动,近10年间主要从书法绘画、音乐歌舞、文学艺术等方面铺展进行。
1.书法绘画文化的交流
中国书法绘画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艺术在马来西亚华社也深受重视,文协成立后,举办数届书法绘画学习班及相关比赛,挖掘并培养书法绘画人才,值得一提的是,文协第二任会长钟正山先生即是一位享誉马来西亚的书画艺术家,曾获台湾“中华文化复兴总会”及“中华书画印艺学会”联合颁发的“国际书画巨匠奖”。从1978年10月22-27日文协在吉隆坡举办香港著名金石书画家冯康侯及区二莲画展以来,书法绘画交流就一直是文协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近10年来,随着中国书法绘画艺术逐渐走向世界,文协与中国的书法绘画交流继续保持频繁的态势。
2005年6月4日,文协联合马来西亚国家画廊、马来西亚国际现代书画联盟、国际书法联盟、马来西亚艺术协会假国家画廊举行“国际书法联盟大展”,来自中、澳、加、新、日、韩、新及港澳台等多个国家及地区的书法家受邀前来参展。2005年7月9-21日,文协联合马来西亚艺术学院、国际现代书画联盟在吉隆坡马来西亚艺术与设计中心举办“王庆武山水画展”。2007年8月25-28日,文协联合深圳南山区书法家协会假吉隆坡时代广场举办“北京书法家凌征伟、周瑀作品展”。同年11月8日,为推广文化艺术教育,文协联合中国云南财经大学国学研究所、东南亚文化艺术研究所在吉隆坡时代广场举办书画联合作品暨艺术交流会,参展书画家包括马来西亚的沈慕羽、钟正山、叶逢仪、卢伙生、中国大陆的孙宜生、黄国强、邵大箴、邢少兰、李德仁、中国台湾的李奇茂、新加坡的符致珊、林木化、越南的Trinh Tuan等总计23位。2008年7月12-14日,文协又联合马来西亚书艺协会及马来西亚创价学会在吉隆坡创价学会综合文化中心举办“中国北大书法研究生作品展”,出席者包括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王岳川教授、文协副总会长余斯福、马来西亚书艺协会副会长刘深明、文协永久名誉会长钟正山等。2011年8月3-4日,文协再次联合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等文化艺术团体,假吉隆坡中华大会堂首都剧场举办“娄东四人书画联展”,集中展出了邢少兰、邢曦峰、邢晓东及邢茂伦等四位中国著名画家的书画作品。
以上这些书法绘画交流活动的举办,密切了中、马两地书法绘画艺术家的联系,帮助两地艺术家相互了解、取长补短,更为主要的是,通过引入中国艺术家的书画作品在马来西亚展出,扩大了书法绘画文化的影响,有利于使更多的人包括马来西亚其它族群了解和认识华族的书法绘画文化,甚至培养该文化的生力军。
2.音乐歌舞文化的交流
中马两国民间文化交流受政治影响曾长期受禁,直至1990年才获官方许可,而该年2月由文协主办、马来西亚文化旅游部主催、中国中央民族艺术学院组织的“中国歌舞迎90巡回义演”也成为两国民间文化交流开禁的“第一朵报春花”。此后,不断有两国的音乐歌舞艺术家相互交流演出。近10年来,更是有不少中国民族歌舞艺术团走进马来西亚,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绝伦的音乐歌舞盛宴。
2004年为庆祝马中建交30周年,文协联合马来西亚国家文化宫及国家博物馆策划主办“汉丽宝” 歌舞剧及郑和出使南洋600周年纪念展,来纪念中马两国自明朝就建立的友好关系。另外,文协又受中国驻马大使馆邀请,承办来自中国北京蓝天话剧院呈献的“霸王别姬” 舞台剧,以纪念中马两国建交30周年纪念。2005年11月25日,文协联合慈爱福利中心假尊孔独中礼堂举行“中国云南红河民族歌舞团义演”,此次受邀参加义演的云南红河民族歌舞团是一支植根于中国民族艺术土壤又具有较高艺术造诣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曾多次前往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40余个国家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进行文化交流访问演出,在这次义演中,云南红河民族歌舞团为马来西亚华社展示了中国不同民族独具特色的歌舞文化,好评如潮。2006年2月12日,由袁文梁率团的87人云南高校教授合唱团,受文协及马来西亚创价学会联合邀请,在SGM文化馆池田和平讲堂奉献了一出高质量的音乐歌舞晚会,值得一提的是,马来西亚著名男高音陈容等音乐界、艺术界人士以及马来西亚创价学会的复兴合唱团和大红花合唱团也出席、参与了这场具有交流意义的文化飨宴。同年8月25-27日,配合文协30周年纪念,文协联合专艺民族乐团在吉隆坡市政府音乐厅呈献了一出大西北音乐会。这场以大西北为主题的音乐会,曲目皆来自中国西域一带,包括西北第一组曲、丝绸之路幻想组曲及陕西四章,在香港中乐团助理指挥及香港中乐团吹管组声部长孙永志、香港中乐团唢呐首席郭雅志的精湛演出下,大受欢迎。此外,2007年2月4-15日,配合“2007年文化迎春庆丰年”活动,文协邀请沈阳民族艺术团于吉隆坡成功时代广场进行了为期10多天的中国民族艺术表演。2008年6月21-22日,文协又联合专艺民族乐团于马来西亚国家剧院主办两场“帝皇篇”音乐会,为中国汶川大地震筹款,并将前几次活动共筹获的马币28万2千80令吉(约合人民币60万) 一并移交给中国驻马大使馆转交汶川灾区。
早在19世纪中期,随着中国移民的大量涌入,中国的音乐歌舞文化就在马来西亚这块热土上落地生根,而在文化的融合进程中,这种移民性质的音乐歌舞文化逐渐本土化为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华族音乐歌舞文化。文协参与策划下的这些马中民族音乐歌舞文化交流,把中国少数民族歌舞文化带到了马来西亚,在华社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音乐歌舞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也为马来西亚华族音乐歌舞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3.文学交流
据方修等文学史家的研究,马华新文学受中国五四文学影响而产生,20世纪50年代之前,一批批的南来作家更是直接参与并影响了马华文学的发展,此后较长时期内囿于马中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马华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交流一度沉寂,意外的是,马华文学与中国台湾地区的文学交流却逐步热络起来。20世纪90年代,马中两国恢复民间文化交流之后,马华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交流就一直频繁而重要。1990年4月10日-5月9日,时任文协理事兼文学组主任的马华著名作家戴小华女士应邀赴中国暨南大学及南京大学讲学,作为马来西亚受邀正式访华的第一位文化使者,戴小华的此次破冰之旅即以文学交流为主要内容。而在1991年6月9日中国著名作家莫言及王安忆受文协邀请前来马来西亚巡回演讲,亦成为中国作家来马来西亚交流的破冰之旅。
近10年来,不断有马华作家受邀到中国访问讲学或参加各种文学研讨会,同时,中国的许多知名作家或文学研究者也受文协邀请前往马来西亚交流讲学。
2004年5月25日,莫言再度受文协邀请前往吉隆坡及新山主讲《从红高粱到霸王别姬》讲座会,与慕名而来的文学爱好者分享20多年的创作历程和经验。2007年10月12日,文协联合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及《星洲日报》,假吉隆坡《星洲日报》总社礼堂举办世界华文文学联会(香港)访问及交流座谈会,就文学创作及文学活动推广等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出席座谈会的包括马中两国活跃的作家、评论家和文学活动家。2012年8月2日,第12届马华文学节召开之际,文协邀请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会长、《台港文学选刊》编委会主任杨际岚,与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及第13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代表成员、文友做了一场文学交流会,介绍了中国大陆30年来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状况。
除了积极邀请中国作家及评论家到马来西亚进行文学交流外,文协也经常组织马华作家走出马来西亚前往中国进行有益的互动交流。现任文协总会长、马华著名作家戴小华女士就曾多次应邀前往中国参加各种文学研讨会,包括2006年9月1-5日在中国南昌举办的首届国际华人作家滕王阁笔会、2007年4月21-25日在中国焦作举办的第2届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7年9月27日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九州名家”讲座、2011年9月2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华文文学回顾与展望” 座谈会、2011年11月13日在中国中山举办的孙中山文化节闭幕式及文学研讨会、2011年11月22-25日在中国北京召开的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011年12月9-12日在中国广州举行的第三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11月5日在台湾台北举行的第20届世界女记者与作家协会年会等。
文协作为一个非盈利性的文化组织,历来十分重视马华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交流,通过组织马中作家互访、派遣马华作家参加在中国举办的多种形式的文学活动,为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的文学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平台,为推动马华作家、马华文学走出马来西亚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马华作家了解中国文学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口。
此外,文协在戏剧、影视、旅游等方面也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为活跃马中两国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
文协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而言,对内主要是接待来马的中国社团及个人、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传播中华文化,对外则主要是组织文协会员赴中国讲学、观光及考察,通过实地感受了解中华文化。
1.组织文协成员赴中国讲学、观光及考察
近10年来,文协会员多次受邀赴中国讲学或考察,同时也以文协的名义组团赴中国交流访问,客观上加强了马中两国的文化交流,为马来西亚华人了解中国文化、传播马华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为加强海外华侨华人文化社团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促进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其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2005年4月15-27日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专门组织第4届海外华侨华人文化社团负责人《中国文化之旅》观摩团,文协理事刘崇汉代表文协参与了这次中国文化考察活动,参观了凤凰城、张家界、沈从文故居、岳麓书院、湖南师范大学,还赴南宁拜访广西文化厅并交流,赴桂林与桂林艺术团交流,游览漓江并观看《印象刘三姐》演出。活动结束后,刘崇汉理事表示,此次中国文化观摩活动有效促进了海外华侨华人文化社团与中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了解。
2006年9月27日-10月4日,受中国文联邀请,文协组织包括总会长戴小华在内的9人文化交流访华团,赴北京、天津、河南及上海参观访问,与中国文联领导交流,并拜访中国现代文学馆、外交部亚洲司、天津旅游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中华全国归侨联合会、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天津市文联等团体,密切了文协与这些团体的联系。2010年8月7-12日,文协再次接受中国文联的邀请,组织包括总会长戴小华在内的8人访华团,赴上海和北京进行交流访问,参观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馆,观看世界著名华人艺术家音乐会等。
另外,文协总会长戴小华也经常接受中国文化团体或政府组织的邀请,前往中国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例如2007年11月8-12日在广西南宁举办的第2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2007年11月22-27日在安徽芜湖举办的“文化产业高峰论坛”;2009年9月25日在上海举办的《同根•同文•同心》文化讲坛;2010年9月25-29日在广州举行的“南粤文化行2010海外华裔文化精英汇广东”活动等。
2.负责来马的中国社团及个人的接待
文协作为马来西亚华社的一个文化组织,除了代表华社出访中国进行文化交流之外,也成为中国社团或个人来马进行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的一个重要“据点”,协助中国社团或个人在马来西亚开展各种中国文化传播活动,因而,接待来马的中国社团及个人也成为文协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文协与中国文联建立了良好的互动交流关系,近10年,文协曾多次接受中国文联的邀请,赴中国访问交流,同时,文协也多次以东道主的身份接待中国文联访马团。此外,文协还先后参与接待了江西海外联谊会代表团(2004年8月18日)、山东省侨联代表团(2006年7月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代表团(2006年9月20日)、广西南宁接力出版社访问团(2007年4月16日)、中国文化部长孙家正访马代表团(2007年6月23日) 、安徽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访问团(2007年9月24-27日)、安徽省人大代表团(2009年6月3-4日) 、广西文艺家考察交流团(2009年12月4-13日)、中国泰安考察团(2010年4月27日)、山东省侨办访问团(2010年6月16-19日) 、陕西省海外交流协会艺术访问团(2010年12月16日)、中国国务院文化部文物交流中心代表团(2011年11月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省委宣传部长孙守刚12人代表团(2012年7月25日)等。
对访马中国社团及个人的接待,有利于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是加强马中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深化两国人民之间的信任和友谊。
3.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传播华族文化
为马来西亚华族文化界提供一个共同研究与提倡华族文化的工作中心是文协成立的主要目标之一,近10年来,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文协举办了众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深马来西亚华人及友族对华族文化的认知。
2004年5月28日,文协联同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文出版局、马中友好协会、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马来西亚翻译创作协会、全国马来作家协会总会在北京主办“马中友好30年论坛”,这是中马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盛事,时任马国首相拿督斯里阿都拉•巴达威特别前来主持开幕。2004年6月21日-7月1日,文协与崇德文化教育基金会主办了“唐诗新唱巡回演讲及课程”,通过一种新的传授形式,帮助青少年去学习和了解唐诗,培养他们的文学兴趣。2005年6月5日主办“郑和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来自中、新、马、港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就郑和不畏艰险开拓海上丝绸之路,促进商贸交往,传播友谊协和万邦的业绩和精神等作深入探讨。2006年5月21日,文协在吉隆坡尊孔独中礼堂举办“国际儒学讲座会”,邀请钱逊(钱穆之子,中国清华大学教授)讲授儒学。同年9月2-11日,文协受马来西亚国家艺术学院的邀请,代表马来西亚在该学院举行的“传统文化艺术节”中呈献粤剧节目《昭君出塞》,应邀的国家有韩国、越南、印尼、泰国及菲律宾等,文协秉持推动粤剧艺术、发扬中华文化的宗旨,积极参与,获得良好效果,为其它族群了解中华文化尤其是粤剧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2009年7月11-12日,为庆祝马中建交35周年,文协联合星洲日报主办“家有祖传物•鉴出无价宝”讲座,让社会人士了解有关文物的鉴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主讲人的人是杨宝杰、许丽、杨铮、竺希和等,他们是中国国家级的文物鉴定专家。此外,文协还策划主办了“非一般文学讲堂”(2006年)、“文化迎春庆丰年”(2007,2009年)、“马来西亚华裔建国之路资料图片巡回展”(2007年)、“敦陈祯禄歌舞剧(2007) 、“歌舞刘三姐”(2007年)、“文化传承30,携手建国50——华裔书画情怀展”(2007年)、“马中国际青年体验营”(2011年)、“2011马中中华文物论坛”(2011年),以及参与协办“文化中国•四海同春” 大汇演(2009,2012年)。
文化活动的举办,往往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通过活泼而有效的形式传播华族文化。文协所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为研究与提倡华族文化提供了一个平台,也为华族文化与马来西亚其它族群文化之间的交融沟通架设了一座桥梁。
三.文化交流的影响
文化交流具有三大功能:“一是维系文化发展的连续性;二是加速文化发展的速度;三是调节各国各地文化平衡发展。” 回顾文协与中国文化交流多年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它在维系马华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加速马华文化发展的速度等方面的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一,维系马华文化发展的连续性。马华文化是中华文化传播到马来西亚,并在马来西亚的客观环境和生活条件下经过调整与涵化历程之后发展起来的华族文化,是马来西亚华人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为适应马来西亚的环境,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经过继承、扬弃、改造的历程后产生的精神与物质成果。文化是一个活的生命体,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自我更新和完善,虽然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马华文化与中华文化仍然有其共通之处,文协与中国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互动中取长补短,使马华文化获得继续发展的动力。
第二,加速马华文化发展。文协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三大目标:一是进行研究、维护与发展华族文化,使其成为马来西亚国家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二是促进各民族的沟通与了解,作为华族文化与友族文化交融、沟通的重要桥梁,以利创造出公平和谐辉煌的马来西亚文化;三是举办各种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及出版与马来西亚文化有关的各类形式及性质之书籍。就文协与中国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来看,文协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发展马来西亚华族文化,促进了马华文化在反思基础上的发展和进步,也使马来西亚华社更加认识到华族文化的重要性,促进了友族对于华族文化的了解,从整体上加速了马华文化的发展,也为未来华族文化为国家文化所接纳奠定了基础。
文协现任总会长戴小华女士在《当代马华文存》总序《倾听马来西亚》中讲到:“人应该要有甘当铺路石的精神,人也要有敢于做开拓者的勇气。”一路走来,文协在推动马中两国文化交流方面,可以说,既有“甘当铺路石的精神”,也有“敢于做开拓者的勇气”,无疑,当今马中两国文化交流取得的成绩,文协有重要的贡献。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乐于看到文协在今后马中两国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多、更大的积极贡献!
注:作者为中国广州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暨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